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君去我时苦自知

女子之美,可以美至什么程度?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是"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近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是"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

女子美极大约不能言表。若是可以,那么就应该是此般模样了。曹植于《洛神赋》中写洛神之美时便的这一些表达亦是语言的极致。那这洛神是谁?单是洛水之神,还是有寓意其他。这件事惹得后世争议千年。直至衍生出习惯,将洛神附会,臆想百出。

附会之后的洛神是有指代的。暗暗指代的女子是曹丕之妻甄洛。甄洛是美人,资质不寻常。她处处显殊异,似是有注定,亡后又有文人怜其死之不允,更为她着上诸多色调,于是成就了她的传奇色彩,以及她与曹植的那一段虚妄被杜撰出的爱。

大多数的附会皆是文人主观臆测,并无据可考,后世的我们去研究时,亦当在心中保留一个分寸。虽然如此,但此一时,这一处,姑且放下学问规条根据,将她与那几个那人虚实难定的牵绊摊开了看,来做一个柔情似水的臆想者。

彼时,正是三国分天下,金戈铁马时。美人是惨然背景当中唯一的亮色。照进男子心里,不偏不倚,成为最温柔亦极具力量的牵系。当时的美人圈里,"江南有二乔,河北甄氏俏",甄洛和二乔独领**。

甄洛本时袁绍之子袁熙之妻,初嫁袁熙时,他正是雄姿英发。东汉末年大规模内战时,其父袁绍独占冀、青、并三州,实力雄厚。却不料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一场官渡之战,大败于曹操。军队主力几近被全歼。于此,袁绍势力一蹶不振。建安七年(公元202),袁绍抑郁而终,袁家败落。公元204年,袁绍所居大本营邺城亦被曹操攻下。

曹操攻下邺城前,早已闻听袁熙之妻资质倾国,是绝色的美人,心有垂涎。于是,曹操暗中嘱咐兵士把守袁府,要保护甄洛。但不料那日曹操长子曹丕闯入了府中。曹操尚未得见甄洛,但他的儿子曹丕已遇见。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文中写到甄洛与曹丕这一回初见时道:

"时操破冀州,丕随父在军中,先领随身军,径投袁绍家,下马拔剑而入。有一将当之曰:'丞相有命,诸人不许入绍府。'丕叱退,提剑入后堂。见两个妇人相抱而哭,丕向前欲杀之。忽见红光满目,遂按剑而问曰:'汝何人也?'一妇人告曰:'妾乃袁将军之妻刘氏也。'丕曰:'此女何人?'刘氏曰:'此次男袁熙之妻甄氏也。'丕拖此女近前,见披发垢面,丕以衫袖拭其面而观之,见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遂对刘氏曰:'吾乃曹丞相之子也。愿保汝家。汝勿忧虑。'"

披发垢面难掩甄洛玉肌花貌。初见这一刻,曹丕就掉进她的深渊里。她是一多蔷薇花,暗影覆没也难盖风华。他以以衫袖拭她面,然后清清定定将她看得入目入心。好一张精致静定的脸。他分明看到一种从未遇见的美对自己作出牵引。他一不小心,沿着她的指引走了下去。

所以,方能见得后来那场戏里曹操的宽容豁达之气。曹丕入府之后,曹操才赶至袁府。"操至绍府门下,问曰:"谁曾入此门来?"守将对曰:"世子在内。"操唤出责之。刘氏出拜曰:"非世子不能保全妾家,愿献甄氏为世子执箕帚。"操教唤出甄氏拜于前。操视之曰:"真吾儿妇也?"遂令曹丕纳之。"

曹操责曹丕,深藏意蕴。但他不是糊涂人,他一眼看江过去,就能从曹丕眼底挖掘出秘密。袁绍妻刘氏一句"愿献甄氏为世子执箕帚"更令曹操陷入骑虎难下的尴尬。那只虎令他不得不将这心仪多时的女子赐给儿子曹丕。

曹操虽亦爱慕甄洛时日良久,但若是因为一名女子损了父子深情,害了未来雄图霸业,他断然是不会去做。他将一切世事都看进眼里,一切道理也了悟于心。再见甄洛艳绝的容貌时,亦只是神色淡定地轻言一句"真吾儿妇也"。曹操将一切事宜都做得了周全。

至此,甄洛也不过只是水上浮萍,生死辗转听天由命。她与曹丕之间,尚不能论爱。她嫁予他,也就只是命难违,唯有从顺。

话说那一头曹丕的三弟曹植。曹植正青春年少,见大哥带回新嫂,内心自是有好几分喜悦。曹植自幼颖慧,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天生异禀的人总是性情自由洒然,不为外物束缚。他亦是如此,于是他不掩内心欢喜,见得了嫂嫂真容。

这一瞥,竟是四目相对,曹植羞由心始。她太美,美到曹植那一瞥便觉触了禁忌。爱,是天堑,渊深无底。它的发生,不论人,不论时,不论势,不论万物。只要一瞥,一笑,一言,甚或静默擦肩。

后世人都是猜想者。无人得知曹植内心暗涌走向。虽年少气盛,却亦已有辨识能力。这美人,是嫂嫂,不是待字闺中的小女子。他哪里不知道这一些,他只是太过散漫,处处会泄出秘密。其兄曹丕又是天生多疑善猜忌。兄弟百出的漏洞更是难躲他的考量。曹植太单薄,总能被他一眼洞穿。连他心底那一点羞涩又劲烈的爱。

但甄洛并无任何作为。这一切都是与她无关的。她凭美貌安身,她以真心立命。她既是嫁了他,自然是从一而终不相负。她甚至知道如何将他爱。既嫁之,则爱之。这才是好女子所为,她以为。于是她处处小心翼翼,为他处理内事。

起初,曹丕痴迷甄洛时,生生将之前的妻妾任氏赶回娘家。甄洛一再阻止,初显妇德。后又多次劝说让曹丕纳妾,颇有樊姬之贤。且她处处带人宽和厚德,对曹操与曹丕之母卞夫人更是竭尽孝道。她处处都是好,要他怎么不爱极。他就是爱极了这个女子,以至于她稍一顿挫,他便觉要失去。

终于,他爱到无法去信任。爱到疯魔。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承父亲得魏王王位和丞相职务。同年十一月,曹丕登基称帝,建立魏朝。十二月曹丕迁都洛阳。曹丕称帝后,多时未立皇后。后宫女子便用尽心计来争夺。此时,除了甄洛,只有贵嫔郭女王有实力问鼎。于是她几次三番在草皮面前诟言甄洛。她知曹丕太爱甄洛,处处不能放心,亦对其弟曹植心怀猜疑,便大放厥词,陷害甄洛。

加上,曹丕与诸兄弟争夺魏王世子的过程中,郭女王屡出奇谋,为丈夫出谋划策,颇具政治头脑。她对曹丕而言,才是真正的贤内助。于是上了一句"后有谋"。于是,曹丕去洛阳时,郭女王成功在侧。甄洛却独居邺城,未能随行。旧时交通闭塞,分居两地必定感情疏离。某一时,他与她之间已变幻了气场。他日益疏离,她却静定不知。她的心思太纯善,只是在爱,却不晓世道已更迭。

一年多的时间当中中,她与曹丕未见一面。直至此时,她方才看到一些征兆,明白一些道理。他终于对她爱至疯癫亦不爱。曹丕永远都不能知道,她那一首《塘上行》是写给他的。不是他年少的兄弟曹植。她从未心易。他放弃了她,连同一点的信任索性也丢掉。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烁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君独致乐,延年寿千秋。

她令人怀想起汉宫秋夜对月长眠的班婕妤。她竟终于沦落至此地步。她决然不会料到曹丕没有对她倾注在《塘上行》里的情意作出半分感动,回应她的是,赐死的圣谕。她亡时,只有四十岁。他爱她时,轰轰烈烈。他不爱时,亦是决裂得彻彻底底。

至于他,曹植,从来都不应被牵扯进来。纵然她他对嫂嫂有爱,那也势必是隐忍藏匿于微处的。大约是后人怜爱甄洛,总觉若是不能有男子为她续上爱,她的一生看上去太寥落。于是,他们让曹植爱甄洛,"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只是,这被杜撰出来的爱,再深,也不过只是待她死后,作下了一篇《洛神赋》。来缅怀。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