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科颈骨折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164页(2722字)
肱骨外科颈位于肱骨解剖颈下2~3cm处,为松质骨与坚质骨接壤部,容易发生骨折,也是骨科临床中的常见损伤。
【病因病理】
多为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手掌或肘部着地,暴力向上传导到肱骨上段,形成剪力或扭转力,作用于外科颈部而发生骨折。根据受伤时患肢所处的位置,临床上又分为四型。
Ⅰ.无移位型骨折:包括裂纹骨折,无移位嵌入型骨折。
Ⅱ.外展型骨折:较多见,上臂在外展位跌倒,身体向伤侧倾斜,暴力沿上肢纵轴向肩部冲击而致骨折。骨折后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外侧皮质嵌插;大部分患者骨折近端外展,外旋,(岗上肌、岗下肌牵拉所致)远端受胸大、胸小肌牵拉,向内、向前、向上侧方移位,骨折两端呈向内、向前成角。
Ⅲ.内收型骨折:跌倒时,上臂在内收位,躯干向伤侧倾斜,因暴力方向和肌肉牵拉的原因,骨折向外、向前成角,骨折远端向外侧方移位,或出现重叠,短缩移位。
Ⅳ.特殊型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者较少见,上肢在外展、外旋位遭受严重暴力,引起外展嵌入型骨折,暴力继续作用肱骨头,可形成肱骨头向前下方脱位。也有人认为暴力作用下先脱位,后骨折。
【诊断】
1.症状:外伤后,肩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为其共有症状。
2.体征:(1)肩部肿胀,肱骨上端饱满,畸形。(2)肱骨上端压痛明显,纵轴叩击痛阳性。(3)骨擦音阳性。(4)异常活动阳性。(5)肩部功能障碍。
3.X线检查:肩关节正位,穿胸位片可详细了解骨折移位情况。
无移位骨折:骨小梁连续性中断,或者轻度嵌插,骨折端仍然稳定。
外展型骨X线表现(1)骨折向内侧成角。(2)外侧骨皮质嵌插,塌陷,粉碎或蝶形骨片出现。(3)骨折内侧端分离。(4)肱骨头向外旋转。
内收型骨折X线特征:(1)骨折向外侧成角;(2)外侧皮质分离;(3)内侧皮质嵌插,塌陷,粉碎成或蝶形骨片出现。(4)肱骨头向内侧旋转。
穿胸位(侧位)X线表现:绝大多数骨折向前成角,肱骨头后仰(与正常头颈前倾角相反)。少部分患者表现相反,骨折向后成角,有人称此类移位为屈曲型肱骨外科颈骨折。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无移位者、外展嵌插型外科颈骨折,仅以三角巾、颈腕吊带悬挂即可。
2.老年人、复位要求不高者,嵌入、移位型骨折,以悬垂石膏悬挂,依靠石膏的重力,自然复位,二周后改三角巾悬吊。
3.移位较大者,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满意率在90%以上。
4.外展支架固定术。对内收型骨折,复位、夹板固定后,置外展架固定,可保持良好的复位效果,二周后改三角巾悬挂。
5.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脱位的手法整复。此类损伤为特殊类型,治疗难度较大,一定要在麻醉,无痛条件下,肌肉充分放松.才可复位成功。患者仰卧,胸部宽布带牵引躯干,另助手将患肢在外展90°位牵引,以骨折远端对近端,待嵌插牵出后,术者两手握住肩部,拇指在腋下顶脱位的肱骨头,向上、后、外侧用力,其余四指在肩峰部做支点,协助用力。同时,牵引患肢的助手配合肩部外旋、内收、摇晃等手法,促进肱骨头归位。如听到响声后,将患肢置内收抱肩位,则说明复位成功。再矫正外科颈骨折的其他方向移位,以夹板固定,三角巾悬吊。
夹板固定注意要点:
1.内收型骨折,纸垫加在外侧成角部位,内侧板蘑茹头朝下,以纠正骨折向外成角。
2.外展型骨折,蘑菇头板朝上,顶在腋窝部,骨折远端加垫,以纠正骨折向内成角。
3.肩部的三个夹板端部要用抱肩垫圈连接,保持良好的肩部固定,防止松散。
4.每日检查布带松紧度。过松则起不到固定效果,过紧则容易出现皮肤压伤,肢体缺血性坏死,静脉回流障碍等。
(二)手术治疗
1.指征:(1)保守复位不成功者;(2)有神经损伤症状;(3)开放性骨折。
2.方法:(1)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2)切开复位,螺丝钉内固定术。
合并肩脱位者,手法复位失败,可行手术治疗。先予充分暴露骨折部位,顺肱二头肌长头腱切开关节囊,于关节盂下找到光滑的肱骨头,将其纳入关节囊内,而后再整复骨折,交叉克氏针固定。
(三)功能锻炼及预后
复位及夹板固定后即可开始行肘、腕关节活动,肩及上臂肌肉的静力收缩锻炼,其作用为(1)消肿、促进静脉回流;(2)通过肌肉挤压,作用于夹板、纸垫,通过布带的约束力,达到慢性复位的效果。伤后三周,局部炎症、疼痛消失,逐渐开始行小范围的肩关节活动,以无痛为度。健手托扶患肢肘部,旋转肩关节。伤后五周,去除外固定,做肩各方向活动,直至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愈合率极高,但肩关节粘连、冻结肩是影响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因此功能锻炼尤为重要,要循序渐进。伤后三周,为愈合前期,功能锻炼以无痛为度;六到八周后骨骼可坚强愈合,可大胆的进行各方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