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褐斑病
书籍: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43页(752字)
【症状】 受害叶片的病斑稀疏或稠密,呈圆形、近圆形,直径2~10毫米,最大为15毫米以上。初期淡褐色至褐色,后期中部淡黄色,边缘棕褐色,有不明显的环纹。病斑两面密生榄褐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图6-23)。
图6-23 凤仙花褐斑病
1.症状 2.病原菌的子座,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病原】 凤仙花褐斑病原为凤仙花灰星尾孢霉。Cereospora fu-kushiana(Matsuura)Yamamota.子座不发达。分生孢子梗丛生,从叶片气孔伸出,直或波纹状,不常分隔或分枝,大小25.2~158.4微米×4.3~7.0微米。分生孢子倒棒形或针形,直或微弯,无色,隔膜不明显,基部钝圆或平切,顶端尖,大小20~100微米×3~4.8微米。6月末发生,8~9月较多,10月末逐步减少。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形成分生孢子侵染传播。果实也可能是初侵染来源之一。
【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枯枝落叶、病残株,集中烧毁,这是防治的关键。
(2)在无病、健壮的植株上采种,播种前用高锰酸钾或代森锌进行种子消毒。
(3)6月发病前喷洒0.5%波尔多液。发病后可选喷50%可湿性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50%代森铵1000倍液,或75%可湿性百菌清600~800倍液。
上一篇:红天蛾
下一篇: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