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功疗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78页(2150字)
练功疗法又称功能锻炼,在我国古代称为“导引术”,是通过肢体运动的方法来防治某些损伤性疾患,促进肢体功能加速恢复,在康复过程中进行自我锻炼的一种方法,与手法治疗、药物治疗、理疗等方法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练功疗法的分类
1.局部锻炼 目的是指导患者进行伤肢自主活动,使功能尽快的恢复,防治关节僵硬、组织粘连、筋肉萎缩。如肩关节受伤,练习耸肩,上肢前后摆动,握拳等;下肢损伤,练习踝关节背肾、跖屈,以及股四头肌舒缩活动、膝关节屈伸等动作。
2.全身锻炼 从整体观点出发,指导患者进行全身锻炼,可使气血运行,整体脏腑功能尽快地恢复。全身锻炼不但可以防病治病,而且还能补方药之所不及。
3.器械锻炼 采用器械进行锻炼的目的,主要是加强上肢的力量,弥补徒手之不足,或利用其杠杆作用,或用健侧带动患侧。
二、练功疗法的作用
练功疗法对治疗骨关节以及软组织损伤,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又是治疗骨折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骨伤科各部位练功法,既有加强局部关节肢体的活动功能,又有促进全身气血运行,增强体力的功效。
1.活血化瘀、消肿定痛 由于损伤后瘀血瘀滞,络道不通而导致疼痛肿胀。局部锻炼与全身锻炼有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达到通则不痛,消肿定痛的目的。
2.濡养患肢关节筋络 损伤后期及肌筋劳损,局部气血不充,筋失所养,酸痛麻木。练功后血行通畅,化瘀生新,舒筋活络,筋络得到濡养,关节滑利,伸屈自如。
3.促进骨折迅速愈合 功能锻炼后既能活血化瘀,又能生新,能改善气血不得宣通的状态,又有利于续骨。在夹板固定下功能锻炼,不仅能保持良好的骨位,而且还可使骨折的轻度残余移位逐渐得到矫正,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同时并进,缩短疗程。
4.防治筋肉萎缩 骨折脱位或者较严重伤筋可导致肢体废用,所以对骨折、扭伤、劳损、筋伤及不完全断裂,都应积极进行功能锻炼,使筋伤修复快,愈合坚,功能好,减轻或防止筋肉萎缩。
5.避免关节粘连和骨质疏松 关节粘连、僵硬强直以及骨质疏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的原因是患肢长期的固定和缺乏活动锻炼,所以积极、合理地进行功能锻炼,可以促使气血通畅,避免关节粘连、僵硬强直和骨质疏松,并且是保护关节功能的有效措施。
6.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有利于机体功能的全面康复。局部损伤能影响全身气血虚损,脏腑不和,并因此导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通过练功,能调节整个机体,促进气血充盈,肝血肾精旺盛,筋骨强劲,关节滑利,扶正祛邪。有利于损伤和机体的恢复。
三、练功疗法的应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1.选择适宜的方法 应辨明病情,估计预后,因病而异,因人而异。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选择适宜的运动量和练功方法,尤其是对骨折患者更应分期、分部位对待。
2.注意动作的准确 正确的练功姿势是练功疗法强身健体的保证,因此,医生在指导患者练功时,要正确、详细地讲解练功的动作要领,并将练功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对患者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加强其练功的信心和耐心。
(1)上肢练功的目的:主要是恢复手的功能:凡是上肢各部位的损伤,均应注意手部各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的早期功能活动,特别要保持关节的灵活性,以防止关节发生功能障碍。
(2)下肢练功的目的:主要是恢复负重和行走功能:要保持各关节的稳定性。在下肢活动中,尤其需要强大而有力的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才能保持正常的行走。
3.严格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 练功时,动作应逐渐增加,次数由少到多,动作幅度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以练功时不加剧疼痛或稍有轻微反应而能忍受为标准。在练功过程中,肢体的轻度疼痛反应一般会逐渐减轻,且活动功能逐步好转。但如骨折局部出现疼痛加剧时,应检查练功方法是否正确。练功时应思想集中,全神贯注,动作速度要缓慢,局部与整体练功相结合,必要时应结合器械配合。
在练功过程中,对骨折、筋伤患者,可配合热敷、熏洗、搽擦伤科外用药水、药酒、理疗等方法。
注意避寒保暖:练功过程中,要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