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临床普外科手册》第333页(2301字)
胰腺癌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已成为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癌肿。40~70岁患者约占80%,男性比女性多见。本病发病隐匿,浸润、转移发生早,早期诊断困难。手术难度高,病死率高,预后较差。胰腺癌多发生于胰头部,70%左右为胰头癌,20%为胰体尾癌,多中心性或全胰癌占5%~10%。胰岛细胞癌可分布在胰腺的各个部位,占胰腺恶性肿瘤的1%左右。组织学类型以胰管上皮细胞发生的胰管癌为最多,约占90%。扩散途径最多见淋巴转移和直接浸润。胰腺癌可直接浸润到邻近的门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腹腔动脉和下腔静脉。还可浸润至周围脏器包括神经丛,以及腹腔内播散。少数患者经血行转移至肝、肺、骨等。
【诊断要点】
1.胰腺癌无特异症状,上腹痛和饱胀不适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极易和胃肠、肝、胆等疾病相混淆。疼痛有饱胀不适、钝痛乃至剧痛,可向肩背部或腰部放射,尤其是胰体部癌则以腹痛为主要症状,长期存在,夜间较白天明显。
2.黄疸是胰头癌常见的首发症状之一,黄疸发生于胆总管受癌浸润或压迫,呈进行性加重,伴有皮肤瘙痒,肝和胆囊因胆汁瘀滞而肿大,黄疸加重时,大便呈陶土色。
3.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癌肿侵及十二指肠或胃时可有恶心、呕吐或呕血、黑粪。
4.消瘦和乏力:与饮食减少、消化不良、睡眠不足和癌肿消耗等有关。
5.其他症状:少数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胰体、尾癌者上腹部可触及质硬肿块,无活动性。癌浸润腹膜或癌肿压迫门静脉,或使门静脉血栓形成及低蛋白血症可产生腹水。
6.胰腺癌早期可有血、尿淀粉酶升高,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试验阳性。有黄疸时,血清胆红素增高,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清弹性蛋白酶Ⅰ、亮氨酸氨基酞酶(LAP)、α1-抗胰蛋白酶、核糖核酸胰型同工酶(RnaseC)均增高。
7.癌胚抗原(CEA)、胰胎瘤抗原(POA)、胰腺癌相关抗原(PCAA)、CA19-9等和CA50、组织多肽抗原(TPA)等均有增高,但特异性差,目前尚未找到特异性胰腺癌标记物。联合检测可望提高阳性率和特异性。
8.B超和CT检查:可早期显示胆、胰管扩张及胆囊肿大,甚至在出现黄疸之前,可发现直径1cm的小胰癌,可见到肝和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
9.X射线钡餐检查胰头癌显示十二指肠肠曲扩大,有压迹或降段呈反“3”字征。胰体癌对胃窦及胃角压迫。ERCP可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改变,造影可见胆管狭窄和扩张,胰管扩张、中断,管壁僵硬,可收集胰液进行细胞学、生化和酶学检查。胰血管造影可发现胰血管破坏、畸形、受压或缺血区。
10.经皮肝胆管穿刺造影(PTC):适用于有黄疸的胆管扩张者。置管可引流胆汁,减轻黄疸,改善患者全身状态,作为术前准备。
11.细胞学检查:通过十二指肠插管、内镜、PTCD引流管,或在B超和CT引导下用细针穿刺病变部位,取标本做细胞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处理】
1.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即Whipple术):切除远端胃、胆囊、胆总管下段、十二指肠、胰头和空肠上段,切除后再做胆肠、胰肠和胃肠重建。
2.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适用于病期较早的患者。
3.胰体尾切除术:适用于胰体尾癌肿且无远处转移者。
4.全胰切除术:适用于多中心胰体尾癌或有胰内广泛转移者。
5.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适用于局部病灶较晚期或已浸润周边血管及器官,但无远处转移,全身情况尚可者。切除胰、十二指肠外,尚需切除受累的血管及器官,将其一段血管连同肿瘤切除,再行血管移植吻合。此种手术的采用需慎重。
6.对不能切除的胰腺癌,为了解除黄疸,可做内引流(即胆总管或胆囊与空肠吻合)或外引流(如PTCD或胆囊造瘘)。
7.化疗药物有氟尿嘧啶(5-FU)500~600mg+5%葡萄糖注射液500ml,ivgtt,qod,10~20g为1疗程。联合化疗可采用FAM方案(5-FU+ADM+MMc)或FVM方案(5-FU+VCR+MMc)。也可经肿瘤供应动脉注入化疗药物,直接使药物进入肿瘤区域。可用单药或联合方案。
8.放射治疗包括术中放疗和术后放疗。
9.中医中药治疗旨在抗肿瘤,治疗黄疸,止痛,帮助消化等。
10.生物和免疫治疗:包括LAK和TIL细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