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支气管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225页(2625字)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严重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致病。其病变主要为肺泡间质的炎症。故发热、咳嗽不显着而喘憋症状重,肺部湿啰音少(多在喘憋缓解时可闻)而哮鸣音多。临床上较难发现未累及肺泡与肺泡间壁的纯粹毛细支气管炎,故国内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有人称之为喘憋性肺炎。

本病属中医“喘咳”“痰喘”等范畴。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由于外感风邪、内蕴痰热所致。病邪首先犯肺,导致肺气郁闭,加以痰热阻于气道,清肃失常,因而出现咳嗽、喘促等症状。

【辨证论治】

(一)风寒闭肺 此型临床最多见。

〔证候〕低热或不发热,无汗,喉中痰鸣如笛响,喘咳声重,阵发喘憋,发作时可见严重呼气性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重者口唇青紫、面色苍白,甚至面灰不泽。舌体胖,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指纹浮红。

〔治法〕温肺化痰,降气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

【歌诀】 射干麻黄五味夏,紫细姜枣款冬花,

温肺化痰又降气,平息寒喘疗效佳。

〔按语〕方中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据研究,麻黄碱有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姜、细、夏温肺化痰;五味子收敛肺气;款、紫止咳平喘;大枣补脾;射干解毒消痰,专治咳逆上气、痰涎壅盛,并有抗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的作用。本方为小青汤去桂、芍、草、干姜加射、枣、款、菀、生姜而成,由于去桂、姜,重用射干,故不如小青龙汤之辛燥。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等单位报道,用此方加减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着,我们也有类似体会。有外寒内热、寒热夹杂者可加用生石膏。苍白、发绀者加①,因川芎微温,可扩血管、降低血黏度,改善心肺循环。

(二)痰热闭肺 发热较高者多属此型。

〔证候〕起病急骤,高热烦躁,严重喘憋,喉内痰鸣,鼻翼扇动,发绀明显,面色发青,口渴,尿黄。舌苔黄厚。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与定喘汤合方加减。

【歌诀】 (定喘汤)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杏黄芩兼甘草,肺寒膈热喘哮尝。

麻杏石甘汤见肺炎节。

〔按语〕本方为原二方去半夏加射干而成。麻杏石甘汤辛凉宣肺、清热平喘,方解见本章肺炎节。定喘汤中麻黄宣肺定喘,桑白皮清肺热、止咳平喘,两药共为主药;苏子降气,白果肉定喘敛肺,两者均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但病初起1~2日去白果,以免影响发散表邪);款冬花对中枢有抑制作用,镇咳效力强;黄芩清肺热;射干解毒。根据我们以及广西、浙江、福建等地经验,麻杏石甘汤对此证效果比较肯定,我们体会到合用定喘汤则疗效更好。《浙江中医杂志》报道,单用定喘汤治疗本病30例,其中28例均在3天内哮鸣音消失,喘憋缓解。发绀者加①,赤芍微温,有镇静作用,能扩血管及降低血黏度而改善循环,并有广谱抗病毒及抗菌作用。

(三)肺脾气虚 多见于本病恢复期。

〔证候〕不发热或低热,有汗,面色苍白,气短喘促,喉中痰鸣,声音低弱,乏力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指纹淡。

〔治法〕补脾益气。

〔方药〕六君子汤(见第六章肺炎节)与生脉散(见第十一章休克节)合方加腥草。

〔按语〕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本方实为四君子汤(见第十二章多汗节)与二陈汤(见本章支气管炎节)相合而成,两方并施,使脾气充而运化复健,湿浊去而痰滞渐消。六君子汤方解见本章肺炎节。煎煮时少加生姜、大枣,助四君益气健脾,伍陈(皮)夏(法夏)和胃化痰。生脉散方解见第十一章休克节。本方加鱼腥草清热解毒,实验证明该药有抑制流感病毒,并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单验方】

1.平喘合剂 由射干、麻黄、五味子、细辛、桂枝、半夏、生石膏组成。北京友谊医院用以治疗喘憋型肺炎100例,症状迅速好转,效果较好。

2.小青龙汤 西安市报告,以小青龙汤(麻黄、白芍、桂枝、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甘草)为主,结合一般西医治疗,共治疗毛细支气管炎68例,全部治愈,平均住院7.1天。

3.五汤 湖南中医学院欧正武教授报告用五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细茶)有效。对呼吸困难,发绀较重者加丹参、红花;咳重痰多者加蝉蜕、贝母;病程久,疑合并细菌感染者加黄芩、百部;便秘苔黄者加大黄(后下)。

【体会】中药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明显,国内已有较多报道,所用方剂不外乎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定喘汤或这些方剂合方加减。我们体会到,本病在临床上寒热并见而偏于寒证者居多,故常以射干麻黄汤为主方治疗,有内热者则酌加生石膏。如属热证者,则以麻杏石甘汤加减为宜。对发绀明显者,加活血化瘀药。对于合并心力衰竭者,应中西医结合治疗,力争尽快控制喘憋与心力衰竭,以免发生呼吸衰竭或脑水肿等并发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