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工会工作手册

战后科技革命对工人阶级结构有什么影响?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会工作手册》第1069页(1035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一场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世界,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的利用、新型电子计算机的不断发明和使用、新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空间技术的发展和遗传工程的最新成就等。新技术革命的出现一方面使生产具有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另一方面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和传统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迅速上升。随着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工人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一、蓝领工人人数不断下降。新技术的采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原来在物质生产部门就业的所谓蓝领工人大量被裁减而转到其他部门。在日本,1973-1978年,由于工厂自动化导致100万人被裁减。在英国,1947~1973年,煤炭工人从70万减到25万。二、白领工人人数激增。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促使工人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第三产业的增加也造就和吸收了大批从事服务性行业工作的雇员。在美国,1971~1982年,就业人数共增加2200万,其中2000万是白领工人。在日本,1976-1982年共增加357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2/3被第三产业所吸收。目前,在美国的劳动人口中,服务业占72%,工业占15%,农业占3%。这个比例目前仍在变化,趋势是工业劳动人口继续下降,服务业劳动人口持续增加。据国际劳工局统计,在整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脑力劳动为主要形式的人口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已经达到现有经济活动人口的一半。

就业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工人阶级结构的变化。这个变化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出现了一个以脑力劳动为主要劳动形式的庞大白领雇员阶层。他们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参与管理,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也相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不可避免地给西方国家工人运动带来一定影响。有人据此断言,工人阶级消失了,工人运动没有必要了,工会也可以就此解散了。事实上,工人阶级结构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工人阶级根本地位的改变,劳动形式的变化也并不说明劳动性质的变化,广大白领工人仍处于雇佣劳动者地位。克思主义历来认为,工人阶级是丧失了生产资料的、受资本家雇佣并受其剥削的一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依然存在的今天,这一点仍然是正确的。那些认为工人阶级人数不断减少和只承认体力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