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动物医生手册

猪瘟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动物医生手册》第174页(1196字)

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自然条件下仅猪感染。病毒随病猪及带毒猪的分泌物、排泄物等排出体外,污染环境,经消化道、呼吸道及受损的皮肤和眼结膜感染。

(1)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5~6天,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三种。

最急性:常无明显的症状而突然死亡,多发生于流行初期或初发病的地区。

急性:体温升高40.5℃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畏寒颤抖,喜钻垫草;结膜发炎,流出黏液脓性分泌物,常粘着眼睑;阴茎鞘积尿,挤压有臊臭白色液体流出。病初便秘附有黏液或血液,后转为腹泻。腹、腋、股内侧等处皮肤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指压不褪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小猪有时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运动失调、昏迷、惊厥等。

慢性:多由急性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下痢交替进行,逐渐消瘦,行走不稳,被毛粗乱。病程可延长1月以上,最后衰竭死亡。

(2)病理变化 最急性的常无特征性变化。急性型可见耳根、胸、腹、四肢部皮肤有紫红色出血斑点,腹股沟及肠系膜淋巴结出血肿胀明显,切面周边出血,中央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花纹。脾边缘可见暗红色呈楔状突起的出血性梗死。肾苍白,包膜下有针尖样出血,外观如麻雀卵样。膀胱、胃底、喉头、心内外膜下等处均可见有出血点。慢性猪瘟在回盲口及结肠黏膜上形成圆形、突起于黏膜表面的钮扣状溃疡(扣状肿)。

(3)诊断 本病应采取综合性诊断。如流行特点为不分猪的年龄、性别、品种,无季节性;临诊特征为高热稽留,脓性结膜炎和尿鞘积尿,皮肤出血点;抗菌药、磺胺药治疗无效。剖检特征为淋巴结肿大,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脾边缘出血性梗死,回盲瓣钮扣状溃疡以及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本病应与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猪弓形体病等予以鉴别。

(4)防治 加强检疫和饲养管理,定期进行消毒和预防接种。猪瘟化弱毒疫苗,每年春或秋季普遍免疫一次,肌肉或皮下注射1毫升。

发生猪瘟时,立即隔离病猪或急宰。同群未发病及受威胁的猪,用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被污染的猪舍、用具等用2%氢氧化钠液、10%~20%石灰乳、20%~30%草木灰水等彻底消毒。病猪尸体高温处理或深埋,粪便、垫草等堆肥发酵处理。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早期大量使用免疫血清有治疗效果。

上一篇:狂犬病 下一篇:动物医生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