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是谁提出来的?

作者:佚名 时间:2020-03-19 12:00:52 知识问答

陈云

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是谁提出来的?

陈云在中共八大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即:即,“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但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

20世纪50年代,建设社会主义对于刚执掌中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课题,他们所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当时苏联的经验。而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基础之上的。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是谁提出来的?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在理论上第一次向市场经济的宣战。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化生产”看作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特点,并且认为它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是矛盾的。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因此,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自觉的、有计划的联合体。”恩格斯也曾讲:“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有一个它本身无法克服的弊病,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其结果是造成社会的盲目生产,从而造成社会产品的相对过剩,同时社会日常需求却远远不能满足,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阻碍社会发展。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消灭“资本主义剥削”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准则。资本私有者占有剩余价值(新创造的价值超过生产性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必须是变革为一种对新创造出来的价值进行直接的社会主义分配。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固有的矛盾只有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以计划经济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最有效的配置社会资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产品,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观点是: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依据马恩经典理论,前苏联摸索出一条在社会主义经济落后的国家中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即现代化的特殊的方法和道路,其主要特征是实行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在所有制上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国民经济管理模式上,排除市场方面,以指令式计划作为主要的管理方法。

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影响下,东欧各国和中国都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认为这才是“正宗的”的社会主义,把商品经济、市场机制视为社会主义的对立物加以反对和排斥,使本来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速度,慢慢地拉大了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是谁提出来的?

因此,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不仅从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是一种创新,从世界范围的共运史上看,也是一种创新。它从理论上突破了当时苏联的以单一的公有制、单一的经营形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是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尝试。提出这个思想是需要胆量和勇气的,因为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随着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建立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马克思主义者都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奉为圭臬,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不敢越雷池一步。1956年8月18至19日,陈云在全国新公私合营企业工资会议的发言谈到计划经济问题时说,社会主义是大合理小不合理,有人说社会主义就是大路货、质量下降、往下派购。我们应当改变这种情况。苏联的生产无论大小一律纳入计划,我们可否来个大计划小自由,即在主要产品方面有计划,对次要产品搞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我们今天回顾陈云这一思想,尤觉其难能可贵。

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划经济并不排斥市场作用,他打破了把计划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以及把市场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的观念。“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经济思想表明,计划经济和市场相排斥的观念是一种根本的误解。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讲的那样,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连美国也不例外。陈云认为:忽视市场调节部分的后果是对价值规律的忽视,即思想上没有“利润”这个观念。那是大少爷办经济,不是企业家办经济。这一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连西方专家也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运用市场的和非市场的交易方式。资本主义经济中,大公司和国家都使用计划技术。而在中央计划经济中,市场提供了一种辅助性制度。”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是谁提出来的?

第二,市场的作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作用,市场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是工业制度的产物,与资本主义没有必然的联系。资本主义不能脱离市场,但市场完全可以脱离资本主义。“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是混合型,只要是工业制度就必然会运用这种市场或那种市场。”所以,陈云认为:“我国的市场,决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很明显,陈云在这里将市场只是作为一种中性的工具,它只是被利用更好地为建设新中国服务的。以往人们把市场与资本主义相提并论,这种论点混淆了手段与目的。市场是一种交换机制,它们是进行某些经济活动的手段,它们自身并不是目的。我国现阶段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正是建立在这个经济思想基础之上,并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的结果。

因此,有的学者高度评价了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经济思想,将陈云这一思想划分为三个层次,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的发言,“首先深入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出现的新的矛盾,接着提出解决这些矛盾的五条办法——这是政策层次。然后,他以马克思阐明的关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社会生产力性质的基本原理为指针,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理论……——这是理论层次。其所以能提出这样的政策和理论,是由于他坚持‘只唯实’的原则,分析了我国经济落后条件下实际矛盾的各个方面,探索事物内在的规律性,从而冲破了当时在社会主义国家书本上普遍流行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忽视市场调节作用和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应当全部是公有制的理论——这是哲学层次。”

原标题: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是谁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