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定额和编制定员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现代企业内部会计实用手册》第49页(5228字)

一、劳动定额

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组织与技术条件下,为生产某一种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所规定的必要劳动消耗量的标准。

劳动定额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即时间定额(或称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时间定额、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为完成某种产品所必需消耗的劳动时间。产量定额,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应完成的合格产品数量。两种形式在数值上成反比,互为倒数关系,即工时定额越低,产量定额就越高。两种劳动定额,适用于不同的生产条件。各个工业企业可根据自己的生产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劳动定额。

(一)劳动定额的时间构成

劳动定额是按完成某项工作必需消耗的时间定额来确定的。时间定额包括:

1.作业时间

它是指直接按完成基本工艺所消耗的时间(基本时间)和为保证实现基本工艺而进行的各种辅助工作所消耗的时间(辅助时间)。

2.布置工作地时间

它是指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工人用于照管工地,使工作经常保持正常状态所消耗的时间。如更换刀具、调整机库、检查设备、领取工具、办理交接班手续等的时间。

3.休息和生理需要时间

它是指工人在工作期间的休息,喝水和上厕所等所需的时间。

4.准备与结束时间

它是指工人为生产一批产品,执行一定工作,事前进行准备和事后结束工作所消耗的时间。例如,加工一批产品之前,工人用于熟悉图纸,在工作结束后,工人用于卸工夹具等的时间。这类时间的特点,是每加工一批产品、或完成一定的工作只消耗一次。

在工人消耗的劳动时间内,除了上述各种定额时间外,还有一些非定额时间,主要是停工时间和非生产工作时间,非定额时间不应包括在劳动定额之内。

工人工作班内的工时消耗构成,如图表3-6所示。

图表3-6

劳动定额的时间构成,在不同的生产类型中是不相同的。

(1)在大量生产的条件下,由于工作地经常加工固定的产品,准备与结束时间分摊到单位产品上所占的比重很小,因而不去单独计算,或者合并到布置工作地时间、或者不去计算。这样,工时定额的计算公式便是:

在实际工作中,常将布置工作地时间与休息和生理需要时间,规定出占作业时间的百分比(K)进行简化计算,这样,工时定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单件工时定额=单件作业时间×(1+K)如果将工时定额换算成产量定额,其换算公式则是:

(2)在成批生产的条件下,工时定额按下列公式计算:

(3)在单件生产的条件下,工时定额按下列公式计算:

(二)劳动定额的制定和修改方法

劳动定额的制定和修改方法,大体上有四种;即经验估工法、统计分析法,类推比较法和技术测定法。

1.经验估工法

它是由定额员,技术员,工人根据个人或集体的实践经验,对图纸、工艺规程或产品实物进行分析,考虑所使用的设备,工具和其他生产条件,进行估算工时定额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简便,适用于单件零星作业。但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受估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所限,易于产生定额偏高或偏低的现象。

2.统计分析法

它是根据过去生产同种产品,零件、作业的实际工时或产量的统计资料,在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考虑今后的技术和组织条件的变化,来计算劳动定额的一种方法。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劳动定额时,应先根据统计资料,算出加权平均数,然后再求出平均先进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最后确定劳动定额。

3.类推比较法

它是以现有的某种类似的产品定额为依据,经过对比分析,推算出另一种产品的定额的方法。作为依据的定额资料有:

(1)类似产品,零件或作业的工时定额。

(2)类似产品,零件或作业的实际工时资料。

(3)典型零件,工序的定额标准。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易于保持同类型零件定额水平的平衡。但这种方法也有经验估计的成分,如果以经验统计资料为依据,则与经验统计法相近似。

4.技术测定法

它是指在分析技术组织条件和工艺规程的基础上,对定额各部分的时间结构进行分析计算和测定,来确定劳动定额的方法。

技术测量法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分析计算。它是技术测定法的一项内容,是在工作日写实、测时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直接计算定额部分的时间组成内容,包括计算作业时间。

(2)工作日写实。它是按照工作时间消耗的顺序,对整个工作日的利用情况,工作日写实是技术测定的一项重要环节,它为分析计算提供依据资料。

(3)测时。它是以工序为对象,。按操作的顺序,用秒表进行实地测量的一种方法。测时有个人测时和工组测时两种。前者是以个人为对象,后者是以工组为对象所进行的测时。个人测时为基本的测时对象。

二、编制定员

工业企业的编制定员,就是根据企业长时期计划中所规定的产品方案,生产规模和职工政治思想,文化技术、业务水平,本着精简机构、节约用人,增加生产,提高工作效率的精神,规定企业必需配备的各类人员的数量,定员是一种科学用人的标准,是企业在人员安排方面的数量界限,也是进行全面经济核算的重要基础。

工业企业编制定员的作用有:

第一,有了编制定员,可为合理地配备各类人员和编制职工需要量计划提供重要依据。

第二,有了编制定员,在节约人力方面就有明确奋斗目标。

第三,有了编制定员,为贯彻执行经济责任制,进行经济核算,提供控制和考核的依据,为合理分配提供前提条件。

第四,有了编制定员,可以促进劳动竞赛,技术革新运动的开展,劳动组织的改善,加强成本财务管理等。

为使编制定员能够起到以上的作用,定员应该力求先进合理,以较少的人员配备,用较高的生产,工作效率来完成既定的生产和工作任务。

(一)企业职工的分类

为搞好工业企业的编制定员,需要对企业的职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正确的分类。

1.按职工的工作性质和劳动岗位分类

(1)工人。它是指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和辅助生产的全部工人,包括基本生产,辅助生产和附属生产车间单位的工人。

(2)学徒。它是指在熟练工人指导下,在生产劳动中学习生产技术,领取学徒待遇的人员。

(3)工程技术人员。它是指担负工程技术工作并具有工程技术能力的人员。包括: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尚未取得技术职称但实际担负工程技术工作,具有中专以上水平并能处理技术问题的人员。

(4)管理人员。它是指从事行政、生产、经营管理和政治工作的人员。

(5)服务人员。它是指服务于职工生活或间接服务于生产的人员。

(6)其他人员。它是指由企业开支工资,但与企业生产基本无关的人员包括农副业生产人员,出国援外人员,长期(6个月以上)学习人员、长期伤病假人员和长期外借人员等。

2.按职工的任用期限分类

按职工的任用期限。可分为固定职工和临时职工。

(1)直接生产人员。它包括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工人、学徒和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包括产品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

(2)非直接生产人员。它包括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脱离生产岗位从事非生产活动的工人和学徒及其他人员。

以上各类人员,在编制定员工作中,首先要合理安排直接生产人员和非直接生产人员的比列关系。非直接生产人员,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不可缺少的人员。,但是,他们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如果人数过多,就会出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会影响劳动生产的提高。

(二)定员的方法

由于各企业的情况和一个企业内各类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各不相同,因而,计算人员数量。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一般有以下四种:

1.按劳动效率定员

它是根据工作量和工人的劳动效率(即劳动定额)来计算人员的数量的方法。凡有劳动定额的人员,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定员。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工人的劳动定额——每人每工作班内应完成的产量或单件产品的工时定额

2.按设备定员

它是根据设备的数量、工人看管定额和设备的开动班次来确定定员人数的方法,以机械操作为主,有看管定额的工人,可采用这种方法定员。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看管定额——每个工人同时所能看管的机器设备的台数。

3.按比例定员

它是按照某类人员占职工总数时一定比例,来确定人员数量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计算非直接生产人员的定员数。

4.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确定企业管理人员的定员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