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毒蛾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80页(1261字)
【学名】 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
【分布与为害】 江苏、四川、云南、贵州、陕西、新疆、甘肃、湖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等地均有分布。为害贴梗海棠、杨、柳、梨、榆等。幼虫群集叶背取食,严重时全株叶片被吃光。
【形态特征】 雌雄形态不同。雌虫体长25毫米,翅展78~93毫米。触角双栉齿状,体、翅污白色。前翅有许多褐色深浅不同的斑纹。前、后翅外缘翅脉间有黑褐色斑点。腹部肥大,末端密生黄褐色绒毛。雄蛾小,体长20毫米,翅展41~54毫米。触角羽毛状。体、翅暗褐色。前翅前缘至后缘有较明显的4条深褐色波浪纹。后翅颜色略淡,外缘颜色较浓。腹部细小。卵扁鼓形,一面略凹陷,直径0.9毫米。初为灰白色,逐渐加深呈紫褐色,有光泽,300~500粒卵在一起成块状,上覆黄褐色绒毛(图9-63)。老熟幼虫体长60毫米左右。头部淡褐色,正面有“八”字形黑纹。体色多变。黑色、灰色,甚至黄色。背线黄褐色,体背有6列纵行毛瘤,背面中部2列较大,前5对毛瘤青蓝色,后7对橙红色,最后1对色较淡。毛瘤上着生棕黑色短毛。各体节的两侧还有2个较小的毛瘤,上有黄褐色长毛,伸向体两侧。蛹深褐色,各腹节后缘有黄褐色毛。
图9-63 舞毒蛾
1.雌成虫 2.雄成虫 3.卵块 4.幼虫
【生活习性】 每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树皮上或石缝中越冬。4~5月份幼虫孵化。初孵幼虫群集叶背,白天不活动,夜间取食。幼虫受惊扰即吐丝下垂,借风逃逸。2龄后分散为害。白天在树皮缝隙、树权、树下杂草上、石块下潜伏,傍晚上树为害,天亮后又爬回树下隐蔽。幼虫爬行快,迁移力强。5月间为害最重。6月上、中旬幼虫老熟后爬至树下杂草丛中及其他隐蔽场所化蛹。蛹期10~14天。6月中旬至7月上旬成虫羽化。雌成虫不甚活动,交尾后每雌蛾产卵1~2块。雄成虫活泼,白天在园内翩跹飞舞,故有“舞毒蛾”之称。成虫有强烈趋光性。
【防治方法】
(1)灯光诱杀成虫。羽化盛期黑光灯诱杀成虫。
(2)药剂防治。幼虫大量发生时,喷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
(3)人工防治。利用幼虫白天下树隐蔽,晚上上树取食习性,在树干基部涂2/3米宽的90%敌百虫原药100倍液药环,触杀幼虫。摘除卵块及时烧毁。
海棠上还有梨网蝽、星天牛、梨叶斑蛾、咖啡黑点囊蛾、东方蝼蛄、豆毒蛾等可参考本书其他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