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脊髓损伤

代谢变化

书籍:脊髓损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脊髓损伤》第142页(2744字)

一、糖代谢

脊髓损伤病人早期对糖原的利用发生障碍。葡萄糖的燃烧首先要靠己糖激酶作为触媒,才能变为6-磷酸葡萄糖,以后再分解为水及二氧化碳并释放热能。损伤早期,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此物质有抑制己糖激酶的作用,因此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只能靠燃烧脂肪、蛋白质供应热能,使脂肪及蛋白质的消耗量大为增加。在葡萄糖代谢不全的情况下,乙酰乙酸的产量不足以满足脂肪代谢的需要出现酮体的蓄积。在葡萄糖的利用及来源发生障碍时,神经系统首先发生障碍,引起全身的代谢改变。

间脑疾病时可出现明显的糖代谢异常。例如,在实验动物中损伤下丘脑腹内侧核群时常出现高血糖现象;损伤室旁核或前区核群可以出现动物的低血糖、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高和糖尿现象,也可出现糖耐量异常和中间代谢的各种障碍。临床诊断为间脑病或间脑炎的病人,表现有单纯高血糖者并不多见;但是从葡萄糖或半乳糖负荷试验中,则可以见到糖耐量曲线的异常,以糖尿病型、激惹型、迟缓型者较为常见。注射肾上腺素或胰岛素后,血糖耐量的异常就更明显。如在各种类型间脑病的观察中,出现糖耐量曲线改变者占22%,用肾上腺素或胰岛素试验法时,见到有42%~47.5%的病人出现糖耐量曲线的病理类型(Grashchenkov等,1963,1970)。间脑病的各时期都可以出现糖尿症状,尤其在晚期较为多见,糖尿的程度轻重不等,伴有高血糖者不多,可能起因于肾阈的减低。一般认为,间脑病而不伴有垂体或胰腺损害者不会表现为典型的糖尿病。

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在间脑疾病时也可出现异常。例如,血中乳酸含量增高或减低。而且乳酸含量的波动和临床病程的进展与否也有联系(Plure和Van Uitret,1978)。在产能代谢各个环节中,高能磷酸脂的变化较明显,如间脑病人血中ADP下降,磷酸核糖含量高于正常,而血中无机磷含量减少。磷酸肌酸的改变不定,表现以尿崩症为主者则血中含量较低,以肥胖为主者则增高。使用肾上腺素注入法试验,正常人通常的反应是血中ADP、磷酸核糖和磷酸果糖类含量上升,CrP和无机磷含量下降。间脑病人的反应是,以肥胖为主者常出现ADP上升和CrP、磷酸核糖的下降;而以尿崩症为主者则完全相反(Grashchenkov,1963,1970)。这被认为是下丘脑损害时磷酸化酶和磷酸激酶系统的平衡失调影响了磷酸脂的正常代谢。

二、脂代谢

脂代谢在下丘脑的详细定位还不太清楚,可能前组和中组核群都和脂代谢有关,特别是腹内侧核和乳头体核群。实验动物在破坏下丘脑腹内侧核或切断下丘脑与尾核的联系纤维后,都可致过食和肥胖,因而有人主张腹内侧核区是一种“饱食中枢”(Hennessy和Grossman,1976)。破坏下丘脑乳头体核群时,除出现多食和肥胖外,还出现性发育障碍。临床上所见的间脑病中,有一半左右(45.5%)出现病理性肥胖症、Cushing病或肥胖性生殖无能症(Babinski-Frtohlich综合征)。但也有11.2%的病人出现异常消瘦与恶液质样表现,可能是下丘脑各核群受损程度不同的结果。近年来有人发现动物注入CCK-8以后会出现厌食现象(Smith等,1984,1985),推测神经性厌食可能和CCK代谢有关。脂代谢障碍的另一表现是高胆固醇血症。某些病人在疾病进展期中血胆固醇增高(250mg/d1以上),有时还伴有胆碱磷脂和脂蛋白的相应变化。如以前组或中组核群损害为主的间脑病并出现肥胖和多尿者,血中胆固醇含量多明显增高,同时胆碱磷脂和卜脂蛋白也有相应增高而且持续时间较久。如果是后组核群损害表现有间脑性癫痫发作者,则血中胆固醇和胆碱磷脂水平反而比对照组低,α和β脂蛋白都没有任何改变。

三、蛋白质代谢

下丘脑疾病时也可出现蛋白质代谢紊乱,表现有血浆蛋白中清蛋白部分下降、球蛋白部分增高,因而A/G系数低于正常。电泳谱中可发现,球蛋白上升较明显,α部分正常或稍低;β部分减低;γ球蛋白的波动较大,增高或降低不定。蛋白谱的异常因临床类型而不同,表现为发作性头痛和水肿(血管运动功能障碍)的类型,发作期间血清中清蛋白明显增高(可达68%),α1部分增高与丁球蛋白下降。表现为Cushing病者,各球蛋白组分都较正常增高,尤其以β部分最显,症状严重的病人γ球蛋白也较高。间脑病病程愈长者蛋白质代谢障碍也愈显着,使用间脑部放射治疗后则可以随临床症状的好转而渐趋于正常。其机制可能是下丘脑损害时影响了垂体-甲状腺或垂体-肾上腺系统对蛋白质合成的调控作用。但是有人认为肝脏内蛋白质合成功能受损也可能是重要因素之一。

下丘脑疾病还可影响多种肽类和氨基酸类激素(或递质)的生成、代谢和降解。

四、电解质代谢

间脑损害或疾病时可以表现出电解质的异常,有时也很显着。如下丘脑前组核群(室旁核、视上核等)实验性损伤时,动物除了出现水代谢紊乱外,还出现电解质分布的异常,如体液中Na+和Cl减少、细胞外渗透压下降等(Moses和Miller,1974)。临床诊断为间脑病者,血Na+合量一般都处于较低水平(可达135mmol/L以下),有时病人两侧上肢所采取的血中,Na+和C1含量有明显的不对称(出现±(15~20)%的差异)。在病情好转时血Na+广可逐渐回升,而恶化时则相反。血K+含量的波动较少,血Ca2+的浓度也没有明显改变,仅有影响甲状旁腺功能时可以稍有增高或下降。K/Ca系数也常不变(1.7~2.0)。

由于动物组织中溴的含量在下丘脑、垂体和内分泌腺体中较高,近年来对间脑疾病时Br含量的测定也引起了重视。在切除垂体后的动物中观察发现,血Br平均下降43.7%,加入垂体制剂以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临床诊断为间脑-垂体疾病时的血Br测定,发现有80%以上有血Br增高,其中表现为Cushing综合征者最显着,表现为肥胖性生殖无能症、感染或外伤性间脑病者也有较高的浓度。在使用放射治疗后,血Br水平也可随临床症状的起伏而有相应变化(Grashchenkov等,1963,1970)。

上一篇:植物神经 下一篇:脊髓损伤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