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第215页(1041字)
放线菌病是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主要由以色列放线菌感染所致。损害常常破溃形成许多瘘管,排出的脓性分泌物中有坚硬的硫磺色颗粒。
〔诊断要点〕
一、临床特点
(一)初始损害为结节,破溃后形成窦道,流出的脓液中含有坚硬的硫磺色颗粒。病变不断扩展,旧的损害可形成瘢痕,而新的结节不断发生,化脓、瘘管、结疤。因而病变的基本特征是损害较硬,面颈部的损害有时如木板状硬,瘘管形成,排出硫磺色颗粒。
(二)好发于面颈部,尤其是面颈交界处,常有牙痛或拔牙史。其次见于胸腹部,胸部损害可原发,也可由面颈部或腹部继发而来。可侵犯肺、胸膜、胸壁,可穿破胸壁形成瘘管。腹部损害,原发或继发,好发于回盲部,损害发展可累及肝、胆、肾、胃及脊椎骨等,亦可从腹壁穿出形成瘘管。此外,偶可见眼、脑及其他器官损害。
二、病原学检查 直接镜检:颗粒压片直接镜检,可见边缘呈放射状排列的菌鞘,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可见Y型分枝的细菌丝。厌氧培养可鉴定菌种。
三、病理变化 呈慢性肉芽肿性改变,内有许多脓疡,其中可见有颗粒,即放线菌菌体集团。
〔鉴别诊断〕
应和瘰疬性皮肤结核、胸壁结核、肠结核及肿瘤等疾病相鉴别。这些疾病无硫磺色颗粒排出,结合病理检查,放线菌检查和临床表现可以鉴别。
〔治疗〕
一、内用药物疗法
(一)青霉素 为首选药物,每日1000万单位~2000万单位静脉滴注,疗程视病程而定,至少需4周~6周,有时需连用数月。
(二)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四环素或红霉素,每日1克~2克,分4次口服。此外,林可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利福平、异烟肼、磺胺剂均有一定疗效。
二、手术疗法 根据需要可切开排脓,切除瘘管及清除死骨等,与药物疗法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