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交流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上海人民出版社《新世纪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实务手册》第379页(1665字)

这是在信息网络条件下,充分运用互联网这个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空间和渠道的新方法。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为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形象性、时效性、广泛性、互动性及娱乐性等特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基层党组织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研究信息网络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关注网络及其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形式更加生动,方法更加简便,范围更加广阔,交流更加直接,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又存在着信息混乱、良莠不齐、缺乏理性和管理困难等问题,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信息大量涌入,增加了干部群众在是非鉴别和行为选择上的复杂性,为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和挑战。对此,基层党组织不能漠不关心、作壁上观,要主动学习和掌握网络技术,关注信息网络的最新动态,努力做到了解、知情;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和分析信息网络对本地区、本单位干部群众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有条件的还要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管理,加强对网络有害信息的监控和过滤工作。

(2)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阵地,及时准确地传递党的声音,不断巩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面对越来越多的“上网”和“冲浪”人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参与,走进网络,条件成熟的基层党组织及其宣传部门可以创办自己的网站、网页,建设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发布健康有益的信息、言论和知识。网络上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积极弘扬主旋律,坚持打好主动仗。要抓住干部群众的现实思想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搞片面性,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开展网上宣传和网络教育;对网上敌对势力的反华宣传和各类造成不良影响的舆论,要开展有针对性的集中宣传,改变网上宣传“西强我弱”的状况;要采用适度开放和及时批判的双重策略,让人们在接触不良信息的同时,也能及时看到正确的观点,尽快提高人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承受力和免疫力;还可把健康向上的网站、网上图书馆、电子报纸、电子杂志推荐给干部群众,让他们在浏览和阅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逐步使网络成为重要的宣传舆论工具,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喉舌。

(3)注重互联网的互动性、海量性、亲和性,加强双向交流,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网络是互动的、双向的、多边的、全球的,开展网络上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灌输”,不能“计划”,必须从传统媒体的“我办你看”向网络媒体的“我办好,你来看”的双向互动转变。要适应网络宣传的特点和新时期公众的心理态势,切忌以教育者自居、板起面孔教训人,切忌片面强调单向灌输而置受众于不顾的陈旧观念和做法。要通过各种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网络活动,如网络论坛、网络信息交流会、网络知识竞赛、网页设计比赛、网上主题活动等,吸引更多的干部和群众,寓教于乐,倡导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4)利用网络手段,悉心提供服务,营造新型人际关系,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有条件的社区、企业和学校等基层组织,可将群众来信来访、心理咨询、就业信息、勤工助学、希望工程等引进网络,增加干部群众反映问题、提供建议及情绪发泄的渠道;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网络为群众提供专门的指导和帮助,通过网络渠道改进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