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中毒的救治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清华大学出版社《反化学恐怖医疗手册》第185页(2286字)
氟(F2)为淡黄色气体,稀释时有类似氧的气味,是最活泼的元素之一,能与很多化学元素起反应。氟遇空气中的水蒸气可生成氟化氢、新生态氧及臭氧等。在生产条件下所遇到的多为氟的化合物如氟化氢(HF)、氢氟酸(H2F2)、液态氟化氢、氟化钠、氟化钙、氟硅酸钠、氟化铝、氟化钡、氟化硼、氟乙酸钠、二氟二氯甲烷、六氟化钠等及化学工业中作为制造氟塑料、氟橡胶等含氟化合物的原料,并用于玻璃、搪瓷、磷肥、制铝、制被、制锰等工业,也用于腐蚀金属及用作杀虫剂、杀鼠剂和冷却剂等。氟及其化合物中毒,主要是由于吸入氟化氢或氟化合物的粉尘及蒸气所致。
一、毒理
氟化合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进入体内。氟进入体内后,主要贮存在骨、软骨及牙齿中,小部分贮存于肾及脾。约有85%的氟自肾排出;12.6%~19.5%自粪便排出;7%~10%自汗腺排出;尚有微量可通过毛发、指甲及乳腺排出。
氟化合物对机体可发生多种毒性作用,对神经细胞特别敏感。高浓度时对皮肤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后,可致全身性中毒。口服时,对消化道黏膜也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氟化合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肌亦有毒性作用,并可抑制许多酶(如骨磷酸酶、胆碱酯酶、烯酸化酶及二肽酶等)的活性,因而可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氟可沉淀血液和组织内的钙、镁离子而使血钙、血镁的浓度降低,血磷增加,骨骼及牙齿脱钙。
氟化合物中毒的病理变化,可见有脑软化、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心肌显着浊肿,间质水肿及出血;肾脏可见有脂肪变性等。
人接触氟的浓度在47mg/m3,5~30分钟可无任何损害,在40mg/m3的浓度下稍长时间对眼和上呼吸道产生刺激;78mg/m3使人不能忍受。浓度增高或接触时间延长时,可致肺水肿,肺出血,喉及支气管痉挛以及上呼吸道和眼的强烈刺激症状。高浓度还可产生胃肠道症状。接触皮肤可引起严重的灼伤,尤其是氢氟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渗透作用强,并对组织蛋白有脱水及溶解作用。
二、临床表现
(1)黏膜刺激及腐蚀症状:眼睑肿胀、流泪、结膜及角膜损害,鼻咽部烧灼感以及咳嗽、吐痰、气喘、咯血等,重者可发生肺水肿。
(2)皮肤腐蚀症状:皮肤接触氢氟酸一定时间后局部皮肤可由苍白变成红斑、疱疹及溃疡坏死等。严重者可损伤骨质。
(3)全身中毒症状:如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呼吸困难、发绀等,甚至可引起呼吸、循环衰竭。
三、诊断
根据接触史、典型症状及毒物分析和现场调查等可作出诊断。化验血磷、钙的含量及尿氟测定(正常值为1.45±0.98mg/L)有助于诊断。
四、预防
生产场所应加强密闭、回收和通风,有关设备和管道应使用耐腐蚀金属和特种塑料(如聚四氟乙烯)制成。救护人员要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五、治疗
1.急救
(1)急性吸入中毒者,应迅速将患者移出中毒现场。按刺激性气体中毒处理。防止喉头水肿及肺水肿发生,如用2%~4%碳酸氢钠溶液洗鼻、含漱、雾化吸入等。如有喉头水肿或上呼吸道灼伤时,应及时进行气管切开,防止窒息。
(2)误服中毒者,立即用0.5%氯化钙溶液洗胃,因其可与氟形成不溶性的氟化钙,可降低氟离子的毒害作用,并给予硫酸镁导泻,也可服用牛乳、蛋清等。
2.皮肤、黏膜损伤的处理
(1)结膜刺激症状,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眼部,并涂以抗生素或氧化镁软膏。咽喉刺激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呼吸道刺激症状用2%~5%碳酸氢钠溶液或10%葡萄糖酸钙溶液蒸气吸入。
(2)皮肤腐蚀者,立即脱去污染衣服,先用大量清水多次冲洗,继用肥皂水或2%~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再用5%溶液湿敷,以后再涂以33%氧化镁甘油糊剂或维生素A、维生素D软膏或可的松软膏等。
根据钙离子与氢氟酸结合形成氟化钙的原理,在表皮完整的灼伤局部可行直流电离子透入(用10%氯化钙溶液)。对较大面积灼伤,同一般灼伤处理。如指甲和甲床损伤,可作部分切除,或指甲远端切开引流。
3.对症治疗
血钙、血镁降低时,应及时静脉注射10%氯化钙或10%葡萄糖酸钙溶液10ml及25%硫酸镁溶液5~10ml,可促使肝、肾损害的恢复。积极处理休克、惊厥、继发感染以及保护肝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