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动物医生手册》第193页(1109字)
是由不同型别的致病性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原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总称。呈散发或地方流行,多见于夏秋。感染率较高的是猪、牛、鸭。多数家畜呈隐性感染,少数急性发病。特征是发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和黏膜坏死、水肿。
(1)症状 潜伏期一般2~20天。
猪:急性型,发热达40℃左右,厌食,皮肤干燥,1~2日内全身皮肤黏膜泛黄,尿浓茶样或血尿,突然惊厥死亡。亚急性和慢性者,发热,食欲减退。眼结膜潮红,几天后结膜浮肿、黄染或苍白。皮肤变化不一,有的因擦痒发红,有的轻度发黄,有的上下颌、头部、颈部甚至全身水肿。尿色变深,腥臭,甚至血尿。粪便有时干燥,有时腹泻。病死率50%~90%。孕猪流产、死胎、弱胎。
牛羊:急性型,突然高热40.5~41℃以上,精神沉郁,反刍停止,鼻镜干裂,黏膜发黄,血红蛋白尿。口黏膜、耳部、头部、乳房、外生殖器的皮肤干裂、坏死和溃疡。3~7日死亡。亚急性和慢性,间歇热,每次持续2~5天,发热时贫血,食欲减少。乳汁变黄,含有血块。黏膜黄疸,血红蛋白尿时隐时现。很少死亡,2周后开始好转。
马:急性者高热稽留,厌食,可视黏膜发黄有出血点,皮肤干裂坏死,黄疸色素尿和血红蛋白尿。病程数天至2周,病死率40%~60%。亚急性,发热、萎顿、消瘦、黄疸。病程2~4周,病死率10%~18%。慢性可呈现周期性眼炎。孕马流产。
(2)病理变化 各种家畜基本一致,急性的主要是黄疸、出血、血红蛋白尿、肝肾肿大瘀血。慢性主要是肾有散在灰白色病灶。
(3)诊断 急性病例症状较典型,结合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查。
(4)防治 消灭自然疫源,灭鼠。发现病畜立即隔离治疗,消毒被污染的水源、饲料、场地、用具,清除污水、积粪。及时紧急接种,钩端螺旋体多价苗,猪皮下或肌注。
对无症状带菌者可肌注链霉素,每千克体重15~25毫克,1日2次连用3~5天。土霉素每千克体重20毫克,每天一次肌注。群治可于每千克饲料内加入土霉素0.75~1.5克,连喂7天。急性和亚急性者除用上述药物外,配合葡萄糖维生素C及强心利尿剂等,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