第四章 看花不与楚王言
莫以今时宠,忘却昔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这王维写美人息妫的一首《息夫人》诗。王维是好诗人。人是好人,诗更是好诗。他不与封建卫道士为伍,对息妫自有一套真善的说法。他说,为人,不可因此时的恩宠,忘却彼时的恩情。当如息妫,沉默看花,清泪满目,却不与楚王共话一言。
息妫是谁。是春秋女子。是陈国公主。是息侯夫人。是楚国王后。是容颜绝色的桃花美人。她初入历史舞台时,一袭大红嫁衣,青丝衣袂风里摆**。风情万种。前人作诗云,"桃花夫人好颜色,月中飞出云中得。新感恩仍旧感恩,一倾城矣再倾国"。
息妫本居陈国妫水,姓妫氏,后因嫁与息国息侯,方被称作息妫。息夫人初到息国时,息国的国力衰弱。息妫是贤达智慧的女子,忧国忧民之心寤寐不忘。她见君候疏于政事,沉湎酒色,便暗暗规劝息侯勤政。息侯知夫人苦心,也便开始收束性情,亲贤远佞。
公元前684年的一日,正是她初嫁息侯后归宁回陈之时。途上,她正巧路经蔡国。因蔡哀侯和息侯同娶陈国女子妫氏姐妹为夫人,于是蔡哀侯便欲设宴款待息妫,尽地主之谊。这本是好事。初时,蔡哀侯尚能持守宾主礼仪。却无奈息妫姿容美绝,蔡哀侯觊觎良久,使之难抑心中爱欲。
岂料,席宴间,蔡哀侯不能自已内心情欲,对息妫作出轻薄下作之举。令息妫伤怒不已。哪一个女子甘愿被轻薄。她虽面如桃花,却连保全自己也要周章费尽。于是,不待盛筵终了,息妫便拂袖而去。
息侯得知此事后,盛怒之下,立誓要雪耻。男人的骨子里都有某一种顽烈的偏执和占有欲。或者,也可以称作某一种单向的感情洁癖。容不得自己心爱的人受到一丝羞辱。息侯,以及大多数男人都是如此。
息侯选择报复蔡侯的方式是决绝的,他是要置他与他的国于死地的。男人之间的较量,若无只会,便是血腥。
彼时春秋,诸侯国众多,且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兼并,扰攘不安。晋楚两国自"城濮之战"后,势力大增,形成南北壁垒。因此,其余小国,非是依晋,即是附楚。汉水以东包括息国在内的小国都向楚称臣。
息蔡两国都是小国,但息国实力甚弱,抵不过蔡国。于是息侯欲使一"借刀杀人"之计,借楚国力量,以彻底铲除蔡国。来湔洗心头之耻。只是。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难。
息侯依计派遣使者向楚国进贡,并趁机挑拨楚蔡两国。使者说蔡国自恃与齐国交好,不肯朝贡于楚。不除蔡,楚国威何在。于是,使者进言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意思是,楚国假意伐息,待息国求援于连襟的蔡国,蔡国出手相助时,楚国再与息国联合讨伐蔡国。如此,方能一举歼灭蔡。
于楚而言,此计甚妙,百益无害。彼时,楚文王定都郢后,势力已伸向南阳盆地,正图谋东向,以扩大北上争霸的通道。地处汝水、淮水之滨的蔡、息,正是东进北上的要塞。诸侯乱战弱肉强食的年代,楚文王对息国使者的进言丝毫没有不应之理。
后来,楚文王依计,择吉日兴兵讨伐,直奔息国。息侯假装失措,向蔡哀侯求救。蔡哀侯慨然应战,率大军援助。岂料,蔡军安营未定,便被楚息二国军队联合包围,成了瓮中之鳖。蔡军大败,蔡哀侯被楚军生擒。至此,蔡哀侯方才明白战事的真相。却悔之已晚。
楚文王本欲烹杀蔡哀侯。因为谏臣鬻拳犯颜直谏,指出:"王方有事于中原,若杀蔡侯,他国皆惧矣!不如释之,而为盟友",并自断一足,蔡哀侯方才捡回一条命。而后,楚文王为示自己违谏之过,竟设宴款待蔡哀侯。蓦然之间,蔡哀侯的运命瞬息万变。
这一切祸端,蔡哀侯将之归罪于息妫。便趁机在楚文王面前大肆赞扬的息妫的姿色。说她"目如秋水,脸似桃花,长短适中,举动生态,世上无有其二!"令楚文王心动不已,慨叹道:"寡人得一见息夫人,死不恨矣!"
楚文王欲得息妫,这是意料之中的。于是。公元前680年,楚王借巡视各方为名,来到息国。息侯迎谒道左,极其恭敬。亲自安排馆舍,于朝堂设宴款待。席宴中,楚文王命息妫敬酒。夺妻之意显露。
果然,息妫一出场,楚文王便如同一粒尘埃。他对她的注目,非是寻花问柳式的蜻蜓点水。他是直直得将她的美盯住,用尽了力气的那一种。而息妫面对他,亦是不卑不亢。只见她,轻执酒樽,一饮而尽,拂袖转身,利落干脆。
有时,女人的冷漠,是对男人致命的**。因那冷漠当中是一种无限开阔的空旷,又是一种只待良人驰卧的勾引。
楚文王当即决心要定了息妫。当即,楚王不由分说命人将息侯拿下。朝夕之间,变了乾坤。这是息侯始料未及的。后来,息侯成了楚国都城的守门小吏。息国亡。于是世人都将罪责怪到了息妫的身上。都说息妫是祸水,亡了息国。这当然是不对的。女人生得美并没有错,男人热爱女人的美也没有错。错之错在她生在陈国,又嫁给了息侯。
其实即便没有息妫。楚文王也是要灭了息国的。伐蔡灭息,是他迟早都要做的事。占领了息国,便是取下了扩张的要塞。东可取淮夷之地,北可逼郑许洛邑。楚文王赢得彻底又利落。
当时,息妫也是想保全自己一死了之的。但是被楚人拦住。楚人说,"夫人不欲全息侯之命耶?"是,她若在,至少能保住息侯性命。她若是去了,息侯怕是也就活不成了。她忍辱偷生,本就是为了他的。她不过只是为爱一意孤行的一名弱女子。带着一颗损毁的心在流言里风行。羞耻的不是她的身。是尘埃浊重。
三年。整整三年。她嫁给楚文王的三年。她为他生二子,却不与楚王言。历史不是亲历,无可考证。但传说也定然有根源。他对她横绝于世的爱,只换得她三年冷漠阑珊意。楚王逼问她,要她说出一个道理来。只听她一句:"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凄哀悲绝。
事情到了这里也不是结束。后来息妫向楚文王泻出恨蔡之心,楚文王便软禁蔡哀侯,直到他死去。也不知,楚文王这些行为,到底真是为息妫,还是早已计划周全的步骤。
而息妫运命的终局也素来是说法不一。最浪漫的一种是说:一日,楚文王打猎外出,她便趁机与当时被逼作守城小吏的息侯私会。二人相见,恍若隔世。只见息妫痛不欲生,欲哭无泪,道:"妾在楚宫,忍辱偷生,初则为了保全大王性命,继则为了想见大王一面,如今心愿已了,死也瞑目。"
她知,息侯甘为守城小吏,也是期许苍天见怜,望与自己重聚得见重光。彼时,息妫一颗心在息侯面前落定。与异心人三年的光阴抵不过面前这四目相对的一刻。她往城墙撞去寻死的一刹,怕是息侯再怎样也不能预料到的。
就好比当初扞卫她时不知会失去。再见时亦不知是诀别。
她苟活三年是因内心对他有惦念。再见他安好,也就无挂无虑,失节的身也就到了该被毁亡的时刻。这女子,清洁如死。死是她选择的最后一次清洁。干脆彻底。息侯见状,为报妫氏深情,也撞死于城下。一双人就这样,消失在了暗夜孤桀时,落寞恒存处。
楚文王打猎回来知道此事后,震惊之余黯然神伤。她这一死也将楚文王从黑暗处牵到了和睦日光下,令他内心情意翻涌。后来,楚文王因有感于二人的纯情,以诸侯之礼将息侯与息妫合葬于汉阳城外的桃花山上。后人在山麓建祠纪念,名为"桃花夫人庙"。事终。
周作人曾评说息妫道:"她以倾国倾城的容貌,做了两任王后,她替楚王生了两个儿子,可是没有对楚王说一句话。喜欢和死了的古代美人吊膀子的中国文人于是大做特做其诗,有的说她好,有的说她坏,各自发挥他们的臭美,然而息夫人的名声也就因此大起来了。老实说,这实是妇女生活的一场悲剧,不但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事情,差不多就可以说是妇女全体的运命的象征。"
唐诗人宋之问也作《息夫人》诗:"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乃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好一个令人伤心欲绝的美人。
正是如此。但如论如何,息妫和她不与楚王言语的三年光岁,到底是一并端立在历史长河当中和文人墨客的心里,宛如素绢织起的不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