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疾病诊疗进展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834页(2521字)
近年来我国新生儿疾病诊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早产儿疾病的治疗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在新生儿院内感染防治方面与国外尚有一定差距。
1.早产儿与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存活率已有明显提高,伤残防治会成为重点。脑室内出血(IVH)发生率为56.6%,重度IVH为16.3%。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IVH发生率越高,出血程度也越严重。围生期窒息、家中分娩、机械通气等与IVH及其出血程度密切相关。一半IVH早产儿无明显临床症状。常规床边头颅B超检查对IVH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其生长发育亦受到重视。存活者至婴幼儿期约有30%其身高和体重生长落后,精神发育中下及以下水平者占37%。因此,对VLBWI婴幼儿3岁前要加强早期教育和干预。
人们关注高氧导致早产儿肺损伤同时,对早产儿视网膜病的认识也在日益深入。
2.新生儿窒息
(1)研究方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研究仍是热点之一,其特点是基础研究进一步深入向基因水平发展,并不断把实验研究成果引入临床;新生儿尿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更敏感而且是早期肾损害的诊断指标;重度窒息新生儿胃排空时间明显延长,餐前、餐后血胃动素、氧化氮(NO)水平明显增高,重度窒息新生儿的胃排空延迟与胃动素、NO的变化有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与窒息程度及持续时间相关,即Apgar评分≤3分,持续时间≥5分钟,MODS发生率明显增加。
(2)头部磁共振对新生儿脑病的诊断价值:围生期多种病因均可致新生儿脑病,但从临床表现方面有时很难鉴别。MRI研究表明,重度HIE时,MRI基底节壳核及丘脑腹外侧核受累为主要表现,T1高信号影,而胆红素脑病多为苍白球受累,呈T2高信号;低血糖脑病时最易受累区为顶枕皮层及皮层下区。
(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进展:低温和非氨酯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具有保护作用,选择性头部降温对足月窒息新生儿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体温在34.5℃以上是安全的。甘露醇能减轻脑水肿,但对神经细胞不可逆改变无治疗作用,临床上通过不同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新生儿HIE显示,早期短程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确有一定疗效,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①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移植不仅可以减少HIBD的损伤程度,且移植后部分细胞能够分化为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治疗HIBD亦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脑内移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载体细胞已成功完成,且显示其能够表达神经营养因子,既减轻了新生鼠HIBD的脑水肿程度,又减轻了脑损伤。
②亚低温疗法:选择性头部降温治疗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体温维持在34.5~35.6℃,对心、肾、肝、凝血及代谢功能无不良影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更广泛地应用亚低温治疗HIE多中心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早期干预:越来越多的单位临床研究表明,围生期脑损伤的治疗应是长期的、综合的序贯治疗,早期干预康复治疗对其最终的预后有重要影响。这是符合发育神经生物学规律的,越是早期的脑损伤,其可塑性可能越大。HIBD的治疗有望跨越单纯的生物治疗结构上的恢复,将来的运动功能、认知能力、精神行为的改善才是治疗的终点。
3.新生儿肺疾病
(1)高频通气治疗:上重症RDS用常频正压通气疗效差者,改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可获显效,表现氧合改善快,短时间内Fi02可迅速降低。高频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和胎粪吸入综合征(MAS)已较广泛地开展。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RDS效果得到充分的肯定,NO吸入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已被写入PPHN治疗常规。
(2)NO吸入治疗:NO吸入治疗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NO在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治疗中有改善氧合的作用,其机制与选择性扩张肺血管相关,常规应用机械通气不能改善的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可试用低浓度NO治疗。
(3)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近几年国内许多有条件的NICU已更多应用了肺表面活性物质制剂如固尔苏等治疗RDS,并取得了较好疗效。
4.新生儿黄疸:母乳喂养、母亲妊高症、出生体重下降和生后红细胞压积比增高,是正常新生儿生后胆红素水平上升时期影响血清胆红素水平的重要潜在因素。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活性在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中不是惟一或主要原因。临床上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程度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改变密切相关,防治溶血性的胆红素脑病,当总胆红素(TSB)257~324μmol/L,胆红素/白蛋白(B/A)比值1,或开始治疗时间大于48小时应当换血;当TSB>428μmol/L时,无论B/A比值如何或何时开始治疗均应迅速换血。
5.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仍是临床的难点。细菌感染指标的敏感与特异性对指导抗生素的使用尤为关键。对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变迁及临床耐药分析表明,葡萄球菌占居首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明显上升,其次为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达90%以上。医院内感染特别是机械通气时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特别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