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效果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标准化专业工程师手册》第190页(2226字)

1.标准化效果的基本概念

标准化的效果较早的概念是指,通过标准化的简化和统一,还有其它种种途径,使为生产同样产品或获得同样成果而付出的社会消耗为最小。按照这种概念,标准化的目标是对社会消耗的节约。这就是纠正工业生产中积累起来的多样化和紊乱,标准化就是有序化,其主要效果就表现为种种节约。当人们把这种社会实践经验加以肯定并应用于发展项目的预防性有序化时,即所谓超前标准化时,标准化被用以保证创造新的工业产品或科技成果,使新的产品和成果与有序化同步达到。在这种情况下,标准化的效果已经超过原先节约的范畴而跨入创新领域,即它同时还保证创造新的社会价值。节约常常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而所创造出的社会价值,就不能完全用货币来计算了。因此,有必要对标准化的效果做进一步的分析和分类研究。

标准化的这种保证创新的效果已成为现代标准化效果的重要方面,而这种效果又必然和其服务对象的效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复杂的工程系统而言,它的效果往往要以社会对它的需要的满足程度来衡量。以航空航天武器装备为例,这种需求早已不是过去所说的战术-技术性能,而是使用效能了。复杂武器装备的标准化要为保证这些装备的最终使用效能服务,要保证这些效能发挥得最好。所以,作为一个现代标准化工程师在研究标准化的效-费分析时,应对复杂工程系统的效能概念有必要了解。

不同系统有不同的使用要求,从而形成对系统使用效能的不同定义。美国武器系统效能咨询委员会给出一个有代表性的定义是:“预期一个系统满足一组特定任务要求程度的量度,是系统的有效性、可信赖性和能力的函数”。下面分别对系统效能的这三要素加以简单说明:

(1)有效性(availability)亦译可用性,是在开始执行任务时刻,系统状态的度量,即在须要使用时,只要使用条件符合规定,系统能够随时正常工作的概率。它是系统的硬件、人员和程序间相互关系的函数。它的定量指标叫有效度A,其稳态值对于一个可维修系统来说,可表示为

式中 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MTTR——平均维修时间。

(2)可信赖性(dependability)这个概念是指: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某个瞬间或多个瞬间系统状态的量度。它是一个系统在规定条件下使用时,在起码的规定时间内能满意工作的概率。它强调的是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能否无故障地完成规定任务。它的定量指标叫可信赖度D。

(3)能力(capability)指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系统的状态为已知的条件下,该系统达到任务目标能力的度量。能力是确定系统各种性能的依据,它不仅是系统硬件的固有特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配给系统的任务。它的度量一般用C表示。

这三要素的各自构成如图7.8-1所示。系统总效能是这三要素的各种组合的集合,据以上定义,可写成

图7.8-1 系统效能三要素的构成

系统效能E=A·D·C

式中A、D、C均可能是概率值,也可能是数值(概率值)矩阵。对于一台不太复杂的电子设备,也有如下三大效能问题:你想用时能否上可用(这是A的问题)?能够用时在过程中会不会出毛病(这是D的问题)?它能提供你多少种功能的服务(即C的问题)?因此,在制订标准时就不能仅仅注意C的问题,还要认真考虑A和D如何保证的问题。

由于标准化的效果要经由服务对象而体现出来,从新的效果概念来分析标准化效果的定量测度,难点就在于如何从服务对象的总输出效果中分离出属于标准化活动而获得的那一部分附加效果。这是标准学研究中应该着重探讨的问题。

2.标准化效果的分类

不言而喻,标准化效果是指由于开展标准化这种社会活动而对社会整体(包括标准化对象在内)所产生的效果。这种效果,当然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而其形成和显现,又必然是环境、社会、客观条件和人们主观努力综合作用的系统效果,即使某厂推行一项新标准,其效果也决非这一项标准所能单独导致的。一般来说,这种效果可由经济、技术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但是,由于经济效果(益)这个名称已被目前通行的辞书列为专门术语,它特指:“经济活动中占用和消耗的劳动量(包括活劳动与物化劳动)与取得的有用成果之间的比较”(见《经济与管理大辞典》692页)。而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标准化在经济方面的效果所涉及的含义要更广泛些,为避免概念上的混淆,我们这里采用了“标准化经济性效果”这个术语。由此类推,其他性质的效果,也加上一个“性”字。

标准化效果分为:经济性效果、技术性效果、社会性效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