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群众工作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上海人民出版社《新世纪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实务手册》第762页(4145字)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始终有效地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任何政党的存在、发展和壮大都必须以广泛的群众支持为基础。

群众观点是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共产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关系到党的性质,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问题。1950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曾谈到:单有党还不行。党是个核心,它必须要有群众。我们的各项具体工作,包括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等等工作,百分之九十不是党员做的,而是非党员做的。所以要好好团结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一道工作。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处于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由结构性变迁所带来的众多不稳定因素对政权建设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也是共产党执政50多年来最大的考验。共产党能否平稳渡过痛苦而艰难的社会转型,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由共产党倡导的这场深刻的变革能否得到最大多数的群众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江泽民指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根本路线,我们的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密切联系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努力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千万不要忘记群众,不要脱离群众。

社区是人民群众集聚的场所,随着改革的深化,城市的发展,人们就业分配方式的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许多矛盾在社区里集中体现,社区已经成为党的群众工作中亟待探索、拓展的一个新领域。

1.社区中党的群众基础的新变化

目前党的基层群众工作已经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而发生了空间上的位移,从以单位为重点转向以社区为重点。社区群众工作的变化也是取决于社区群众基础发生了重大重组。

新时期社区群众数量急剧增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相当数量的待业或失业人员,由于失去了单位的依托,他们目前主要依托于社区,因而对社区的依赖感、归属感更强了;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的深化,所有退休干部的组织人事关系将脱离单位而转到社区,他们和其他退休人员一样,将主要依赖于社区过丰富充实的晚年生活;随着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经济联合和合作的发展,沿海城市的流动人口迅速增加,大部分外来人员并不固定隶属于某一个企事业单位,却相对固定地居住在某个社区,他们与社区的关系也更为直接和密切;随着人才流动政策的实行,从一而终的就业格局被打破,对许多职工来说,职业的相对流动性和居住地的相对稳定性使他们对社区具有更明确的预期和更强的依附,而对某个单位的依托则逐步减弱淡化;即使对于那些工作较稳定的机关或部分企事业单位的人员来说,随着五天工作制的实行,随着单位群众性活动的减少,他们在社区活动的业余时间大幅度增加,因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依托感也相应增加,他们同样构成了社区群众的一个基本层面。

同时,社区群众结构,尤其是利益结构和阶层结构日趋复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随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传统的利益结构、阶层结构被冲击得面目全非。在新一轮利益的再分配与占有的过程中,不同的社会成员和群体,有的成为受益者,有的则成为受损者,这必然影响到他们的相对地位和相互关系。社区作为一个社会的缩影,对利益结构的分化组合,对阶层结构的调整变迁都会有所反映,显而易见的是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可能近在咫尺、比邻而居,他们不仅共同构成了社区群众的基础,给因人而异的社区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和复杂性。同时,各阶层在经济利益方面的摩擦及其政治利益的不协调问题都将逐渐明显化,由此导致比较严重的利益冲突和心理对峙都是可以预料的。

而且,随着社会转型的展开和深入,群众对党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改革的联系更紧密、更直接;其次是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治生活更加关切,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所增强;再其次,随着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道德规范、民主建设等在内的社会文明发展的各方面更为关注。这些变化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也对党在新时期如何密切党群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社区党组织所联系的群众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意味着党在群众工作的对象和方法上都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2.创新社区党建的内涵和载体,增强党的群众工作的有效性

虽然群众工作是党建中的一项传统任务,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又具有不同的内涵、方式和方法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社区党组织作为执政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最前沿,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开展党的群众工作的重大使命。只有根据群众不断变化的要求,在工作中赋予新的内容,紧紧围绕密切党群关系这一中心,不断改进党的工作,才能使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以及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都必须依靠有效的载体,起联结、支持和保障的作用。社区党组织必须从巩固党的基层政权的高度,继承和发扬党的载体建设的优良传统,从寻找社会问题入手,以探索新的载体建设为抓手,从而发动群众、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带领社区单位和居民自觉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出色地完成党的各项任务。

当前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出现了若干值得关注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市政建设和旧区改造带来的大量居民的动迁;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的待业、下岗人员;活跃的市场经济使流动党员增加;多种所有制形式带来新经济组织的管理真空;城市老龄化给社区服务带来新挑战;社会成员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裕,发生在社区中的交往活动更为频繁,以及居民的居住区生态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等等。针对这些新情况或新问题,社区党建工作首先应当根据新的历史条件,设定好载体目标,再围绕社区载体建设目标设计和落实各项具体载体。

新形势下社区党组织要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其载体目标应当体现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即把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作为新形势下的载体建设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把社区建设成为生活秩序安全安定,社区服务网络健全,社会保障功能完善,居住环境舒适优雅,社区管理规范有序,生活服务方便快捷,文化氛围健康向上,人际关系协调和睦的现代化的适于人类栖居的生活小区。依据载体建设目标,再积极探索物质载体建设与精神载体建设的新路子。

毛泽东早就讲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是处理好党的工作与人民群众利益关系的根本途径。过去建立起来的物质载体要完善,而对于新开拓出来的社区党建工作而言,创新物质载体才是一项更为迫切的任务。譬如根据调查,城市职工下岗在最近几年仍呈扩张趋势,而下岗失业影响最大的是那些低教育程度、技能单一和年龄偏大的蓝领工人,这些人下岗后滞留在社区中,构成城市贫困现象中的重要群体。因此,当前社区党建的群众工作首先要联系和关心的就是这一部分处境困难的普通百姓。为此,一些社区建立起技能培训中心、中介指导服务机构等,为下岗职工寻找或者直接提供再就业机会,从而形成再就业的物质载体,使那些因改革而不得不暂时遭受利益损失的群众得到一定补偿,也为党和政府的既定大政方针的进一步推行稳固政治基础。又如,针对大城市老龄化趋势日益突出的问题,一些社区通过创办养老院这样的机构,或采取生活互助储蓄这样的新颖形式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去做老年人服务方面的大量工作。此外,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软硬件设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社区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绿化、维修等多种项目的服务,形成服务的载体……总之,通过物质载体的运行,可以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让群众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切身体会。

党和群众的联系除物质载体外,还必须有精神的纽带来维系,通过关心人、提高人,让群众对党更具有亲和力、认同感。众所周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以及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人民群众的活动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多种思想观念矛盾冲突、相互碰撞,群众中可能会出现思想困惑或混乱,再加之当前职业之间、产业之间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使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又难以发生效力。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加强对处于流动、分散状态下的群众思想加以整合?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些社区在争创文明小区的过程中加大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力度。针对社区群众不断增强的自主意识、民主法治意识、选择参与意识,以及他们日益焕发出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一些社区形成了民主协商的载体,发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为了帮助广大市民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一些社区充分发挥现有的各种文体设施的作用,开展多姿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基层的文化生活;为了提高市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良好社会风气。一些社区开展了文化、教育、科普、医疗、法律等进家庭活动,力求让正确的、先进的、新生的、进步的思想观念成为群众思想领域的主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