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化学毒物烧伤的处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清华大学出版社《反化学恐怖医疗手册》第78页(13766字)
一、酸烧伤的处理
1.常见酸烧伤
各种不同的酸烧伤,其皮肤产生的颜色变化也不同。例如硫酸烧伤创面呈青黑色或棕黑色;硝酸烧伤先呈黄色,以后转为黄褐色;盐酸烧伤则呈黄蓝色;三氯醋酸的创面先为白色,以后变为青铜色等。此外,颜色的改变尚与酸烧伤的深浅有关。潮红色最浅,灰色、棕黄色或黑色则较深。
痂皮的柔软度,亦为判断酸烧伤深浅的方法之一。浅度者较软,深度者较韧,往往为斑纹样或皮革样痂皮,但有时在早期较软,以后较韧。一般来说,痂皮色深、较韧,如皮革样,脱水明显而内陷者,多为Ⅲ度。此外,由于酸烧伤后形成一薄膜,末梢神经得以保护,故疼痛一般较轻。当然,这与酸的性质及早期清洗是否彻底也有关。如果疼痛较明显,则多表示酸在继续侵蚀,一般也表示烧伤较深。酸烧伤创面肿胀较轻,很少有水疱,创面渗液极少,因此,不能以有无水疱作为判断烧伤深度的标准。
由于酸烧伤后迅速形成一层薄膜,创面干燥,痂下很少有感染。自然脱痂时间长,有时可达1个月以上。浓硫酸有吸水的特性,含有三氧化硫(SO3),在空气中形成烟雾,吸入后刺激上呼吸道,最小口服致死量为4ml。浓硝酸与空气接触后产生刺激性的二氧化氮(NO2),吸入肺内与水接触而形成硝酸和亚硝酸,易致肺水肿。盐酸可呈氯化氢气态,引起气管支气管炎、睑痉挛和角膜溃疡。氯磺酸遇水后可分解为硫酸和盐酸,比一般酸烧伤更为严重。常为Ⅲ度烧伤,必须予以重视。
酸烧伤后立即用水冲洗是最为重要的急救措施,冲洗后一般不需用中和剂,必要时可用2%~5%碳酸氢钠、2.5%氢氧化镁或肥皂水处理创面。中和后,仍应用大量清水冲洗,以去除剩余的中和溶液、中和过程所产生的热及中和后产物。
创面处理同一般烧伤。由于酸烧伤后形成的痂皮完整,宜采用暴露疗法。如确定为Ⅲ度,亦应争取早期切痂植皮。
口服腐蚀性酸可引起消化道烧伤、喉部水肿及呼吸闲难,可口服氢氧化铝凝胶、鸡蛋清和牛奶等中和剂。忌用碳酸氢钠,以免胃胀气,引起穿孔。禁用胃管洗胃或用催吐剂。可口服强的松,以减少局部纤维化,预防消化道瘢痕狭窄。
2.氢氟酸烧伤
氢氟酸是一种具有强烈腐蚀性的无机酸。它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级辛烷燃料、致冷剂、半导体制造以及玻璃磨砂和石刻等工业领域。另外,家庭所用的除锈剂也以氢氟酸为主要原料。因此,在工业化城市急诊室或职业病防治中心,氢氟酸烧伤时有所见。
氢氟酸是氯化氢与高品位氟矿石(含氟化钙97%)反应所产生的氟化氢气体,该气体冷却液化即成氢氟酸,40%~48%的氢氟酸即可产生烟雾。它的离解力比盐酸低100倍(氢氟酸解离常数Ka=3.53×104)。它又是一种高溶性的溶质,其渗透系数与水相近(P=1.4×104cm/s)。通过氟化氢分子扩散可实现氟离子的跨膜转运。氟化氢的口服致死剂量约为20mg/kg。7ml无水氟化氢即可结合正常成人体内所有的游离钙离子。有人报道2.5%TBSA的氢氟酸烧伤即可导致死亡。动物实验用50%氢氟酸溶液0.5ml涂于大鼠1.7%TBSA,30分钟内检测可见血浆氟离子显着升高,并出现低钙、高钾和低钠血症。
(1)氢氟酸损伤机制及其特点:与常用的盐酸或硫酸不同,氢氟酸生物学作用包括两个阶段,首先与其他无机酸一样作为一种腐蚀剂作用于表面组织,其次,由于氟离子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它可引起组织液化坏死、骨质脱钙和深部组织迟发性剧痛。
氢氟酸烧伤的损伤机制主要有:初始的脱水作用,由于低pH值引起的损伤;氟离子的结合作用,由于神经去极化作用,氢氟酸烧伤可引起深部组织剧烈疼痛,当氟化物穿透皮肤及皮下组织时可以引起组织液化坏死以及伤部骨组织的脱钙作用。氢氟酸的腐蚀作用可以促进氟化物向深部组织穿透。指(趾)甲部没有角化层存在,氢氟酸可以迅速穿透到甲床、基质和指骨,向指(趾)甲下侵犯。氟离子通过皮肤、呼吸道或胃肠道吸收后,分布在组织器官和体液内,从而抑制多种酶的活力。氟离子与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的氟化钙,使血浆钙浓度降低,严重时可引起致命的低钙血症。值得指出的是,氢氟酸损伤作用是进行性的,如不及时治疗,烧伤面积和深度将不断发展,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2)临床表现:氢氟酸皮肤烧伤的程度与氢氟酸浓度和作用时间直接相关。浓度小于20%时损伤较轻,外表正常或呈红色;浓度大于20%时则表现有局部红斑伴中心坏死,进一步局部红斑可逐渐发展成白色的质稍硬的水疱,水疱中充满脓性或干酪样物质。创面如果不及时处理,烧伤面积和深度可呈进行性发展。疼痛出现的时间与浓度有关,一般在伤后1~8小时出现疼痛;而浓度大于50%时,通常可立即引起疼痛和组织坏死,氢氟酸烧伤的疼痛除了可能有迟发性特点外,还有顽固性和剧烈性的特点,这种疼痛有时用麻醉药也不能缓解。概括起来讲,氢氟酸烧伤的创面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迟发性深部组织剧痛;②烧伤区皮肤局部红斑伴中心坏死;③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出现进行性组织损伤甚至腐蚀到骨组织或引起指(趾)甲下损伤;④病人可出现低钙血症,严重者可致死;⑤局部区域注射或局部动脉内注射10%葡萄糖酸钙溶液有明显的止痛和治疗作用。
严重的氢氟酸烧伤可引起氟离子全身性中毒,并导致致命的低钙血症。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提示下列情况可能引起低钙血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①浓度大于50%,烧伤面积等于大于1%者;②任何浓度的氢氟酸烧伤,烧伤面积大于3%~5%者;③吸入浓度在60%以上的氢氟酸烟雾者。另外,必须注意低钙血症可以在伤后很快发生。氟化物神经毒的临床表现有手足抽搐、心律失常、嗜睡、呕吐、腹泻、流涎、出汗以及因多种酶活力下降所引起的低氧血症,心电图表现主要为Q-T间期延长。上述表现主要由低钙血症所致,低钙血症是氟化物中毒的主要死亡原因。
氢氟酸引起的吸入性损伤和眼烧伤,除了具有一般原因引起的烧伤特点外,还具有氢氟酸烧伤的特征,临床上必须加以重视。
(3)治疗:由于氢氟酸烧伤的特点和潜在危险性,必须积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分秒必争地进行急救治疗,对伤情的发展要有充分的估计。近60年来氢氟酸烧伤的治疗方案,主要是用某些阳离子通常是钙离子、镁离子或季胺类物质来结合氟离子,或是将这些阳离子制剂注射到深部组织,或是局部应用通过其扩散作用与氟离子结合。
①早期处理:烧伤后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或手套,并应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烧伤创面(>1小时),由于该酸具有较强的穿透组织的能力,所以冲洗效果往往是不甚满意的,如有水疱则予以清除。若指(趾)甲下有浸润,必须拔除指(趾)甲。可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也可不用麻醉。必须指出麻醉后疼痛缓解并不等于氟离子失活,要警惕病情的掩盖。
②钙剂的外用:20世纪90年代初有人开始推荐局部外用碳酸钙凝胶,即用10片(10g)碳酸钙片(含碳酸钙648mg)研成细末,再将这些粉末与20ml水溶液润滑剂(K-Y凝胶)混合制成凝胶。将该凝胶直接涂于创面,4~8小时更换一次。临床应用后证实,该治疗方法简便、实用,甚至在致伤现场就可使用。也可用如下配方:氯化钙60g、硫酸镁35g、5%碳酸氢钠250ml、生理盐水250ml、庆大霉素8万U、1%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5mg,配制成钙镁溶液,对创面进行浸泡或湿敷,每天湿敷1~2次,持续3天。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其疗效是满意的。
③钙剂的局部注射:早年有报道应用25%硫酸镁对烧伤部位进行注射取得成功,但考虑到氟化镁是一种十分难溶的化合物,因此以后改用10%葡萄糖酸钙局部区域注射,并一直沿用至今,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实践均提示其效果是满意的。疼痛解除是治疗有效的标志,所以注射时禁用局麻药。
④钙剂的动脉注射:自1982年提出钙剂动脉注射治疗以来,已广为临床采用。可选择直接供应烧伤部位的血流较大的动脉血管进行药物注射。但注射疗法从理论到临床,均有其缺点,诸如增加局部感染和组织坏死,用量过大还有导致高钙血症的危险。因此必须在专科病房监护下进行。
⑤钙离子直流电导入:通过直流电的作用,促进钙离子从创面进入体内,从而起到结合氟离子减轻损伤的作用。
⑥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临床和实验证实,糖皮质激素可抑制蛋白水解酶及其辅酶的活性,并具有抗组胺作用,从而减轻了氢氟酸的进行性破坏作用。另外,糖皮质激素可通过稳定钾与钙、胆固醇与磷脂的复杂关系,从而促进被氢氟酸破坏的细胞和组织成分的再生。糖皮质激素可配入外用药应用,对于眼烧伤或深度烧伤病人可以口服给药。
⑦手术治疗:深度氢氟酸烧伤的病人,手术治疗是根本性的治疗措施。对水疱、深部组织液化坏死灶,均需彻底扩创。凡累及指(趾)甲床者需作指(趾)甲拔除术。深部烧伤病例行手术治疗后,还应该继续应用其他措施。
⑧眼损伤的治疗:眼损伤应用大量清水冲洗后,可继续用1%葡萄糖酸钙及可的松眼药水滴眼,并应口服倍他米松类药物,并根据情况进行眼科的专科治疗。
⑨吸入性损伤的治疗:氢氟酸浓度在40%以上时即可产生烟雾。因此接触高浓度氢氟酸的人若无安全保护措施,可能导致吸入性损伤。对于有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应立即通过面罩或鼻导管给予纯氧,同时尽快吸入2.5%~3.0%的葡萄糖酸钙雾化溶液。密切注意因水肿引起的上呼吸道梗阻,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用呼吸机维持呼吸。其他治疗原则同一般吸入性损伤。
⑩重症病人的救治:对重症病人除进行上述治疗外,还应进行积极的综合治疗。重症患者或伴有吸入性损伤者应进行重症监护、心电图和血钙浓度的连续监测,以积极防治低钙血症,必要时通过静脉注射补充钙离子,使血钙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
3.石炭酸(酚)烧伤
石炭酸是医学、农业和塑料工业中常用的化学剂。石炭酸烧伤也时有发生。石炭酸溶于酒精、甘油、植物油和脂肪,在20℃的100ml水中可溶解9.3g。成人的半数致死量为8~15g。
石炭酸自皮肤吸收后,引起脂肪溶解和蛋白凝固。石炭酸的杀菌也正是通过使细菌的细胞壁凝固,并进而使细胞内酶系统失活而发挥作用的。
石炭酸从皮肤或胃肠道黏膜吸收。局部的吸收率与接触面积和时间成正比。石炭酸蒸气可很快经肺进入循环中,其吸收率与蒸气的浓度和呼吸的频率有关。浓石炭酸可产生较厚的凝固坏死层,形成无血管屏障,这可以阻止石炭酸的进一步吸收。石炭酸吸收入血后,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心、肺和红细胞的功能。
(1)石炭酸中毒的表现
①局部表现
10%的石炭酸溶液可使皮肤呈白色或棕色,浓度愈高坏死愈严重。经常接触石炭酸复合物的工人,由于皮肤色素细胞受损,皮肤常出现白斑(Leucoderme),停止接触后白斑仍会进行性发展。局部皮肤可失去痛觉。
②全身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开始易激惹,各种反射亢进,震颤,抽搐、肌阵挛。痉挛发生频繁,最后转入抑制,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周围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纤维末梢的破坏,痛觉、触觉和温觉丧失。
心血管系统:血压开始时上升,随后下降。心率早期增快,后期较慢并出现心律不齐。这些变化可能与中枢血管运动调节功能受损有关,血管收缩张力趋向消失,可能是对心肌的直接作用,心排血量受影响。
红细胞:中毒后可出现正铁血红蛋白和Heinz小体。此外,红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下降,溶血,骨髓生成红细胞抑制,末梢血液中网织细胞含量下降等。
肾脏:排泌的游离石炭酸,可引起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损害,低血容量和溶血又可加重肾脏的损害,甚至阻塞肾小管,最终导致急性肾衰。
(2)处理:在烧伤现场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少量水仅能稀释或扩散有毒物质,增加危险。若备有50%聚乙烯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eol,PEG)、丙烯乙二醇、甘油、植物油或肥皂,可在水中冲洗后,选用擦拭创面,阻止其扩散。入院后,可继续使用丙烯乙二醇及苯冲洗,直至创面完全没有酸味。聚乙烯乙二醇不能用水或酒精稀释,否则将促使皮肤吸收石炭酸。需与工业用甲基酒精配制成2∶1的液体,对皮肤、黏膜、结膜和角膜均无刺激性。石炭酸烧伤后,全身治疗要注意适当增加补液量和碱性药物;严密监护心、肺功能;注意补充钾;若有碳酸蒸气吸入,为防止化学性肺炎可静注甲基强的松龙;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者,宜行机械通气。
4.铬酸烧伤
铬酸及铬酸盐已广泛应用于制革、塑料、橡胶、纺织、印染和电镀等工业领域。铬盐腐蚀性和毒性大,铬酸烧伤往往合并铬中毒。中等面积烧伤死亡率也很高。金属铬本身无毒,其化合物中有2价、3价、6价3种,以6价铬化合物毒性最大。铬酸(三氧化铬、无水铬酸)、铬酸盐及重铬酸盐1~2g即可引起深部组织腐蚀达骨骼,6g为致死量。
(1)临床表现
铬酸烧伤往往同时合并火焰或热烧伤,如不注意往往被忽略。烧伤后皮肤表面为黄色。由于铬酸的腐蚀作用,早期症状为创面疼痛难忍,不同于一般深度烧伤。当发现有溃疡时,则已很深。溃疡呈“楔形”,外口小,内腔大,可深及肌肉及骨骼,愈合甚慢。口鼻黏膜也可发生溃疡、出血或鼻中隔穿孔。
铬离子可以从创面吸收引起全身中毒,即使中小面积亦可造成死亡。常表现为头昏、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继而发生神志不清和昏迷,往往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和发绀。肾脏是铬酸在体内排除所经过的主要途径,早期尿中即可出现各种管型、蛋白和血红蛋白,最后发生尿闭和尿毒症而死亡。此外,铬离子对胃黏膜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溃疡和出血。
(2)处理
①局部处理:局部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口鼻腔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漱洗。创面水疱应剪破,继用5%硫代硫酸钠溶液冲洗或湿敷,亦可用1%磷酸钠或硫酸钠溶液湿敷。铬在组织中不能排出,有人主张用5%~10%枸橼酸钠、乳酸钠或酒石酸钾(或钠)溶液湿敷,以辅助硫代硫酸钠的不足;亦可用10%依地酸钙钠(EDTA)溶液冲洗创面,最好是在流动液体中冲洗,以减轻创面对铬离子的吸收。
对于小面积的铬酸烧伤,应用上述各法均可奏效;Ⅲ度铬烧伤伴有热烧伤时,可以早期切除焦痂;但对大面积者,效果不肯定,仍可因中毒而死亡。
②中毒的防治:目前尚无全身应用的解毒剂,早期可应用甘露醇、依地酸钙钠、二巯基丙醇(BAL)和维生素C等,静脉滴注依地酸钙钠每次1g,每天3次,将1g溶于5%葡萄糖溶液或等渗盐水250~500ml中,滴速至少要1小时;也可与10%硫代硫酸钠20ml(每天2次)交替使用。即每天共用依地酸钠3g,硫代硫酸钠4g。此外给予二巯基丙醇100mg肌肉注射,每天3次。维生素C静脉注射每天5~6g,分次进行、或加入利尿合剂中注入。维生素C具有还原铬(1g维生素C能还原6价铬0.135g)及保护肝脏的作用。
由于6价铬进入血液循环后,与血红蛋白结合成为变性血红蛋白,红细胞亦可发生破裂,使血氧减少,发生缺氧和发绀。因此除及时吸入氧气外,可输入新鲜血液,应用换血疗法亦有一定疗效。对全身中毒者,有人主张应用人工肾透析或体外循环换血,但也要在早期施行。关于肝脏保护,见磷烧伤部分。
二、氢氰酸及氰化物烧伤
1.氢氰酸的性质
氢氰酸为淡黄色、性质活泼的流动液体,具有苦杏仁味,易挥发,氰化物包括氰化钠、氰化钾、黄血盐、乙腈及丙烯腈等,其毒性是在空气和组织中放出氰根(CN-),遇水后生成氢氰酸。可经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金属氰化物因释放热可造成皮肤烧伤。
氰化物的毒性在于CN-能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Fe3+结合,并阻止其被细胞色素还原为Fe2+的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从而使细胞色素氧化作用被抑制,造成“细胞窒息”。此时血液氧的饱和不受影响,血液仍呈鲜红色。呼吸中枢麻痹常为氰化物中毒的死亡原因。
氰化物进入体内,大部分以氰化氢的形态由肺部呼出,部分在肝脏内经转硫酶等作用与硫结合成为硫氰酸盐后经肾排泄。硫氰酸盐的毒性为氰化物的1/200。高铁血红蛋白与氰化物可暂时结合成较稳定的化合物,并延迟毒性作用的发生,但是体内正铁血红蛋白含量极小,故实际意义不大。
2.氢氰酸中毒的临床表现
急性氰化物中毒一般在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呼吸困难期、痉挛期和麻痹期。大量吸入高浓度氰化物后可在2~3分钟内出现呼吸停止。轻者也需经2~3天症状逐步缓解。由于氰化物毒性极大,作用又快,即使对可疑有氰化物中毒者,也必须争分夺秒,立即进行紧急治疗,以后再进行检查。
3.氢氰酸中毒的急救处理
采用亚硝酸盐、硫代硫酸钠联合疗法。其原理是亚硝酸戊酯和亚硝酸钠使血红蛋白迅速转变为较多的高铁血红蛋白,后者与CN-结合成比较稳定的氰高铁血红蛋白。数分钟后氰高铁血红蛋白又逐渐解离,释放出CN-。此时再用硫代硫酸钠,使CN-与硫结合成毒性极小的硫氰化合物,从而增强体内的解毒功能。这一处理是氢氰酸烧伤抢救成败的关键,其方法是立即吸入亚硝酸戊酯(0.2~0.6ml)15~30秒,数分钟内可重复1~2次;缓慢静脉注射3%亚硝酸钠10~20ml(注射速度2~3ml/min);接着静脉注射25%~50%硫代硫酸钠25~50ml。同时可采取葡萄糖输注。创面可用1∶1000过锰酸钾溶液冲洗,再用5%硫化铵湿敷。其余处理同一般热力烧伤。
三、碱烧伤
碱类物质包括钾、钠、钙、镁的氢氧化物以及碳酸氢钠、氟化物等。由于工业上的广泛应用,因此临床上碱烧伤也较为常见。一般常见致伤的碱性药物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石灰和氨水等。
1.强碱烧伤
碱烧伤的致伤机制包括:碱对组织的吸水作用,使局部细胞脱水。碱离子与组织蛋白形成碱-变性蛋白复合物,而且由于该复合物可溶性较强,能使碱离子进一步穿透至深部组织,引起损害;皂化脂肪组织,皂化时产生的热可继续损伤深部组织,使创面加深。因此,强碱烧伤临床上常表现为:创面呈黏滑或肥皂样变化,痂皮较软,有进行性加深的趋势,深度常在深Ⅱ度以上,疼痛剧烈,创面感染易并发创面脓毒症。
(1)碱烧伤后,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和/或弱酸溶液冲洗创面,冲洗时间越长,效果越好,达10小时或无滑腻感效果尤佳,但伤后2小时才进行处理者效果差。如创面pH值达7以上,也可用0.5%~5%醋酸、3%硼酸或10%枸橼酸中和湿敷创面,再用清水冲洗。创面冲洗干净后,最好采用暴露疗法,以便观察创面的变化。深度烧伤应及早进行切痂植皮,全身处理同一般烧伤。
(2)生石灰烧伤:生石灰遇水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反应热,因此可引起皮肤的碱烧伤和热烧伤,相互加重。烧伤创面较干燥,呈褐色,有痛感。而且创面上往往残存有生石灰。首先,应将创面上残留的生石灰刷除干净,然后用大量清水长时间冲洗创面。后续的治疗与一般烧伤相同。
2.氨水烧伤
氨水是农业上常用的肥料之一,极易挥发,具刺激性,溶于水后生成氢氧化铵。氨水常用的浓度为18%~30%,是中等强度碱,它与强碱类一样有溶脂浸润的特点。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①氨水接触皮肤或黏膜的烧伤;②氨水或氨水蒸气引起的吸入性损伤,其并发症是下呼吸道的吸入性损伤和肺水肿,治疗原则同吸入性损伤。
四、磷烧伤
磷作为化肥、染料、农药、火药和制药等工业领域的主要原材料,用途甚为广泛。因此近十几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在化学烧伤中磷烧伤仅次于酸、碱烧伤,居第3位。根据磷理化性质,将磷分为黄磷、红磷、紫磷和黑磷4种异构体。常见的磷烧伤大多为黄磷所致。黄磷为半透明结晶体,遇光变黄,熔点为44.2℃,易氧化,极不稳定,在34℃的空气中可自燃,燃烧时生成白色烟雾和大蒜样臭味,暗室内肉眼可见蓝绿色光。
1.致伤机制
磷烧伤是一种特殊的化学烧伤。除热力直接损伤局部皮肤及黏膜外,还可由局部创面和/或呼吸道黏膜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和肝肾等主要脏器损害。
由于磷暴露在空气中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热量,以及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P2O5)和三氧化二磷(P2O3)遇水形成磷酸和次磷酸过程中又释放出的大量热能,均为导致局部持续热损伤加重和使局部创面损伤继续加深的主要原因。同时,磷燃烧烟雾中的P2O5和P2O3对呼吸道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性,通过局部的吸水作用及所形成的磷酸的腐蚀作用,可致黏膜组织水肿、充血及气管、支气管黏膜细胞坏死,严重者可致支气管肺炎和肺水肿,甚至窒息。
磷以烟雾或磷酸等方式,穿透创面或呼吸道黏膜,经皮下组织吸收并迅速弥散,造成全身性磷中毒。另外,黄磷是强烈的胞质毒(cytoplasmic toxin),可抑制细胞的氧化过程,破坏细胞内多种酶的功能,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代谢。因而,吸收后的磷可由血液进入各脏器,造成相应实质脏器的损害,其中以肝肾损害最为严重。严重者可致死亡。
2.病理变化
(1)呼吸器官的变化:可表现为喉头和气管黏膜水肿,色青灰。肺可为急性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的表现,毛细血管充血,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灶性出血。
(2)肾脏变化:肾脏是磷烧伤中毒的主要损害器官,病变也最为严重。肾脏病变表现为皮质与髓质界限不清;肾小管各段管腔内均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管型;肾小球充血、肿胀,但未见脂肪变性。肾脏细胞水肿,细胞核周围有空泡。
(3)肝脏变化:肝脏的损害常呈慢性过程,表现为肝小叶结构不清;肝细胞有浊肿变性,部分崩溃溶解;肝窦淤血水肿;枯否细胞肿大、脱落。门脉区有淋巴细胞浸润,呈中毒性组织退行变性;肝脏的切面充血坏死,呈豆蔻状小粒和脂肪肝;门静脉内有微栓塞。
(4)心脏变化:有心内膜炎、渗液和灶性出血;心肌有退行性变和局限性出血及坏死。
综上所述,磷从创面吸收入血后,主要受损的脏器为心、肺、肝和肾,以肝、肾的损害最为重要。
3.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磷烧伤实际上是热力及化学物质的复合烧伤,因此一般均较深,可达骨骼。Ⅱ度创面呈棕褐色。Ⅲ度磷烧伤在创面暴露情况下呈黑色,截肢时或尸检时可见肌肉、骨骼、头皮与帽状腱膜呈黑色。另外,早期经硫酸铜处理的Ⅲ度磷烧伤,经过包扎治疗后,刚揭除敷料时创面为白色,暴露后呈蓝黑色,3天后则完全变为焦黑色。提示已侵入皮肤以下各层组织的磷及其化合物,虽早期用硫酸铜处理,亦难防止其继续向深层入侵。目前认为惟一防治的办法是早期手术切除。
(2)全身表现:磷烧伤全身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和全身乏力:不论面积大小,大部分伤员均有头痛,出现甚早,一般在3~5天后消失。但有时可持续至创面愈合以后,甚至更久。肝区压痛、黄疸和肝肿大:在伤后2~4天即可出现黄疸,血清黄疸指数、血总胆红素均升高。肝脏肿大达肋下1~2横指,肝区叩痛。
(3)呼吸道表现:磷燃烧烟雾或化合物,尤其是P2O5和P2O3被吸收后,伤员早期可有呼吸增快而短促,并伴有咳嗽。听诊时可有呼吸音低远和哮鸣音。病人出现低氧血症及呼吸性碱中毒,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而危及生命。
(4)泌尿系统表现:伤后早期多数病人有少尿、血红蛋白尿及各种管型。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严重者可迅速发展成为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或死于肾脏功能衰竭。由于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坏死,血清钾、钠、磷等含量在伤后72小时内急剧上升,病人往往因高钾血症导致心跳骤停。
(5)低钙、高磷血症:伤员可出现血钙下降,血磷上升。如果出现钙磷比例倒置时,死亡率可明显增高。心电图往往出现Q-T间期延长,S-T段下降,低电压、心率慢或心律不齐。
4.治疗措施
由于磷及其化合物可从创面或黏膜吸收,引起全身中毒,故不论磷烧伤的面积大小,都应十分重视。
(1)现场抢救:应立即扑灭火焰,脱去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及其周围的正常皮肤。冲洗水量应够大,若仅用少量清水冲洗,不仅不能把磷和其化合物冲掉,反而使其向四周溢散,扩大烧伤面积。在现场缺水的情况下,应用浸透的湿布(甚至可以用尿)包扎或掩覆创面,以隔绝磷与空气接触,防止其继续燃烧。转送途中切勿让创面暴露于空气中,以免复燃。
磷燃烧弹爆炸时,往往同时有其他燃烧弹所造成的火浪,更易助长磷的燃烧。伤员应立即离开火区或现场,并用浸透冷水或高锰酸钾溶液的手帕或口罩掩护口鼻,使磷的化学反应在湿口罩内进行,防止其吸收,预防肺部并发症。口鼻腔沾染磷时,亦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漱口或清洗。高锰酸钾能使磷氧化,减轻其毒性。在伤员转运前创面用苏打水或清水浸透的敷料覆盖,不可暴露,并忌用油质敷料包扎。转运途中应附以磷烧伤的特殊标记,优先后送。
(2)创面处理:清创前将伤部浸入冷水中,持续浸浴,浸浴最好是流水。进一步清创可用1%~2%的硫酸铜溶液清洗创面。若创面已不再产生白烟,表示硫酸铜的用量与时间已够,应停止使用。因为硫酸铜可以从创面吸收,大量应用后可发生中毒,引起溶血,尤其是用高浓度(5%)溶液时更易发生。硫酸铜的作用是与表层的磷结合成为不能继续燃烧的磷化铜,以减少对组织的继续破坏。同时磷化铜为黑色,便于清创时识别。但对已经侵入组织中的磷及其化合物,硫酸铜并无作用。
近来有人建议用5%碳酸氢钠、3%硫酸铜和1%羟甲基纤维素的混悬液,涂于创面以防止单用硫酸铜时所致的铜中毒。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应用的外用硫酸铜混悬液配方是:4%硫酸铜溶液500ml、10%碳酸氢钠、2%羟甲基纤维素和1%月桂酞硫酸钠500ml。两液分装,使用时按1∶1混合后涂于创面。在没有上述各类药物时,最简单的方法是在2%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洗衣粉冲洗创面,然后用清水将创面洗净,最后用镊子将黑色磷化铜颗粒逐一清除。必要时可在暗室中检查,如有磷闪光物质,务必将其清除。移除的磷颗粒应妥善处理(集中后埋入土中),不要乱扔,以免造成工作人员、物品的损伤,甚至火灾。
磷颗粒清除后,再用大量等渗盐水或清水冲洗,清除残余的硫酸铜溶液和磷燃烧的化合物。然后用5%碳酸氢钠溶液湿敷、中和磷酸,以减少其继续对深部组织的损害。
创面清洗干净后,一般应用包扎疗法,以免暴露时残余磷与空气接触燃烧。包扎的内层禁用任何油质药物或纱布,避免磷溶解在油质中被吸收。如果必须应用暴露疗法时,可先用浸透5%碳酸氢钠溶液的纱布覆盖创面,24小时后再暴露。
为了减少磷与磷化合物的吸收及防止其向深层破坏,对深度磷烧伤,应争取早期切痂。除中小面积磷烧伤可在伤后当天切痂植皮外,大面积磷烧伤伤员在休克被控制后,应积极争取手术。切痂时应包括已侵入的较深层的组织,以免磷继续吸收与破坏深部组织。整个肢体的磷烧伤,在切除焦痂时,应作深层组织检查,若皮下组织或肌肉已呈黑色,应作广泛的切除。为了避免磷吸收中毒,必要时可进行截肢。若磷弹烧伤,弹片滞留在软组织中时,应对弹道进行清创,并移除弹片避免磷吸收。
(3)全身治疗
对无机磷中毒的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解毒剂,主要是促进磷的排出和保护各重要脏器的功能。肾脏既是排毒的重要器官,又是需要重点保护的器官,伤后应及早应用甘露醇、山梨醇等溶质性利尿剂或呋塞米、利尿酸钠等利尿,尽可能使尿量维持在每小时30~50ml,并碱化尿液。对伴有吸入性损伤者,当出现呼吸困难或肺水肿时,应及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应用解除支气管痉挛的药品,如静脉注射氨茶碱、异丙肾上腺素雾化吸入等。吸入氧气,必要时应用机械通气。注意维持水电酸碱平衡,输入液体量不可过多,并及早用脱水利尿剂。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20~40ml,每天2~3次,尤其是有低钙、高磷血症时。磷烧伤后,应及早采取保肝治疗,包括应用保肝药物、足够的维生素类药物和中药退黄疸等,加强肝脏代谢及解毒功能。
五、镁烧伤
镁是一种软金属,燃烧时温度可高达1982℃,在空气中能自燃,熔点是651℃。液态镁在流动过程中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的燃烧。与皮肤接触时,可引起燃烧。镁是目前金属燃烧弹中常用的元素之一。在化学恐怖活动中,往往将镁与凝固汽油混合一起制成凝固汽油弹以增强杀伤力。
镁与皮肤接触后,使皮肤形成溃疡,开始较小,以后逐渐扩大。溃疡的深层(即底部)往往呈不规则形状。镁烧伤发展的快慢和镁的颗粒大小有关。若向四周发展较慢,亦有可能向深部发展。镁被吸入或被吸收后,伤员除有呼吸道刺激症状外,可能有恶心、呕吐、寒战或高热。
镁烧伤的急救处理同一般化学烧伤。由于镁的损伤作用可向皮肤四周扩大,因此对已形成的溃疡,可在局部麻醉下将其表层用刮匙搔刮。如此可将大部分的镁移除,若侵蚀已向深部发展,必须将受伤组织全部切除,然后植皮或延期缝合。如有全身中毒症状,可用10%葡萄糖酸钙20~40ml静脉注射,每天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