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膏药病
书籍: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51页(537字)
【症状】 膏药病主要发生在老树枝上,偶然为害叶片。在被害枝干上长有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菌子实体,平铺,呈膏药状或海绵状。灰色膏药病的子实体为浅灰色带紫,子实层平坦;褐色膏药病的子实体为褐色,子实层略厚,表面呈丝绒状。两种膏药病子实体衰老时,往往发生龟裂,容易剥离。
【病原】 灰色膏药病原为Septobasidium bogoriense Pat.,褐色膏约病原为Septobasidium tanaka(Miyabe)Boed et Steinm。担子从菌丝顶端产生,由下担子和上担子组成。上担子直或弯曲,分隔,分成2~4个细胞。担孢子椭圆形,无色,并能出芽生小孢子。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患病枝干上越冬。次年春夏在温湿度适宜时,菌丝继续生长形成子实层。担子孢子借气流和介壳虫传播。两种病菌以介壳虫分泌的蜜露为养料,因此,介壳虫发生严重,荫蔽潮湿及管理粗放的樱花,膏药病也必然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彻底防治介壳虫。剪除病枝,清除病叶。喷波美0.5~3度的石硫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