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缩叶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27页(1239字)
【症状】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害嫩梢。早春展叶后即出现症状。叶片边缘向下卷曲,病叶局部或全叶增厚,呈灰褐色,随着病叶长大,病害加重,病部肿大,皱缩扭曲,质脆而易破裂,红色或淡紫红色。后在叶片正面出现一层银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子囊层。后期病叶逐渐变成褐色至深褐色,提早枯萎(图9-34)。
图9-34 桃缩叶病
1.症状 2.子囊层 3.子囊
嫩梢受害后,节间缩短,局部肿粗,稍弯曲,灰绿至黄绿色。病梢上簇生卷缩的病叶。发病严重时,全梢枯死。
【病原】 为畸形外囊菌属的Taphrina deformans(Berk.)Tul.。子囊层裸生于角质层下。子囊圆筒形,上宽下窄,顶端平截,无色,大小16.2~40.5微米×5.4~8.1微米。子囊下部有足胞,圆筒形。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或圆形,大小1.9~5.4微米。子囊孢子能在子囊内或在子囊外面芽殖,产生芽殖孢子。芽殖孢子可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菌落似酵母菌。病菌芽殖最适温度10~16℃。厚膜芽殖孢子能抗干燥,在野外园地上可存活2年以上。
【发病规律】 病菌以厚膜芽殖孢子在树皮、芽鳞上或芽鳞缝内越冬。翌春植株绽芽时,孢子萌发侵入嫩叶。芽殖孢子萌发时生出芽管,直接穿透表皮或经气孔侵入,在叶片展叶以前,由叶背侵入,展叶后也可从叶片正面侵入。侵入后菌丝在表皮细胞下及栅栏组织间蔓延,刺激中层细胞大量分裂,细胞壁加厚,致使病叶肥厚皱缩,后在病叶上产生子囊孢子和芽殖孢子,并在树皮和芽鳞上越夏,条件适宜时继续芽殖。病叶中的菌丝,越冬后不能产生孢子。病菌喜冷凉潮湿的气候。当桃芽膨大及展叶时,如春寒多雨,发病特别重;4~5月逐渐发展,以5月上、中旬发病最重。温度升至21℃以上,易造成病菌大量死亡。6月后病害停止发生,地面上的病菌可腐生存活多年,使病害在有些地区表现为偶发性流行。
【防治方法】
(1)当桃芽刚膨大尚未展叶时,周密地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1∶1∶100的波尔多液1次,以铲除树上的越冬病菌,并可使冬芽萌发时免受侵染,这样连续喷2~3年,可彻底除去此病。近来报告认为,在秋季桃树落叶后,喷硫酸铜液(硫酸铜0.5千克,加水15~25千克)1次,到第二年早春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1次,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早春及时剪除病叶,集中烧毁,以减少来年的病原。
(3)发病重,落叶多,树势衰弱的桃树,要加强栽培管理,增施肥料,注意排灌,以恢复树势,增强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