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342页(2738字)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等。其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急性大量出血可致急性循环衰竭,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急症。
【病因】
1.食管疾病:食管炎、食管癌、食管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食管异物、食管憩室、食管破裂等。
2.胃疾病:胃炎、急性胃黏膜病变、胃溃疡、胃癌、胃黏膜脱垂、吻合口溃疡、胃血管病变。
3.肝、胆、胰疾病:肝硬化、肝癌伴门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栓形成、柏-查综合征、胆道出血、壶腹癌、胰腺癌、异位胰腺等。
4.十二指肠疾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憩室、胃泌素瘤等。
5.全身性疾病:血液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尿毒症、脑血管意外、肺心病、呼吸衰竭。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但据国内报告资料分析,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占第二位,急性胃黏膜病变居第三位。
【诊断】
1.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便: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其颜色变化与出血部位、速度及出血量等密切相关。
(2)失血性循环衰竭:临床表现有头昏、口渴、心悸、乏力、面色苍白、手足厥冷、血压下降、脉搏细而快等。
(3)氮质血症:失血后肾缺血或持久的休克导致肾前性氮质血症,表现为尿少、尿闭等。
此外,还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原发病的相应症状与体征。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在急性出血后3~4小时开始减少,白细胞常升高。大便潜血阳性。血尿素氮升高。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肝功能可出现多项异常。
(2)内镜检查:已被列为首选诊断方法,诊断准确率达80%~90%。一般在出血后12~24小时内进行,可提高出血病因诊断准确率,同时还可通过内镜进行激光、电灼、注射硬化剂、喷药等止血措施。
(3)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出血量大、出血部位不明、内镜检查未能确诊者,有条件可进行此检查,以明确诊断。
(4)X线钡餐检查:若非必要,一般在出血停止1~2天后再进行,以免诱发再出血。
(5)剖腹探查:对一些少见或罕见病例经上述检查未能明确诊断者,必要时可考虑剖腹探查。
【治疗】
1.一般治疗:病人要绝对卧床休息,平卧并抬高下肢,必要时吸氧,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剂,如肌注安定10mg,并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尿量及出血量,监测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呕血或有休克者应禁食2~3天。单纯黑便者,一般可给流质饮食。
2.补充血容量
(1)迅速静脉输入生理盐水、右旋糖酐或血浆代用品。
(2)当收缩压<12kPa(90mmHg)、心率>120次/分、血红蛋白<70g/L时,可给予浓缩红细胞、少浆全血或全血。输血量应根据失血多少而定。
3.止血措施
(1)止血药物的应用
①通常选用维生素K、安络血、止血敏、止血芳酸等,也可选用中药云南白药、三七粉等。新近应用立止血、凝血酶效果明显而确切。立止血首次静注与肌注各1000U,继而每日肌注1000U,无明显毒副作用。凝血酶首次剂量宜大,8000~2万U,溶于50~100ml生理盐水或牛奶内多次口服或胃管内注入,每2~6小时1次,应用次数应视病情而定。该药物忌血管内和肌肉注射。
②H2受体拮抗剂:胃酸在上消化道出血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抑制胃酸分泌及中和胃酸可达到止血效果。一般用西米替丁0.4g,静脉滴注,每6~8小时1次;法莫替丁20mg溶于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20ml中静推,每天2次。第二、三代H2受体拮抗剂抑酸作用强,作用时间长,且毒副作用轻,应为首选。
③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又名洛赛克),可抑制胃壁细胞的H+-K+-ATP酶,从而抑制胃酸分泌,持续24小时。不能口服者(20mg/d),可静注40mg,每天1~2次。
④垂体后叶素:5~10U加入10%葡萄糖20ml,缓慢静脉注射,继用10~20U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ml中缓慢静滴。冠心病、高血压病患者和孕妇忌用。
(2)内镜直视下止血
①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可通过内镜将硬化剂注射至曲张静脉内。
②高频电凝、激光止血主要用于消化性溃疡出血。
③经内镜对出血灶喷洒止血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孟氏液等。
(3)手术治疗:对上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急诊手术治疗要慎重,因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比择期手术高。应严格掌握如下指征:经内科积极治疗无效仍出血不止者,出血停止后不久又再次出血者,合并穿孔、幽门梗阻或疑有癌变者,胆道出血合并严重胆道感染或梗阻者等均应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