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抗炎药
书籍:最新药物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最新药物手册》第127页(472字)
解热镇痛抗炎药也称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有抗炎、止痛和解热作用。自1899年德国拜尔公司合成阿司匹林以来,应用临床已有百余年历史。以后相继出现了以保太松为代表的吡唑啉酮类、吲哚美辛为代表的吲哚乙酸类、布洛芬为代表的丙酸类、双氯芬酸为代表的乙酸类和吡罗昔康为代表的苯并噻嗪类。它们均非选择性地抑制环氧酶(COX)、从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产生抗炎、止痛和解热作用,并不可避免地引起消化道及肾毒性。1991年,有人用分子克隆证明COX有2种同工酶,COX-1为结构酶,表达在大多数组织中,如胃、肾、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参与合成正常细胞前列腺素,以调节外周血管阻力,保护胃粘膜,维持肾血流量,调节血小板聚集。而COx-2为诱导酶,表达在单核巨噬细胞、滑膜细胞、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当这些细胞暴露于内毒素、炎性因子或细胞因子时,诱导产生大量COX-2,促进前列腺素合成,引起炎症反应。因此,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如美洛昔康同样具有明显抗炎作用,而减少了胃肠出血及肾损害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