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356页(4328字)

腹痛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症状。腹痛的病因较多,大体可分为腹内疾患引起的腹痛与腹外疾患引起的腹痛两大类。临床上对腹部疼痛还应注意区分是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腹痛或为功能性腹痛。急腹症通常是指腹部器质性病变而有可能急需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再发性或反复性腹痛(RAP)是指病程在3个月以上,并有3次或3次以上的发作,影响了患儿活动的腹痛。对疑为急腹症的患儿,应请外科会诊,对RAP则应积极查找病因,进行病因治疗。

中医学将腹痛依其部位之不同而称为大腹痛(在胃脘以下,脐以上)、脐腹痛(在脐周)、小腹痛(在脐下腹部正中处)、少腹痛(在小腹两侧或一侧)。小儿腹痛常见的原因有寒积、虚寒、热积、伤食、虫积、气滞血瘀等。由于腹部脏腑经络分布较多,小儿脏腑娇嫩,特别是脾胃薄弱,易受寒邪所侵、热邪所伤或饮食积滞。当寒邪、热邪或乳食、虫积搏结于肠间,均可导致气滞不通,不通则痛而致腹痛。气滞过久,则血瘀不散,出现痛有定处或形成肿块。若久病脾胃阳虚,阴寒凝聚,则致腹痛。小儿虫积多见,因虫动不安,窜扰逆乱,亦可导致腹痛。盘肠气痛多见于月内之初生儿或婴儿,多由腹部中寒或乳食积滞所致。腹痛总的发病机制是“不通则痛”,故治疗常用理气通下之方。本节主要讨论儿内科常见的腹痛,不包括外科急腹症、癥瘕等所致的腹痛。

【辨证论治】

(一)寒积腹痛 多见于小儿受寒后急性腹痛。

〔证候〕外感风寒,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之后,寒凝气滞,突发腹痛,阵阵加剧,重则绞痛,得温则缓,口不渴,尿清便溏,面色稍白,手足稍凉,腹部柔软,或伴呕吐。舌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

【歌诀】 良附丸用香附姜,温中散寒腹痛方。

芍药甘草治腹痛,寒热虚实效都良。

〔按语〕良附丸由高良姜与香附焙研各等份组成,该方行气疏肝、祛寒止痛,高良姜为主药。用时以米汤加生姜汁1匙,盐1撮为丸。其成药小儿每次服1.5~5g,日服2~3次。本方为原方合芍药甘草汤加木、乌、延组成。高良姜暖胃散寒、行气止痛;香附理气解郁,有镇痛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良姜能刺激胃壁神经、促进消化功能,香附能明显提高小白的痛阈。芍药解痉镇痛,可能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脊髓反射弧的兴奋有关;甘草有直接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又能抑制组胺所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与芍药有协同作用。木、乌、延行气、散寒、活血、止痛;木香能缓解因胃肠胀气所致腹痛;乌药能促进肠道排气;延胡索能显着提高痛阈,镇痛作用明显。

(二)虚寒腹痛 多见于小儿慢性腹泻、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等。

〔证候〕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按喜暖,得食得温疼痛缓解,食少,便溏,体瘦面黄,四肢欠温,腹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胃,建中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

【歌诀】 小建中汤:建中桂芍草姜枣,加入饴糖止痛好。

理中汤:见第七章小儿腹泻节。

〔按语〕本方为小建中汤去生姜与理中汤合方而成。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前五味)倍芍药加饴糖组成,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为法。方中饴糖温中补虚,桂枝温中散寒,共为主药;桂、芍相配调和营卫,温运血脉;重用芍药与甘草相配缓急止痛,其药理作用见寒积腹痛按语;大枣补中益气。参、术、姜、草组成理中汤,补气健脾,散寒止痛。气虚自汗加①,面色苍白或苍黄明显者加②。临床有报告,以本方加细辛为基本方,并随证加减,治疗小儿反复发作性腹痛83例,治愈59例,显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3%(陕西中医,1992,13:537)。

(三)热结腹痛 多见于热性疾病并发腹痛。

〔证候〕腹痛腹胀,痛而拒按,发热,口渴喜冷饮,便结,尿黄。舌苔黄腻或黄燥。脉沉数有力。

〔治法〕清热通腑,消胀除满。

〔方药〕大承气汤(见第十二章发热节)。

〔按语〕大承气汤峻下热结,其方解见第十二章发热节。腹胀明显者重用厚朴,大便燥结不明显者减芒硝。

(四)伤食腹痛

〔证候〕伤食之后,脘腹胀痛,拒按,嗳腐吞酸,或伴呕吐,呕物酸臭,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白或黄厚腻。脉弦滑。

〔治法〕消食化滞,理气止痛。

〔方药〕保和丸(见第七章小儿腹泻节)。

〔按语〕本方为消食化滞的常用方。若腹痛腹胀明显,可加枳实、槟榔、延胡索行气消积止痛;食滞腹痛兼有发热者,可加黄芩、黄连。因呕吐不能服药者,可用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浓煎灌肠,大便通畅后,气行滞消则痛可止。

(五)虫积腹痛 其辨证论治见第五章蛔虫病节。

(六)盘肠气痛 盘肠是指盘聚在脐周的肠子。此种腹痛与现代医学婴儿肠绞痛相似。多由腹部中寒而起,寒主收引,肠道挛急,腑气不通,不通则痛。

〔证候〕初生儿或婴儿阵发腹中绞痛,发作时屈腰剧哭,啼哭时汗出,面色较苍白,或有唇紫;伴肢冷、肠鸣、腹胀、拒乳或伴二便闭结、呕吐等,发作间歇时腹部柔软。舌苔白。指纹青滞。

〔治法〕温中散寒,行气导滞。

〔方药〕白豆蔻散(汤)。注意表中年龄为月。

【歌诀】 白蔻砂青陈香莪,定痛温中甘草合。

〔按语〕本方选自《医宗金鉴》,定痛温中。方中蔻、砂行气宽中、温中止痛、散寒止呕,陈皮理气健脾,青皮破气散结,香附理气镇痛,莪术行气消积止痛,炙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紫苏行气宽中。大便不通加①。在服本方的同时可用食盐、淡豆豉、生姜、葱白同炒热,布包熨脐上与脐周,止痛较好。若经以上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则应注意删除外科急腹症如肠套叠等。

【单验方及针灸】

1.芍药甘草汤 此方养血益阴,缓急止痛。无论寒热虚实,各种腹痛均可服用。用量见本节良附丸合芍药甘草汤剂量表内;若分寒热辨证加减,则疗效更好。笔者用此方加延胡索、乌药、木香、海螵蛸、白术治疗小儿胃炎、溃疡病之上腹部痛,常获良好疗效。

2.理气止痛方 槟榔、乌药、木香、枳实各等量,先磨汁,再加水煮沸后服之,此方对盘肠气痛疗效较好。

3.治寒痛方 生姜、艾叶、大枣各3~10g,红糖适量,煎服。或肉桂粉0.3g,沉香粉0.6g,延胡索粉0.9g,顿服。

4.治伤食痛方 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各6~10g,煎服。或炒内金、枳实各6g煎服。

5.治小儿消化性溃疡(胃脘痛)方 为北京儿童医院陈昭定教授研制方。由紫草(君),青黛、乳香(臣),黄连、藿香、丁香、赤石脂(佐),黄精(使)组成。命名为胃平颗粒。本方清热活血散瘀,理气和胃止痛,温中缓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有收有散。治98例,胃镜复查65例,胃镜下溃疡基本治愈54例(83.08%),好转8例(12.31%),有效率95%。幽门螺杆菌(Hp)转阴率为63.6%。

6.针灸 实痛针刺,虚痛灸之。可选中脘、天枢、关元、气海、足三里、内关等穴。亦可在上述穴位或疼痛点上埋皮下针,以胶布固定24小时,使疗效持久。我们应用此法治疗肠痉挛或胆道蛔虫导致的腹痛,常可使腹痛缓解。

【体会】临床上对小儿腹痛可简要归纳为寒、热、虚、实4种类型。不论何种类型,若加用延胡索常能提高止痛效果。该药辛、苦、温,活血、行气、止痛。它“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可治一身上下诸痛”(《本草纲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该药具有镇痛、镇静、安定、催眠、松弛肌肉及局部麻醉等作用。

小儿各种急性腹痛,可先用针灸疗法止痛,疗效快而可靠。若取针不久又复发则可埋针,疗效能较持久。小儿腹痛急起拒按者,多属实证,久病喜按者多属虚证。上述小儿各型腹痛常混杂出现,如外感风寒常伴内伤乳食;热结腹痛常伴有蛔虫扰动,治疗可参照以上各型方剂加减处理。对经久不愈的腹痛,痛有定处,或腹部积块拒按,腹部青筋暴露,舌紫或有瘀点,指纹紫滞者,应注意其属瘀血腹痛,可用少腹逐瘀汤(延胡索、小茴香、干姜、没药、当归、川芎、赤芍、肉桂、蒲黄、五灵脂)。

此外,对小儿各种腹痛,在进行中医辨证的同时,必须结合西医辨病,以删除外科急腹症或其他系统疾病,以免延误治疗。

上一篇:夜啼 下一篇: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