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东方出版中心《实用高血压病防治手册》第208页(1906字)

现代研究发现:加强康复医疗和“再学习”,脑卒中功能障碍能够得到减轻和改善。如果按照程序进行系统康复,70%~80%病人能够生活自理,工作年龄段的病人,30%的病人在第一年可回归工作岗位。为了取得较佳的康复医疗效果,脑卒中康复医疗中,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程康复

康复医疗在脑卒中抢救治疗开始时就应启动,并应当贯彻于防治全过程。脑卒中发生后有效控制血压、妥善处理脑水肿及各种并发症等抢救措施为下一步康复医疗打下基础;保持功能体位,进行轻柔的按摩和被动运动为进一步康复医疗创造条件。这些措施都直接关系到康复医疗的最终效果。研究资料表明:脑卒中急性期在积极进行抢救治疗同时,早期采取适当的预防性康复医疗措施,将会明显地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康复医疗效果。大量实践证明:康复医疗效果在脑卒中发病头3个月最为显着,脑卒中发病半年内是肢体活动恢复的黄金时间,如果不注意早期康复,则肢体活动因废用综合征已经形成,康复医疗效果就差多了。因此应当强调早期康复,实施全程康复,一般在脑卒中病人渡过危险期一周后,就应当给予系统的康复照顾,进行积极的康复医疗。

(二)整体康复

脑卒中康复医疗不仅局限于病残肢体的锻炼,而应当从生理上(躯体上)、心理上(精神上)、职业上和社交上进行全面的整体康复。

1.心理康复:脑卒中发生和心理应激密切有关。脑卒中患者因脑部损伤及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常表现出许多负性情绪和异常心理现象,如急躁激动、紧张焦虑、悲观抑郁和行为紊乱等,医生对此应当给予热情关怀,劝慰疏导,帮助病人振奋精神、面对现实、消除各种负性情绪,提高病人接受治疗顺应性和坚持康复医疗主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将决定脑卒中病残者康复医疗的成败。

2.智力康复:脑卒中后往往有不同程度智力障碍、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差。为了促进智力康复和预防血管性痴呆,应适当用些改善脑部血流供应和改善脑细胞代谢的药物,更应强调“再学习”,多用脑,鼓励病人保持积极的、乐观的心理状态,坚持读书看报,加强记忆和思维训练,培养兴趣爱好,加强人际交往,参加力所能及的集体活动,还要严格戒除烟、酒。

3.言语康复:脑卒中病人中约10%~20%有不同程度言语障碍,常表现为发音、构音异常和表达、流畅度异常。对言语障碍的脑卒中病人应当鼓励其坚持训练,逐步改善其言语流畅度和清晰度。言语康复的方式可通过个别辅导,耐心指导其发音并及时加以矫正,可通过朗读短文练习及会话交谈,督促病人多听、多说。

4.肢体康复:偏瘫是脑卒中后遗症中最突出的症状。康复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使运动功能的恢复和运动功能的代偿,进而能够生活自理,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回归社会。偏瘫肢体的康复一般采用综合性措施;如针灸、理疗、矫行器等,但是主要的方法是肌力训练(体疗)。急性期进行适当按摩和被动运动是预防性康复的必要措施;恢复期应当坚持系统康复训练,从实际病情出发制订康复训练计划,按照一定程序:从被动运动→助动运动→主动运动,从卧床→坐起→站立→行走,顺序渐进地进行锻炼,并不断强化。

(三)预防性康复

脑卒中最好的康复医疗措施是预防,即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和预防脑卒中再发。脑卒中的预防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和减少诱发因素。大量研究资料证明,改善生活方式、坚持合理用药能够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生和死亡,因而脑卒中病残者也相应减少。

许多脑卒中病人,在首次发生脑卒中后,往往只注意后遗症的治疗和康复,而忽视了对脑卒中可能再发的警惕和防治。脑卒中急性期抢救治疗主要针对脑血管突发病变和并发症的紧急处理,而引起脑卒中的众多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度、高血糖等尚来不及加以有效控制,造成脑卒中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仍继续发展,因此在各种诱因的促发下,就有可能再次发生脑卒中。脑卒中康复期的病人在积极进行康复医疗过程中还应提高警惕,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控制多项危险因素,防止脑卒中再复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