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影像NRI临床应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影像临床应用手册》第39页(2845字)

(1)NRI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 核医学影像诊断疾病是应用引入病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如99m锝、131碘和113铟等及其有关标记化合药物能发射出可透过人体组织的核射线(γ射线),而这些射线,可被核医学仪器如γ闪烁照相机和发射型计算机断层装置(ECT)等在体表定量的显示出影像来。临床影像工作者依据这些仪器显示的影像,结合解剖学、生理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知识,得出正常规律和变异范围,以及某些疾病的异常特点,紧密结合临床对疾病作出诊断。

(2)NRI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的特点 核医学影像不仅是显示解剖组织结构形态的影像,更主要是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功能信息,即尚具有反映生理功能和生化及病理过程的功能影像特点,乃至是提供有关脏器与病变的血流、功能和受体等方面分子水平的信息影像。

(3)NRI在骨骼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NRI用于骨骼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可依其与X线影像对骨骼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比较为例。

1)早期发现骨转移癌:常在仅有功能代谢改变的早期即发现骨质的异常,一般早于X线检查1~6个月发现。

2)诊断原发性骨肿瘤:用骨动态和静态显像病变区出现放射性异常浓聚的、边缘不规则的影像,其诊断早于X线检查。

3)移植骨存活的监测:一般于骨移植后1~2个月即可做骨显像,以判断其成活状况。

4)外伤性骨折的早期诊断:无论是趾骨等细小骨或股骨头、股骨颈等长骨骨折,骨显像比X线检查灵敏,并早几个月显示出异常改变。

5)早期诊断骨髓炎症:X线检查一般在急性炎症2周后才出现异常,而骨显像可于发病后2日即显示阳性改变。

6)早期诊断骨关节病:骨显像比X线检查更能早期发现异常。骨显像实例充分反映,骨骼病变时,病灶部位无机盐代谢旺盛,局部血流增加;在骨质发生破坏的同时,其周围出现修复过程,成骨细胞活跃和新骨形成,导致骨显像药物(99m锝-磷酸盐等)在病变部沉积增加,使病灶在显像时呈异常的放射性浓聚区。从而体现核医学成像主要是功能影像的特点。

(4)NRI对脏器肿的显像方式及临床价值 放射性核素影像诊断肿瘤疾病可分为体外肿瘤标志物检测和肿瘤显像。肿瘤显像又分为以显示肿瘤占位效应造成软组织、器官放射性分布缺损区或减低区(冷区)和亲肿瘤显像剂通过不同机制与肿瘤结合或被肿瘤选择性吸收而使肿瘤显像(热区)。

1)肿瘤特异性显像方式:某些亲肿瘤显影剂只是在被某部位被某些肿瘤摄取,呈放射性增高。例如:99mIc-DMSA(亚锡二硫基丁二钠)亲肿瘤显像剂在甲状腺髓样癌、骨肿瘤、肺癌等阳性显像率较高。67镓肿瘤显影剂,用于肝癌、肺癌、淋巴癌等阳性显像率高。201铊肿瘤显影剂,能在乳腺癌、甲状腺癌等呈阳性显像。

2)肿瘤受体显像方式:肿瘤受体显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受体配体与肿瘤组织中的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从而显示肿瘤空间分布、密度及亲和力的显像技术。它具有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因此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高对比度肿瘤显像。

3)肿瘤放射免疫显像方式:肿瘤放射免疫显像是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肿瘤抗原的特异抗体,经一定途径引入体内,使其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从而获得特异性地对肿瘤及其转移灶进行定性、定位的诊断。目前已有数十种不同核素标记药物,针对不同肿瘤的抗体试用于临床肿瘤诊断中。其中常用于标记的放射性核素有99m锝、123碘、111铟。临床常用于直肠癌、卵巢癌、肝癌、胃癌等。经研究表明肿瘤放射免疫显像既能定位又能定性。

4)肿瘤基因显像方式:肿瘤基因显像可分为肿瘤反义显像及肿瘤基因表达显像。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现已知许多癌基因在肿瘤中均有过度表达。其原理是将核素标记的人工合成反义核苷酸注入受试患者,通过与机体内核酸杂交而达到肿瘤组织显像。基因表达显像药物敏感疗法的基础上提示的针对标志基因及标志物进行的一种显像方式。因此,该显像方式在指导肿瘤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5)肿瘤淋巴结显像方式:肿瘤转移并非随机,而是沿局部一定的淋巴管道逐级转移到各级淋巴结。肿瘤淋巴结显像主要用于早期乳腺癌及黑色素瘤、淋巴结活检的定位,有无淋巴结转移。在行局部肿瘤的切除时,如有远端淋巴结转移,在肿瘤切除的基础上应加淋巴结清扫术。

(5)NRI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核素应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及诊断较早。近20年来由于γ闪烁照相机或SPECT及PET相继推广应用。新的放射性核素显影剂的研究成功,使心脏病检查有了快速发展。此项检查不仅有助冠心病的早期诊断,还能提供心肌缺血的部位,心脏收缩功能及代谢变化,提供预后信息。目前临床上用于冠心病预后检测的核素显像方法中,常用的有心肌灌注显像及核素心室造影。

1)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方式:较常用的显影剂为201铊或99m锝标记化合物MIBI(亚锡甲氰异腈),此类药物在心内最初的分布与局部心肌血流灌注量和心肌细胞功能密切相关。注入此类药物后进行体外显影时,就能以显像的形式显示心肌血流灌注异常和心肌细胞受损部位、范围和程度,为预后评估提供客观的图像资料。心肌显像介入性试验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可达90%以上。

2)核素心室造影显像方式:核素心室造影能形象地显示心脏各腔室的形状、大小和左右心室室壁运动功能,定量地计算局部或整体的左右心室的收缩期与舒张期的各个功能参数。由于核素心室造影方法简便、无创伤,其定性和定量分析是根据心腔内放射性计数的变化来显示的,现已成为临床上检测心功能的标准。并可用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由于核医学影像受引入放射性活度的限制,其成像的信息不一定充分,因而清晰度较差,影响对某些结构的精确显示。因之,解剖结构形态显示方面远不如计算机断层装置(CT)、磁共振成像装置(MR)和超声波成像(US)装置。因此,必须根据临床的需要,把功能性影像和形态学影像适宜地结合应用,以利早期准确地对疾病作出诊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