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工作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现代企业业务流程标准化操作手册》第12页(5046字)
将程序化的工作进行作业流程规范化,就是主要针对生产(工作)过程中各种控制因素的内在规律,采取科学的分类和编程方法,把作业人员的全部工作内容编制成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并制订相应的工作标准和工作进度,并通过检查、考评和补充修订等手段使之不断完善。
1.从传统到现代
中国企业的基础管理最薄弱,程序化工作法要做的就是对基础管理的强化。与我国过去的基础管理相比较,程序化工作法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工作程序标准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定程序,但执行这些程序带有很强的自发性,不同的执行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行为。程序化工作法的特点,并不在于有没有程序,而是通过人们事先编制的程序,使工作过程和工程项目的进行程序具有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特征,克服了过去工作因人而异,随意性强的缺陷。
(2)工作标准科学化。管理活动的实践证明,工作标准越具体,越有利于操作和控制,由于企业设备逐渐老化、工艺条件变化频繁、员工队伍素质变化等客观原因,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控制方式由于通用性强、针对性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程序化工作法在探索工作标准具体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把岗位的具体工作、具体标准做出明确的规定,使技能素质不同的员工,都能够依照工作程序、工作标准进行工作、减轻了工作质量对人为因素的依赖程度。
(3)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传统的控制方法是以控制工作结果为手段来保证工作的质量。管理人员通过对某项工作的结果进行评定,奖优惩劣,而对工作过程的检查、评定较少。这一传统控制方法的突出问题是一旦发现结果不符合要求,往往难以补救,造成损失,或是一旦发现结果不合要求只好马虎了事,使问题越积越多。而过程控制能及时解决这一问题。
(4)把现场管理纳入程序化工作法。生产现场面貌反映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治理跑、冒、滴、漏是现场管理的重点。生产车间为了搞好现场环境管理,把这项工作纳入程序化工作中去,规定每个班在当班时间内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对设备、现场进行清理,将清理诸如电机、油箱、地面等工作分阶段进行,并结合巡检内容,同步展开,改变了过去临下班前突击搞卫生的做法。
(5)作业人员责任充分。程序化工作法强调作业人员的责任,在一个确定了的工作流程、工作岗位上,在一个确定了的工作时段、工作环节和工作空间内,每一个人的责任都必须是不推诿、不回避、尽职尽责的充分责任,同时须对员工的招聘、录用、培训、职业操守、分配激励机制有相应的程序要求和规定。
2.程序化工作法的两种类型
程序化工作法不仅适用于炼油化工行业的生产操作及维护管理工作,只要是具有工作面广、因素繁杂、大量重复出现等特点的工作均可适用,具体来说可有以下方面: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进行的重复性劳动多,非重复性劳动少的作业岗位;
●处理过程和处理方法相同或相似的同类工程项目或设备维修工作;
●重复性活动较多的某些管理岗位的部分工作;
●重复性强、发生频率高、有一定规律的其他工作。
程序化工作法有以下两种类型:
(1)时序型,把一个工作日划分为若干个工作单元,并将每日的工作内容划分到各个工作单元,对每个工作单元的工作内容制定具体要求。作业人员以时间为序,每个工作单元(一般为一小时)都要完成该工作单元的各项工作任务。作业人员上岗后,即像计算机程序一样,到某个时间完成某个工作单元的任务。什么时间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干完?非常明确,从而可以实现工作过程“自动控制”。
(2)工序型。以完成某项工作的实际进程为序,按工作步骤确定关键的控制点,划分工作段,每段工作确定相应的操作内容、操作方法、质量标准,并制定严格的验收程序,发现偏差,在进入下一工作段前就及时纠正。
3.基本内容
程序化工作法是规范作业人员岗位工作的方法,一个岗位一套制度,一类(项)工作一套程序。
在纵向上,程序化工作要对作业人员岗位工作流程中的操作提出规范要求,强调对岗位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分段,对工作内容进行科学的定义,对作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提出要求,对执行和控制、验收与调整的内容进行界定。
(1)程序编制阶段。这是程序工作法的核心和基础部分。这个阶段包括5个步聚:
①科学地确定工作内容。要对生产工艺过程或设备维修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认真统计和分析,全面掌握和理解现有的各项管理制度、规章和工艺技术规程对岗位工作的要求,并据此确定该岗位的全部工作内容。在实施中要充分发挥厂级主管部门与生产车间的管理、技术人员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作业人员的作用。
②合理地制订工作标准。要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对每一项工作确定一个尽可能简单的量化标准,这样既便于作业人员据此进行操作,也便于管理人员检查、考核评定。
③运用“ABC法”管理分类。要对工作内容进行科学分类,找出“关键的少数”,确定“次要的多数”,以使各个工作单元的工作内容安排科学、合理。
④划分工作单元,要按不同岗位的特点,确定某一岗位以“时序型”为主,还是以“工序型”为主。在类型确定后,要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合理的单元数量。
⑤把已确定了相应标准的工作内容编制到每个工作单元中去。
(2)培训阶段。程序化工作法的实施对象是作业人员,要使他们正确掌握各自岗位的程序,就必须经过必要的培训过程,由程序编制人员实地指导作业人员全面认识和学会应用程序化工作法。此外,通过培训也可以进一步发现和纠正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要求和标准,从而使程序更加可行。
(3)执行和控制阶段。作业人员要严格按标准执行“程序”,按具体标准的要求完成每个工作单元中的各项工作内容是应用这一方法的前提;管理人员按此标准对作业人员完成“程序”的情况,如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和进度通过检查、评定、纠偏来进行控制,这两者必须同时进行。
(4)程序调整阶段。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在执行一段时间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要按既定程序及时对“程序”本身的科学性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及时地对“程序”进行调整和修正。
在横向上,程序化工作法的工作程序要把工作流程进行科学分段、分环节,建立不同的工作标准体系,并针对组织结构、质量控制方法建立完整的工作体系,特别是通过良性的激励机制强化责任,形成工作程序中的保证体系。
①程序体系:根据不同的产品及其工艺流程,编制一套科学、完善“工作程序”。
②标准体系:程序化工作法要求对每一项工作内容都制订具体标准。如检查出库商品的密封情况,要规定出查哪几个点、哪几个部位,查到什么程度,标准必须尽可能细化、量化,既便于作业人员操作执行,又便于管理人员检查、考核。标准体系应该包括使用工具、操作方法、每项工作的标准、注意事项等。
③控制体系:即通过检查、考评、纠偏来控制“程序”的正确执行。控制体系包括管理人员职责、思想政治工作、奖惩制度、争议裁决办法等。
4.编制流程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编程”中的工作内容确定、标准的制订,“关键的少数”的确定、关键控制点的选择等都必须建立在对诸如工艺过程、设备管理、工程项目和管理工作等各项工作全面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程序必须具有科学性,要符合各种控制因素的内在规律。同时,还要注意与原有的操作规程、工作要求等有机的结合起来。
(2)合理性原则。程序的编制必须充分考虑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接受能力和心理能力,“关键在少数”项目数量既科学,也要合理。否则会造成劳动强度过大,容易使实际作业人员的积极性受到损害。
(3)实践性原则。规范流程要特别强调“三结合”,即专业技术管理部门,生产(或维修)车间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有经验的作业人员共同研究,来确定内容、标准、分类。必须充分重视作业人员的意见、建议,因为他们对实际操作中的难点、弱点体会最深刻。
(4)可靠性原则。作业人员只要严格执行“程序”其结果必然是正确的,如果作业人员执行“程序”的过程是对的,而结果却出现了错误,说明“程序”本身不可靠,必须立即对程序进行修正。
5.人重于流程
程序化工作法创立的用意之一是为了减少工作质量对各种人为因素的依赖。但任何一种管理方式毕竟还要人来执行,因此必须研究人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人的工作,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
(1)应用规章制度来规范作业人员的操作行为。在推行程序化工作法的过程中,燕化炼油厂重新修订和完善了十大制度、五项纪律,即:岗位专责制、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设备维护保养制、质量负责制、岗位练兵制、安全生产制、班组经济核算制、文明生产制、班组思想政治工作制。操作纪律、工艺纪律、劳动纪律、施工纪律、工作纪律。以此来保证程序化工作法的全面落实。
(2)通过严格和科学的考核来保证程序化工作法的正确执行。有了规章制度,并不等于工作走上了正轨,更重要的是贯彻与执行。为此,必须有严格检查、考核办法。
(3)利用工资与奖金的激励作用来调动作业人员的积极性。赫次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励因素的满足能调动作业人员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增长。要调动作业人员积极性,就要发挥工资与奖金的激励作用。
(4)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推行程序化工作法,必须使50%的作业人员充分理解,20%的作业人员骨干大力支持,否则很难推行。
(5)通过岗位培训,提高人员的技术素质和劳动技能。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流程编制、执行和控制的水平。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对“编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工作技能和对“流程”的把握程度对执行有很大影响;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对执行程序的全过程控制也有很大的影响。
(注:本节材料来自于北京燕山石油化工集团,该公司的“程序工作法”案例获得第五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