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被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脊髓损伤》第67页(2278字)
脊髓的被膜和脑的被膜一起被统称为脑脊膜(menings),从外向内分为3层:硬脊膜、脊髓蛛网膜和软脊膜。它包被在脊髓的外面,对脊髓具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一、硬脊膜
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是一层厚而致密的、没有弹性的结缔组织膜,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相当于硬脑膜的内层,内、外表面都有单层扁平上皮被覆。硬脊膜附着于枕骨大孔的边缘和第2、3颈椎体的后面,向上移行于硬脑膜,向下包裹脊髓和脊神经根,至第2或第3骶椎水平以下变细形成脊髓终丝,下降至尾骨后面与骨膜融合。向两侧,当脊神经穿过椎间孔时,硬脊膜围绕脊神经和脊神经根作漏斗状膨出,形成脊神经硬膜鞘。脊神经硬膜鞘在脊柱上段较短,向下随脊神经根的倾斜度增加而逐渐变长。脊神经的硬膜鞘在椎间孔或稍远处与脊神经外膜融合,当躯体运动时,硬鞘膜可以轻微地控制神经的移动。
硬膜外腔(extradural space)位于硬脊膜与椎骨骨膜和椎管韧带之间,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椎内静脉丛。硬膜外腔及其内容物对脊髓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椎内静脉丛与胸、腹、盆腔内的椎外静脉丛相连通。此腔可分为前、后和两侧共4个间隙:前间隙很小,位于椎体和后纵韧带之后,两侧前根附着于硬脊处的前方。后间隙位于两侧后根附着于硬膜处之后与椎弓骨膜和黄韧带之间,颈部的后间隙狭小,胸部的后间隙逐渐变宽,中胸部宽约2~4mm,至腰部可达6mm,加上体壁后部中线区血管较少,使腰部后间隙成为硬膜外麻醉椎管穿刺的首选部位。两个侧间隙分别位于每侧前、后根附着于硬脊膜处与椎管之间,向外经椎间孔与椎旁间隙相连通,所以当体腔的压力改变时可直接影响椎管的面积,从而影响脑脊液的压力;此外,两侧间隙在脑脊髓液的吸收、硬膜外麻醉时麻醉药物的吸收入血和渗入脊神经根等方面十分重要。因硬脊膜在枕骨大孔处与骨膜紧密相连,使硬膜外间隙不与颅腔相通。
硬膜下腔(subdural space)是位于硬脊膜和蛛网膜之间的一个潜在性腔隙,沿脊神经相续一段,向上可与颅腔的同名腔隙相连通,内有浆液,其功能和意义尚不清楚。
硬脊膜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躯干部的节段性动脉的小分支,神经支配来自脊神经的脊膜支。
二、脊髓蛛网膜
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薄而透明,与脑蛛网膜相延续,紧贴硬脊膜的深面,包裹脊髓,在脊髓表面但不伸入脊髓的沟或裂内;向两侧随脊神经根外延伸到椎间孔附近与神经束膜相延续,同时神经外膜又与硬脊膜相延续,从而将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间隙蛛网膜下腔(subarachnoid cistem)封闭;蛛网膜向下止于第2骶椎水平的硬脊膜。
脊髓的蛛网膜下腔相对较宽,内充满脑脊液,并有大血管穿行其中,上端与脑蛛网膜下间隙相连通,下端位于第1腰椎下缘平面以下,此处的蛛网膜下间隙最大,叫终池(terminal cistem)或腰池,其内已无脊髓,仅有终丝和马尾浸在脑脊液中。
三、软脊膜
软脊膜(spinal pia mater)是一层血管膜,菲薄而透明,紧贴在脊髓和脊神经根的表面,进入前正中裂,向上经枕骨大孔与软脑膜相移行,向下在脊髓圆椎下端延续为终丝,向两侧在形成脊神经鞘处与覆盖在其外的被膜相融合。软脊膜较软脑膜坚厚,其中的血管也较软脑膜少。
软脊膜在脊髓两侧前后脊神经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denticulate ligament),每侧有18~24个,呈齿状,尖端附着于硬脊膜上。最上一个齿状韧带附着于枕骨大孔上方、椎动脉穿过硬膜的后方,位于舌下神经后方、副神经根的前面;最后一个齿状韧带则位于第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之间,是从脊髓圆椎向外下斜行的一狭窄纤维束,止于硬膜。齿状韧带有固定脊髓的作用,并作为椎管内施行手术时的标记。部分的蛛网膜下腔被齿状韧带和蛛网膜下隔分隔。蛛网膜下隔是一位于正中的间断的纤维束,连接蛛网膜与后正中沟处的软脊膜,在颈部不完整并呈筛状,而在胸部则较为完整。
软脊膜本身的神经支配远较硬脊膜丰富,可见细小的神经纤维与血管伴行,也可在结缔组织间单独行走,其末梢与血管共同组成丛深入脊髓实质内。软脊膜的感觉纤维和交感纤维来自邻近节段的脊神经,对血管的收缩与舒张、脑脊液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软脊膜的组织结构也像蛛网膜一样,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一层扁平的间皮细胞。Millen等(1953)认为软膜由内、外两层组成,内层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又叫内软膜(intimat pia),是网状纤维和弹力纤维形成的致密网,紧贴在神经组织的外表面,实际上是脑和脊髓的外膜,所以又叫真软膜;外层叫软膜外层(epipia layer)或软膜外组织,是胶原纤维束形成的网络,与蛛网膜小梁相移行,其外被覆有一层扁平的间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