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检查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正骨手册》第1页(14984字)
骨科检查包括望诊、触诊、动诊(活动功能的检查)、量诊(测量),有时辅以叩诊和听诊。通过骨科检查可以发现客观体征以诊断病人有无骨骼-肌肉系统的病变、病变的部位以及性质。除了检查骨骼-肌肉系统之外,必要时也要检查有关的神经、血管以及内脏等。
检查病人之前或同时,应详细了解病史。问诊是采集病史的重要手段,尽量由病人自己按时间顺序叙述。骨科病人的主诉主要是疼痛、肢体功能障碍或畸形。主诉疼痛时要明确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以及与发病的关系。受伤的病人应了解所受暴力的方向及伤后出现的症状。如有骨关节病变及畸形,应询问其家庭成员和近亲有无同样的病变和畸形。还要了解病人所住地区有无地方病,例如大骨节病、氟骨症,来自牧区者要问有无布氏杆菌感染或包囊虫病史,雨雾多、日光少与佝偻病有关,久服抗惊厥药容易发生骨软化症,长期服用大量激素、消炎痛及大量饮酒能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这些都是问诊应注意的。医生应从全身及局部进行检查和选用特殊检查方法。由于上肢的神经来源于颈髓,下肢神经来源于腰骶髓,因此,上肢痛要注意是否因颈部疾病引起,下肢痛是否与腰背、腹腔和盆腔的疾病有关,腰背痛也要考虑是否由内脏疾患引起。要分析疼痛发生在什么部位和什么组织结构,还要判断是什么病理改变引起。
检查时应与健侧肢体或正常人对比,应充分暴露应检查的部位。检查时室内光线要充足,室温要适当。病史及骨科检查有时还需要结合X线、化验检查以及特殊检查,例如CT、MRI、放射性同位素骨扫描、肌电图、关节穿刺、关节镜以及超声诊断技术等。
一、骨科望诊
骨科望诊是骨科检查法之一,以观察全身营养发育和局部情况。检查皮肤有无色泽、纹理异常,有无瘢痕、溃疡及窦道;肢体有无成角、短缩或旋转畸形及其他异常等。望诊是一种最简便的检查方法,但也是一项不容易做好的工作。粗枝大叶的观察诚然不能发现异常,详细的观察如无基本概念和方法,也是徒劳无益的。每一检查应注意检查的原则和方法。检查时对正常功能位和休息位的了解,有助于发现畸形;描述时可分为上肢、下肢和躯干等加以记载。望诊通常包括静态望诊和动态望诊。
功能位:日常生活及工作中需要最多的体位就是功能位,因病人的年龄、性别、工种及上、下肢而不同。例如手的功能位是准备握物的姿势,即腕背伸20°~50°,拇指外展对掌微屈,其余各指微屈。
手的休息位:自然休息时,手腕轻度背伸约15°,轻度向尺侧偏,拇指靠近食指,余指均成半屈曲状,但从第2到第5指的指间关节的屈曲逐渐增大,故诸指尖端指向舟状骨结节。手若有畸形就改变了这种姿势。
急性关节充液的体位:关节常保持在一定体位,各关节最肿胀部位有所不同。例如髋关节炎时关节稍屈曲、外展与外旋,最肿胀部位在股三角的上部;膝关节炎时关节呈半屈曲位,髌上囊及髌腱两侧最肿胀。
(一)上肢畸形
1.腕关节肿胀 整个腕关节肿胀,表示病变侵及关节囊、滑膜和腕骨。常见原因如下:①腕关节结核;②类风湿性关节炎;③腕关节损伤。
2.鼻烟窝肿胀 鼻烟窝在腕部桡侧,位于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拇长展肌腱之间。窝底为舟骨。因此,若该处有肿胀伴压痛时,很可能是舟骨骨折。
3.腕背正中肿胀 此处肿胀可能是月骨缺血性坏死,或软组织损伤,但注意与小的腱鞘囊肿鉴别。
4.腕背尺侧及腕尺侧肿胀 该处肿胀常伴压痛,可能是腕尺侧副韧带损伤,或腕三角软骨损伤。
5.枪刺样畸形 是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的一种典型表现。骨折发生在桡骨远端3~4cm内,远侧断端向桡背侧移位,又称为克雷(colles)骨折。
6.爪形手 本畸形为掌指关节过伸,指关节屈曲,状似鸟爪。常见原因有尺神经损伤,正中与尺神经联合损伤,臂丛神经损伤,脊髓空洞症,进行性肌萎缩,手背疤痕挛缩,前臂缺血性挛缩及掌骨骨折等。
7.扁平手 手部有两个横弓,一个在掌骨头处,另一个在远排腕骨处,主要由大鱼际肌群和小鱼际肌群来维持,故在正常情况下,掌心是凹陷的。当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联合损伤时,两横弓消失,掌心变为扁平,犹如猿爪,故又名“猿形手”。
8.腕下垂 腕关节因腕伸肌麻痹而下垂,不能主动地背伸。这种畸形常见于桡神经麻痹,个别系因前臂伸肌群断伤所致。
9.指鹅颈畸形 表现为掌指关节屈曲,近侧指间关节过伸,远侧指间关节屈曲或伸直。此畸形系因手内在肌挛缩或作用过强所致,又称为手内在肌阳性征。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脑性瘫痪,臂丛神经损伤以及麻风等。
10.钮孔状畸形 表现为近指间关节屈曲,远指间关节伸直或过伸。这种畸形表示位于手指近指间关节面的中央腱束已断裂。
11.垂状指 表现为远指间关节屈曲不能主动的伸直。长久以后,近指间关节也继发地过伸。这种畸形,表示手指中指节背面的终末腱断裂,或此腱止点处有撕脱骨折。
12.马德隆畸形(Madelung’s deformity) 此病为先天性疾病。表现为尺桡骨远端间隙增宽,桡骨短,尺骨远端向背侧移位。
(二)下肢畸形
1.膝内翻 又称“O”形腿,多见于佝偻病后或骨骼发育障碍不均。表现为大腿与小腿向外成角,当两足相并而直立时,两膝间距离增宽。
2.膝外翻 又称“X”形腿,多见于佝偻病和髂胫束挛缩患者。表现为大腿与小腿向内成角,小腿偏向外侧,两膝相并、髌骨面向前方直立时,两内踝间距离增宽。
3.膝反屈 正常膝关节可过伸5°~10°,如超过此限度即为膝反屈。多见于脊髓灰质炎后,也可能为先天性。
4.扁平足 正常人站立时,足内侧呈弓形,即内侧纵弓下方可横放入一手指。扁平足者站立时,足内侧纵弓下陷消失,并呈轻度足外翻和外展状,跟腱亦向外偏斜。
5.马蹄足 又称垂足,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跟腱短缩。
6.内翻足 站立时仅以足外侧承重,跟腱向内侧倾斜。与垂足合并时称为马蹄内翻足。
7.外翻足 与内翻足畸形相反,足跟向外偏斜。
8.高弓足 纵弓异常增高。
9.仰趾足 踝关节保持于背伸位,行走时足跟踏地而足尖不接触地面。
(三)躯干畸形
1.斜颈 由于胸锁乳突肌短缩所致。颈部旋转,下颌转向健侧,枕部转向患侧,常伴有面部不对称,患侧脸较小。
2.脊柱侧突 站立位检查后背时,正常人从第二颈椎到第一骶椎之间的各个棘突相连成一直线。如果中间的一些棘突凸向侧方即为侧凸。凸出最大的部位多为原发性侧凸;另外在原发性侧凸的上下还有两个反方向的小型侧凸,为继发性或代偿性侧凸。畸形在卧位消失者为功能性侧凸,不消失者为器质性或结构性侧凸。侧凸往往伴有胸部不对称及双肩倾斜。
3.脊柱后凸 正常脊柱胸段为生理性后凸,颈及腰段为生理性前凸。过度后凸或者正常的前凸段变为向后凸者,即为后凸畸形,又称驼背畸形。
(四)病理性姿势 在损伤或疾病时,身体某部位可表现一种特殊的姿势,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1.C6脊髓节段损伤 病人仰卧,躯干和四肢全无运动,上肢后举,上臂外展、外旋,前臂屈曲。
2.C7脊髓节段损伤 病人仰卧,躯干和下肢全无运动,上臂外展,肘关节屈曲,前臂搁在前胸,手指微屈。
3.上臂丛损伤 多属产伤引起,上肢维持在内旋、内收,前臂旋前位。
二、骨科触诊
骨科触诊除了触查肢体和躯干某处的温度以及感觉有无异常,软组织或骨关节有无肿胀、包块,并结合他们的特点进行分析外,再以指肚触查有无压痛。中医的伤科医生在缺乏X线的情况下,不但可以摸出骨折的部位,且能相当准确地摸出骨折复位后的位置如何,仅此一点足以说明触诊在矫形外科中的重要性,虽然现代医学上已有不少的仪器设备,为诊断提供了许多有效和便利的条件,但触诊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环节,特别在诊断软组织损伤或疾病时,尤其重要。
如望诊一样,触诊时必须经常比较两侧肢体或身体的对称部位,才能辨别个体差异的因素。根据不同的组织,不同的部位,应采用适当的触诊方法,常用的有指腹触诊法、手背触诊法、双手触诊法、探针触诊法。触诊的内容有触痛点、触皮肤(温度、知觉、疤痕、窦道等)、触肿块、骨与关节、血管、神经以及异常摩擦感等。
(一)上肢触诊 四肢长骨骨折的病人,往往于骨折处有环形压痛或有骨擦音,其他损伤多无此特征。
锁骨位于皮下,故能触及全长。检查时手指从内侧端向外侧端进行触诊。外伤病人,若锁骨内侧端隆起及触痛,并且在触摸时有琴键样弹跳感,提示为胸锁关节脱位;若锁骨外侧端向上突起,且有琴键样弹跳感,则提示为肩锁关节脱位;沿着锁骨干触诊,如有骨折则在局部可有触痛或骨擦音。
三点关系:肱骨外上髁、内上髁和鹰嘴突三个骨突的相互关系,常被用以区分肘关节脱位与肱骨髁上骨折。在正常情况下,当肘关节完全伸直时,三个骨突在一直线上;肘关节完全屈曲时,三个骨突构成等腰三角形。在肱骨髁上骨折中,三点关系仍保持正常。在肘关节脱位中,三点关系就被破坏。鼻烟窝压痛:若鼻烟窝有明显压痛和肿胀,很可能是舟骨骨折。
血管球瘤:血管球瘤在全身都可发生,但以手部最多,尤在指甲下最常见。多发生在20~40岁间的妇女。生在指甲下或皮下的肿瘤,外表有时可看到紫色小点,局部略隆起,有明显压痛;个别病例,肿瘤发生在末节指骨内,或指骨受到腐蚀。
提内耳征(Tinel sign):又称神经干叩挤征。叩击或挤按损伤的神经处,如引起该神经分布区有放射痛,则可判断该损伤的神经已恢复或再生。如在叩挤处疼痛而在下部无感觉,则可判定该神经的损伤平面,并表明未再生。
(二)下肢触诊
1.髋关节触诊 髋关节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以下1cm,股动脉的外方。由于位置较深,进行触诊时要求仔细体验局部软组织的柔韧度和弹性,并且经常询问病人有无疼痛及疼痛程度。分辨软组织的柔韧度和弹性改变的最可靠方法是将健侧作为对照。软组织韧度增加,常提示关节周围有炎症浸润;弹性增加则可能有关节积液。拳叩试验:本试验可以补充触诊的不足。患侧下肢伸直,检查者用拳叩击其足跟,如髋关节有病,冲力向上传导可以引起患髋疼痛。
2.Nelaton线 正常髂前上棘、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在一条直线上,当髋后脱位或股骨颈骨折移位时,大转子即向此线上方移位。
3.浮髌试验 病人仰卧,膝关节伸直,股四头肌完全放松,使得髌骨能随意向两旁推动,检查者一手压住髌上囊,驱使积液流入关节腔,用另一手的食指尖轻柔而快速地点压髌骨,即能感到髌骨撞击股骨髁后立即弹回,为浮髌试验阳性。
(三)躯干触诊 主要是触痛点。检查痛点常用拇指或食指指腹作触诊。脊柱如果棘上或棘间有明显压痛,常说明有棘上韧带的损伤;触到腰背肌紧张并压痛,常提示为腰肌纤维炎或称腰肌劳损;如果颈椎棘旁有压痛并向上肢放射,常提示为神经根性颈椎病;如果第三腰椎至第一骶椎椎旁有压痛并放射到下肢,很可能有椎间盘突出等等。
三、骨科动诊
骨科动诊是指检查骨骼肌肉在日常活动中,主动运动以及被动活动时的力量表现。要观察活动的姿势和范围以及活动与疼痛的关系。许多常用的骨科特殊试验属于此类检查。
(一)步态 检查与观察步态对于诊断下肢骨关节疾病很重要。
1.正常步态 两足行走的时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足跟接触地面开始,沿足外侧移到第5跖骨头,再由此横行至第一跖骨头着地,一直到趾背屈后离开地面,这一阶段的时间称为“触地(站立)相”;第二阶段是从趾离开地面,直到足跟再接触地面的一段时间,称为“迈步相”。平常触地(站立)相与迈步相的时间并不相等,而且在行走过程中的一定瞬时内,双足同时与地面接触(站立),此时称为“双足触地(站立)相”。当快步行走时,双足触地相的时间比较短促,奔跑时就显不出双足触地相了。
正常迈步动作受足的推动,足离地面时动作利落,迈步的距离基本相等。迈步时,同侧骨盆向前摆动,身体重心移到髋关节的前面。在迈步中两侧骨盆保持水平位,腰椎和腰部及臀部肌肉也参与此运动。任何原因改变上述一个或几个条件,就能引起不正常步态。
2.抗痛性步态 当一侧下肢有病承重时疼痛,步态就急促不稳。患侧足刚落地,即迅速转为健侧足起步,以减少患肢承重。
3.短肢性步态 下肢短缩超过3cm,骨盆即不平,躯干亦倾斜。因此,病人常以患侧足尖着地或屈曲健侧膝关节行走。
4.强直性步态 一侧髋关节在伸直位强直时,病人需转动整个骨盆,使患侧下肢向前迈步。双侧关节强直时,除转动骨盆外病人依靠膝踝关节迈小步。膝关节在伸直位强直走路时,健侧足跟抬高或患侧骨盆升高,患肢向外绕一弧形前进。
5.剪刀式步态 见于大脑性痉挛性瘫痪。步行时,两腿前后交叉。
6.摇摆步态 见于先天性髋脱位或臀中肌瘫痪。患侧负重时,躯干向健侧倾斜。双侧臀中肌麻痹或髋关节脱位时,躯干交替向左右倾斜,称为鸭步。
7.臀大肌瘫痪步态 患者以手扶持患侧臀部挺腰,使身体稍向后倾行走。
8.股四头肌瘫痪步态 病人以手扶持患侧膝关节前上部而行走。
(二)保护性姿势 病人为了防止活动引起疼痛而保持的姿势。例如颈椎结核的病人活动头颈部时,常以双手托着下颌;胸腰椎结核的病人自地面取放物品时,需要屈曲两膝及两髋关节以保持腰部挺直。
(三)关节功能的检查 包括关节主动运动功能和被动活动功能检查。
1.关节主动运动功能的检查 正常各关节的方式及活动范围各不相同,而正常人又因年龄、性别、体育锻炼情况而有所不同。儿童的关节活动范围较大,运动员及演员的某些运动范围也可明显增大。相邻关节的运动范围也可互相补偿或互相影响。例如髋关节运动受限时,可由腰椎各关节的运动加以补偿;膝关节屈曲挛缩,可继发髋关节屈曲挛缩。因此,对患病关节的上下关节的运动,也要进行检查和测量,并与对侧比较。
2.关节被动活动功能的检查 被动活动可分为两类:①是和主动运动方向一致的运动,正常时这类活动往往比主动活动范围稍大。一般应当先检查主动运动,后检查被动活动,以比较两者相差的角度。关节运动范围过大,见于先天性胶原异常或关节囊被破坏,整个关节囊及支持韧带过度松弛或断裂。关节囊破坏或过松时,各方向的被动活动均增大,韧带断裂时则该韧带被动牵拉时才出现。关节强直时,关节运动完全丧失,主动及被动运动均受障碍。假关节活动,是不在关节处的异常活动,见于骨折不愈合或先天性骨缺损者。肌肉瘫痪时,该肌丧失主动运动功能,但是被动活动可达正常,甚至超过正常范围。②是沿躯干或四肢纵轴的牵拉或挤压活动及侧方牵拉或挤压活动,以观察有无疼痛及异常活动。被牵拉的组织主要是韧带、肌肉、筋膜、肌腱及关节囊等。被挤压的组织主要是骨与关节以及神经根等。骨科的许多动诊属于这类活动功能的检查。
3.常用的特殊试验 是骨科动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下述常用方法:
(1)直腿抬高试验 仰卧位,检查者以一手托着病人的足跟,另一手保持膝关节伸直,缓慢抬高该下肢,一般青壮年可达80°~90°,除在腘窝部觉得紧张,无其他不适者为正常。如该下肢抬高未达正常角度之前,由于坐骨神经被拉紧而出现沿坐骨神经向足踝的放射疼痛者为阳性。为试图增加坐骨神经的张力,在充分抬高该下肢时,将足背屈,如此时放射痛加重,则称为拉塞格(Lasegue)征或布拉加德(Bragard)征阳性。有时将健侧下肢伸直抬高到一定程度时,也引起患侧坐骨神经痛。
(2)骨盆回旋试验 或称髋膝屈曲试验。极度屈曲双髋与双膝使臀部离床,腰部被动前屈,引起疼痛者为阳性。常见于腰扭伤及腰骶关节病。
(3)“4”字试验(Patrick Test) 试验右侧时,左腿伸直,将右足置左膝上部,然后医生以左手按住左髂前上棘,右手将右膝向下压如感右侧骶髂关节部有疼痛时为阳性。同侧髋关节有病变时,此试验也是阳性,但疼痛部位在髋关节部。
(4)屈髋挛缩征(Thomas sign) 仰卧位,充分屈曲健侧髋膝,若使腰部及对侧腿伸直而贴着床面,如对侧髋关节屈曲挛缩,该侧大腿即自动抬高离开床面,即为阳性。根据大腿与床面所成的角度,判断屈曲的程度。
(5)髂胫束紧张试验(Ober sign) 或称外展髋挛缩征。病人侧卧,健侧在下,屈曲髋关节及膝关节并使腰伸直;患侧在上,检查者立于病人背后,一手扶住患者髂部,另一手握患侧踝上部,同时使该膝关节屈曲90°并使患髋伸直,然后内收。正常内收时,该膝可接近床面。髂胫束挛缩时,内收受限,该膝内侧不能接近床面,患侧大腿外下部可触到髂胫束呈弓弦状紧张,即为阳性。
(6)膝高低征(Allis sign) 仰卧位,两髋及膝屈曲并列,两脚平行放于床面,如一膝低于对侧,即为阳性。见于股骨、胫骨之一短缩及单侧髋关节后脱位。
(7)奥托兰尼(Ortolani)试验 用于检查新生儿有无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检查法同巴尔娄试验第一步。
(8)巴尔娄(Barlow)试验 此为奥托兰尼征的改良方法,由两个步骤组成。第一步,婴儿平卧,面对检查者,同时检查双侧髋关节。先使髋关节及膝关节屈曲,检查者双手握其两下肢,中指放在大转子处,拇指放在大腿内侧对着小转子,轻轻地外展髋关节,并在大转子处施加压力,如有脱位,可以感觉到股骨头滑入髋臼内。如无异常活动,说明股骨头未脱位。第二步,保持上述位置不变,在小转子部位施加压力如感到股骨头向后滑出髋臼,放松压力立即复位者,说明髋关节不稳定,虽不存在脱位,但以后极易发生脱位。
(9)望远镜试验 或称套叠试验。病人体位同上,医生固定骨盆,并反复地向前下拉和向后上推股骨头,如该髋关节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则感觉到大转子向上下移动。
(10)特伦德伦伯格(Trendelenburg)试验 主要检查在一侧下肢承重时,该侧臀中肌的力量是否能保持两侧骨盆上缘在同一水平面上。检查时,病人背向检查者站立。例如,让病人以右下肢站立,左下肢屈膝使脚离开地面,如左侧骨盆与右侧骨盆保持同一水平面,或自动稍有升高者,即为特伦德伦伯格征阴性,如左侧骨盆下降,即为阳性。除臀中、小肌麻痹外,先天性髋脱位、股骨头颈缺损、髋内翻,此征也是阳性。
(11)抽屉试验 仰卧屈膝90°,足平放床上,检查者以一肘压住病人被检查一侧的足背,两手握其小腿上端,用力前后推拉,正常时可见胫骨髁轻度前后活动,约在0.5cm左右。如前拉活动过大,即前交叉韧带断裂或松弛。后推活动过大,即后交叉韧带撕裂或松弛。
(12)侧方推挤试验 又称侧方应力试验。膝关节伸直,被动外展或内收小腿,用以检查膝关节侧副韧带有无松弛或断裂,半月板有无损伤。如果被动外展小腿,膝关节内侧缘或其上下方痛且有压痛,或外展活动度大,即表示内侧副韧带损伤,如果受挤压的外侧半月板处出现疼痛,即表示该半月板损伤。
(13)旋转挤压试验(McMurray sign) 用以检查半月板损伤。病人仰卧,检查者一手扶着病膝,以稳定大腿并以手指摸关节缝以感触异常音响和跳动,另一手握其踝上部,使膝尽量屈曲,然后用力使小腿同时外旋、外展及内旋、内收并逐渐伸膝交替地再做外旋、内收及内旋外展而逐渐伸膝。检查过程中,有清脆弹响者为阳性。根据响声与疼痛的部位以确定损伤处。
(14)杜加(Dugas)征 将患侧手放在对侧肩上,如果其肘内侧不能贴近胸壁即为阳性。见于肩关节脱位。
(15)高韦尔(Gower)征 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人由卧位起立时,需先翻身俯卧,以四肢支持躯干,然后在以两手扶持下肢才能逐渐立起。
(四)其他症状与检查
1.肌肉痉挛 急性外伤或关节炎时,由于疼痛,主动及被动运动均可受限,甚至不能活动。患处的肌肉压痛、紧张、僵硬。当痉挛解除后,功能就迅速恢复正常。中枢神经性疾病(痉挛性瘫痪)和精神异常(如癔病性瘫痪)虽然肌肉也有痉挛,但活动时不痛。
2.挛缩 由于痉挛日久,拮抗肌力失去平衡,肢体处于不良的体位,或制动过久,或因瘢痕引起关节囊、韧带、筋膜、肌腱和肌肉的纤维短缩,活动即受限。
3.肢体活动与疼痛的关系 活动与疼痛持续的时间可有不同,在休息时不痛而活动时痛,多见于外伤后;间歇性跛行的疼痛是椎管狭窄症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主要症状之一。活动方向与疼痛有关系,各方向活动都受限且痛者,见于关节内粘连或关节内病损的病人。如只在某一方向活动受限而且疼痛,而其他方向活动良好且无痛的,见于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损伤或粘连。如肱骨外上髁炎,抗阻力伸腕或被动屈腕牵拉伸腕肌群时,除可引起肱骨外上髁部疼痛外,且在该伸肌总腱附着处有明显压痛。冈上肌腱炎或损伤时,外展肩关节时该肌收缩,引起疼痛,在附着的大结节处也有压痛。
四、感觉、肌力及反射检查
骨科范围内的损伤和疾病往往需了解其神经的节段定位,故骨科检查需包括感觉、肌力及反射检查。
(一)感觉检查 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及部位觉等。临床常用的感觉节段定位的体表标志见表1-1。
表1 感觉节段定位的体表标志
(二)肌力检查 肌力检查是检查随意运动肌的肌力,以判断有无肌肉瘫痪以及瘫痪的程度,它也为决定肌肉移位手术和评定治疗效果提供重要依据。临床常用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周围神经损伤、脊髓损伤、大脑性瘫痪、肌肉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及治疗。检查时需要结合望诊、触诊及动诊来了解各组随意运动肌的功能状态。
肌力评定的标准一般分六级:0级:肌肉无收缩,关节无运动,为完全瘫痪;1级:肌肉能收缩,但不能带动关节运动;2级:肌肉收缩能带动关节运动,但不能对抗肢体重量;3级:能对抗肢体重量,但不能对抗阻力;4级:能部分地对抗阻力使关节活动,但关节不稳定;5级:肌力正常,关节稳定。
(三)反射检查 检查反射有助于判定神经系统损害的部位,这是临床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反射分为浅反射、深反射以及病理反射等。检查时要双侧对比,如一侧增强、减弱或消失时,为神经系统损害的重要特征,除了1~1.5岁的正常小儿以外病理反射仅在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锥体系损害时才发生。
(四)阵挛 阵挛是腱反射极度亢进的一种表现,常见的是髌阵挛及踝阵挛。髌阵挛常在膝腱反射非常亢进时出现,检查时使病人伸直下肢,检查者将髌骨急速向小腿方向推动并维持一定的推力,可见髌骨因股四头肌有节律的收缩而快速上下抽动。踝阵挛常与非常亢进的跟腱反射同时存在,检查者一手托住该下肢的腘窝,另一手握足,急速使足踝背伸并维持一定的力量抵住而不使足跖曲可见该足呈节律性的连续快速屈曲运动。有时神经官能症也会出现对称而短暂的阵挛。
五、骨科量诊
骨科量诊包括测量肢体的长度、角度及周径。
(一)长度测量 测量时应将肢体放在对称的位置上,肢体挛缩而不能伸直的,可分段测量。测量时先定出测量标志,并用笔画上记号,然后用带尺测量两标志间的距离。注意在测量时不要使皮肤移动,以免发生误差。
常用的测量标志:躯干长,自颅顶至尾骨尖。上肢长,自肩峰至桡骨茎突尖部(或中指指尖),也可以从第7颈椎棘突至桡骨茎突尖部(或中指指尖)。上臂长,自肩峰至肱骨外上髁。前臂长,自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自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下肢长,自髂前上棘经髌骨中线至内踝下缘称真实长度;或自脐至内踝下缘称相对长度。后者用于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有时也可以自股骨大转子顶端至外踝下缘。大腿长,自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侧间隙中点(或股骨内收肌顶点)。小腿长,自膝关节内侧间隙中点至内踝下缘,或自腓骨头顶点至外踝下缘。
(二)角度测量 测量角度时,应先确定顶角和形成该角的两条边,即其上下肢的轴线。为此需先在肢体两端找出定点(骨性标志),在此两点间定出轴线。将角度尺的轴心放于顶角,两臂放在与轴线一致的直线上,即可测量出其角度。根据各关节的特点,确定所测的运动平面,按常规可选矢状位、额状位、水平位测量。
目前国际上采用的关节角度计算法,是以肢体中立位为0°计算,简称中立位0°法。角度的记录是以中立位为起始点0°,按该肢体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各运动平面的两个相反方向,记录其活动的角度。一般将起始点0°写在这两个角度的中间。例如,肘关节的中立位为上臂与前臂成一条直线,正常屈曲可达140°,过伸5°,记录为140°~0°~5°。但是,如肘关节屈曲为140°,伸肘差20°,肘关节屈伸范围则记录为140°~20°~0°,或描述为伸肘滞缺20°。关节强直时,只用两个数字记录,即强直体位的角度和中立位0°。例如,肘关节强直在屈肘50°位时,则记录为50°~0°。关节测量一般可有2°~5°误差。各关节的中立位如下:
1.肩(包括肩肱关节及肩胛胸壁运动)的中立位为上肢自然伸直下垂,靠近躯干,亦可为上臂贴近胸旁,屈肘90°,前臂伸向前方测量前屈、后伸、内旋、外旋、内收及外展等,上臂内收需越过胸壁前侧。另一中立位为上臂取外展90°位,借以测量水平位的前屈、后伸、内旋及外旋。
2.肘的中立位为上臂成一直线,测量屈曲及过伸。
3.前臂(上下桡尺关节)的中立位为上臂贴胸,屈肘90°,拇指朝上。测量旋前与旋后。
4.腕的中立位为手掌向下,手与前臂成一直线。测量背伸、掌屈、桡偏、尺偏。
5.拇指的中立位为拇指伸直并列于第二指。测量第一掌指关节的屈曲与背伸,第一腕掌关节的外展与内收。此外,也测量第一腕掌关节及掌指关节的对掌动作;对掌时拇指指甲与掌面平行,对指时,拇指尖与小指尖相对,在拇指外展位测量拇指的指间关节屈曲及背伸。拇指的外展范围也可用一垂直于掌面的尺子,测量拇指尖至掌面的垂直距离。各指的屈曲范围,可测量各指尖至掌面远侧横纹的距离。
6.第2~5指的中立位为伸直位。以中指为中心,测量第2、第4及第5指外展,测量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的屈曲及过伸。
7.脊椎的中立位为直立,颈向上伸直,两眼平视,下颌内收。测量屈、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及右旋。
8.髋的中立位为平卧位,腰不过分前突(离床面不超过2cm),两侧髂前上棘在同一水平线上,下肢自然伸直且垂直于髂前上棘连线,髌骨向上。仰卧测量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及屈曲。俯卧位测量过伸。也可仰卧屈髋、屈膝各90°,测量内旋及外旋。
9.膝的中立位为大腿与小腿成一直线,测量屈曲及过伸。另一中立位为坐位屈膝90°,脚趾朝前,测量小腿外旋与内旋。
10.踝的中立位为足纵轴与小腿成90°位。测量跖屈与背伸。
11.足的中立位为脚尖朝前,趾与足底在一水平面。测量跗间关节的内翻与外翻,以及跖趾关节或趾间关节的屈及伸。
另外,处于不易精确测量角度的部位,可用测量各骨的相对移动长度。例如颈椎前屈时可以测量下颌与胸骨柄间的距离;侧屈时测量耳垂与肩峰间的距离。腰椎前屈时,测量上肢和手指伸直下垂的指间与地面间的距离。正常人前屈时,颈椎棘突到骶椎棘突间的距离可以增加15cm。如以颈7、胸12、及骶1的棘突为定点,后伸位时颈7~胸12间和胸12~骶1间的距离,分别为30cm和10cm。如果前屈时分别增加8cm及5cm,可记录为30cm+8cm及10cm+5cm。
(三)周径测量 两侧肢体取相对应的同一水平面,用带尺测量。测量肿胀时取最肿部位。测肌萎缩时取肌腹部。通常测大腿周径时,可在髌上10cm处;也可用双手环抱测量,即以两手中指指尖在肢体后方相对,双手环抱肢体,而在其前侧观察双侧拇指指尖问的距离或相互重叠的长度。
六、骨科听诊
一般骨科听诊均需与触诊配合,或在关节主动与被动运动时仔细倾听。
(一)骨擦音或骨擦感 用手指轻压局部,逐渐加重再逐渐放松,在一压一放时,即可听到骨折端粗糙的摩擦音或摩擦感,它很特殊,绝不会被误解。骨擦音或骨擦感为诊断骨折的可靠体征。通常骨擦音或骨擦感在搬动伤员中无意中获得。产生骨擦音,疼痛增加,为此只允许在诊断不明确的时候作为补充的检查方法之一;如果骨折诊断已很明确,则不应作骨擦音或骨擦感的检查。
(二)关节擦音或擦感 检查时嘱病人作关节主动运动,检查者用手抚摸关节并闻听,有时需一手活动关节,另一手触摸。正常儿童的关节在运动时不应有关节擦感,如有擦感常说明为慢性滑膜炎或关节软骨疾病。老年人关节运动时大多有关节擦感,一旦原有的擦感突然消失,表示关节已发生积液。关节擦音或擦感有好多种,代表不同的病理。
1.粗糙的关节擦音或擦感 提示关节软骨面不平滑,说明有骨关节炎。
2.柔和的关节擦音或擦感 常由于滑膜面粗糙之故,表示过去或现在有滑膜炎。
3.比较清晰和迟钝的短促响声 如经常在关节运动之某一角度出现,往往表示关节内有移位的软骨或游离体。
4.膝关节轧音 在膝关节伸屈运动或作特殊动作时,如闻及一个短促而较大、较粗糙的轧音,同时或伴有明显的关节震动,常表示为盘状软骨(多数已发生破裂)。
5.搅沙样擦音 关节运动时如有持续的搅沙样擦音,而无丝毫疼痛,通常是神经性(Charcot)关节炎的特征。
(三)肌腱擦音或擦感 如腱鞘发生炎症而变得粗糙与增厚,在肌腱滑动时就会产生擦音或擦感,多见于手部;若形成纤维骨管的腱鞘增厚,则在肌腱滑动时尚可引起一定的响声,故名弹响指。
(四)皮下捻发音 检查皮下气肿时,把手指分开,轻轻揉按患部,即可听到或感到捻发音。常见于外伤性、感染性或手术性。
(五)骨传导试验、肢体血流杂音等
1.骨传导试验 即以震动的音叉放在两侧肢体远端对称的骨隆起处或用手指或扣诊锤叩击该处。将听诊器放在肢体近端对称的骨隆起处,或者,查上肢时放在胸骨柄处,查下肢时放在耻骨联合处,听骨传导音的强弱,与健侧对比其音调。正常骨传导音清脆,骨折时,由于骨传导不良,传导音变为低沉或无传导音。
2.肢体的血流杂音 在动脉瘤、动静脉瘘及富于血管的肿瘤,如骨肉瘤、血管瘤等,可于病变处听到血流杂音,并可用手触到震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