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第157页(21145字)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总结经验和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讨论了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问题,并通过如下建议。

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今后15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我们将在这一时期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继续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自己。这是巩固、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断前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二)综观世纪之交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世界加快向多极化发展,新的格局日渐明显,国际和平环境可望继续保持;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经济合作和交往将更加密切;世界经济将在起伏中进一步增长,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更加活跃。同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中,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面临着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压力。能否加快现代化进程,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取得主动,将决定我国在下个世纪的地位和前途。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奋发图强。

经过17年的积极探索和艰苦努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着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封闭半封闭状态已经根本改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着成绩。全国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正在向小康目标前进。“八五”期间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化建设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计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今年将完成或超额完成。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有步骤地实现我国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态势将长期保持,进一步改革开放会激发出新的发展活力,广阔的国内市场和较高的积累能力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虽然在前进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难,但总的说来,今后15年仍有充分条件继续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应当抓住机遇,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的挑战,争取更大的胜利。

(三)在未来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和下大力气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主要是:(1)农业基础薄弱,不适应人口增加、生活提高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2)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3)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通货膨胀压力大,国家财力不足,宏观调控能力不强;(4)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粗放,浪费严重,效益不高;(5)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就业压力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6)在全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同时,地区发展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别悬殊;(7)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腐败现象有所滋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正确运用已经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发挥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改革和发展,切实解决这些前进中的问题。

(四)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也是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的跨世纪宏伟蓝图。要把握新时期国内外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深入研究经济体制变化的新特点,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更新计划观念。改革计划体制、计划内容和计划方法。国家计划要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计划指标总体上应该是预测性、指导性的。计划要体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连续性,重点放在本世纪的最后5年,同时研究下世纪头10年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

(一)经过八十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将于1995年提前完成。在此基础上,中央建议,“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确定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加大改革力度,理顺经济关系,推动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为下世纪初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更好的物质技术和经济体制基础。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进一步推进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规范化、法制化,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显着提高国民经济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经过15年的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将再上一个大台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将取得明显进展,为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开创新的局面。

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根据17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为了实现未来15年的奋斗目标,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俭建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要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长期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是17年来特别是近几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贯彻这个方针,就能总揽全局,抓住机遇,发展和壮大自己。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需要改革,发展和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办不成。政治和社会长期稳定又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和不断发展来实现。

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以及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以下重要方针。

(四)第一条方针,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争得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效益。要把握好速度问题,速度低了不行,速度过高也不行。快是有条件的,要讲效益,讲质量;快是有区别的,各地发展速度可以有所不同;快必须是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速度。要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和消费基金,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大幅度波动。做到速度和效益相统一,微观活力和宏观调控相统一,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相统一。

(五)第二条方针,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

(六)第三条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在各个领域培养一批跨世纪的优秀人才。

(七)第四条方针,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民生活实现小康进而达到比较富裕,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要处理好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坚定不移地加强农业。在制订计划和部署经济工作时,首先要把农业和支农产业安排好。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业,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村干部的积极性,各行各业都要为发展农业做出贡献,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八)第五条方针,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要开阔思路,大胆试验,勇于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路子。同时,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九)第六条方针,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运用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提高竞争能力,更好地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对外开放,必须以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维护国家根本利益。

(十)第七条方针,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变化,体现竞争原则。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要特别注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把握好时机和力度,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宏观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要维护中央政策的权威,中央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方特点和利益。地方要自觉服从和顾全大局,遵循国家统一政策,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必要权力,调节好本地区经济活动,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第八条方针,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改革开放以来,鼓励一部分地区发展得快一些,先富起来,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各地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有所扩大。从战略上看,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并继续发挥优势,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多做一些贡献支持内地发展,这也是大局,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对于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别悬殊问题,要采取正确政策,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解决好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

(十二)第九条方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经济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战略布局

(一)根据我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今后15年经济建设总的要求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显着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使社会生产力有一个大的发展。主要任务:(1)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2)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装备社会生产各部门,重点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逐步实现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3)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缩小我国科学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4)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

统观全局,在经济建设中,要通过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作用,重点加强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科技、教育。同时,振兴支柱产业,培育高技术产业,促进和带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提高经济和科技的市场竞争力。

(二)切实加强农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九五”期间的重点任务是,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保证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加,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要再上一个新台阶。

必须充分认识粮食问题的特殊重要性,采取得力措施,确保粮食稳定增产。一要依法保护耕地,开垦宜农荒地,提高复种指数,保持粮食播种面积长期稳定。二要坚持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扩大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三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片增产潜力大的地区,集中投入,建成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四要强化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突出抓好“种子工程”,加快良种培育、引进和推广。五要加快发展农用工业,重点建设和改造一批化肥厂,并增加农膜、农药和农业机械的供应。落实以上措施,关键是增加投入。要在稳定现有农业投资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财政预算内资金和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特别要引导农村集体组织、乡镇企业和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扩大劳动积累。

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鼓励农村集体和农民综合开发利用非耕地农业资源,全面发展林牧副渔各业。积极培育森林资源,重点抓好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和山区林业综合开发。逐步推广规模养,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禽。扩大淡水和近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继续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努力提高乡镇企业的素质和水平。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

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归根到底,要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必须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要在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鼓励土地使用权合理流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各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发展联结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要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它们为农业服务的作用。要继续完善重要农产品价格体系、流通体制和储备调节制度,尤其要制定鼓励地方和农民增加粮食生产的政策,促进粮食调出区提高商品率、调入区提高自给率。要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

(三)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我国已建成比较完整、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比较薄弱,加工工业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低,特别是机械电子工业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今后15年必须在以下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一是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使之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二是振兴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使之尽快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三是调整、改造、提高加工工业,增强其适应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集中力量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水利,要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综合效益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提高防洪、抗旱、排涝能力,缓解部分地区缺水的状况。能源,以发展电力为中心,以煤炭为基础,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积极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交通,以增加铁路运输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公路、水运、空运、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形成若干条通过能力强的南北向、东西向的运输大通道。通信,充分发挥公用通信网和专用通信网能力,继续建设通信干线特别是光缆干线,形成全国统一的综合通信体系。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原材料工业,重点放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消耗上。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探。

支柱产业的发展,必须确定有限目标,择优扶持,集中突破,注重提高,加强自主开发能力,形成经济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机械工业,重点提高大型成套装备开发和制造水平,改进重要基础机械和基础件性能和质量。电子工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化系统和装备的能力,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石油化工,重点开发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发展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汽车工业,重点发展零部件、经济型轿车和重型汽车,建立起立足国内的汽车技术开发体系,实行规模经营。建筑业,重点建设城乡住房和公共工程,大力开发新型建材及制品。

轻纺工业,要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技术进步,大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加工深度。

(四)加速科技进步,优先发展教育。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要统筹规划,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和关键技术。坚持自主研究开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针,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加快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步伐。二是积极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要把握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重点开发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方面的高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是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瞄准世界科学前沿,重点攻关,力争在我国具有优势的领域中有重大突破。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提高开发创新能力。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优化科研组织结构,合理分流人才。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推动科研院所进入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企业自办技术开发中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

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必须坚持教育为本。重点是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要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为主的办学与管理体制。非义务教育阶段逐步实行缴费上学、择业自主,同时完善奖学金、贷学金等制度。

(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这是促进市场发育,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缓解资金、资源供求矛盾,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以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形成合理的规模和结构。继续发展商业和生活服务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法律服务和会计服务等新兴产业;规范和发展金融、保险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健全资产评估、业务代理、行业协调等中介服务。要改革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运行机制,区别情况,促进符合条件的福利型、事业型单位向经营型、企业型转变;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六)引导地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国经济总体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建立跨省(区、市)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与发挥各省(区、市)积极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

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多利用一些国外资金、资源和市场,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靠高新技术、集约经营,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同时建立比较发达的农业。在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和效益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全国提供新的经验。中西部地区,要积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水利、交通、通信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林牧业及其加工业,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提高加工深度,使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主要是: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积极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有步骤地引导东部某些资源初级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进一步形成若干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包括以上海为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以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为主的东南沿海经济区,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亚欧大陆桥和京九等铁路大干线为纽带的经济带。同时,以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老工业基地和粮食、棉花、煤炭、石油等资源富集地区为依托,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重点产业区。

各地区要在国家规划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选择适合本地区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避免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化,促进各地经济在更高的起点上向前发展。积极推动地区间的优势互补、合理交换和横向经济联合。

(七)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必须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提高军队素质,增强国防实力。高度重视国防科学技术研究,把武器装备的发展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有重点地加强新型武器装备研制及其研制手段的更新改造,优先发展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所需的新型武器装备,提高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继续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进一步调整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结构,加强军工企业转产民品的规划、引导和协调工作。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国防工业运行机制。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提高军民兼容程度,增强平战转换能力。加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建设。

(八)为实现上述主要任务,在制定国家中长期计划中,必须切实体现以下要求;

——合理确定投资总规模,集中力量保重点。目前在建规模过大,投资结构不够合理,投资效益不高。“九五”前期要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按优化投资结构的要求,集中资金加强农业和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重点建设,加强国有企业技术改造,保证必要的在建项目尽快投产,以利于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稳定,顺利推进改革,增强发展后劲。

——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作用。能够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通过改革、改组、改造提高生产能力的,就不要再铺新摊子。主要依靠市场竞争,促进现有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重组。较大幅度地提高技术改造投资比重,加快工艺设备更新,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加大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力度。各行业、各地区要制定企业改组和技术进步规划。

——发挥中央、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实行投资的合理分工。中央掌握的建设资金集中用于全国性或跨地区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重点工程,以及科技、教育、国防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地方政府投资主要用于本地区公益性、基础性项目。大量的竞争性行业和产品,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主要靠市场配置资源,由企业按市场需求自主决策和投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企业资金和外资投向重点产业。要明确投资主体,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制,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谁投资谁决策谁承担责任和风险。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和投标招标制度,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投资领域。

——完善投融资体制,建立资本金制度。对不同行业规定不同的资本金率,所有建设项目,都必须确保应有的资本金包括铺底流动资金,打足投资,不留缺口。改进建设项目概算管理办法,切实解决普遍存在的超概算现象。坚持间接融资为主。适当扩大直接融资。坚决改变自成体系,搞“大而全、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凡是有经济规模要求的,都要发展规模经济。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领域,都必须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粮,千方百计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消耗。各行各业都要制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目标与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

——大力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充分运用税收、信贷、利率、贴息、价格和折旧等经济政策和手段,限制粗放经营,鼓励集约经营。

四、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部署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今后15年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必须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围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其主要任务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转变政府职能,能成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对外经济体制;加强经济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与新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全面准确把握“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加大改革力度,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搞好国有企业,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在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建设善于经营管理的领导班子、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建立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制度上狠下功夫,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活力。近期要集中力量抓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其他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做到点面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配套推进,务求在重点难点上取得突破。

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这种改组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择优扶强,优胜劣汰,形成兼并破产、减员增效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重点抓好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资本为纽带,连结和带动一批企业的改组和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充分发挥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骨干作用。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国有小企业改革改组步伐。

搞好配套改革,重点是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促进政企分开;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改革创造良好条件。国家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一视同仁,依法征税,形成平等竞争环境。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主要依靠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偿债能力,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补充企业资本金。利用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力量,多渠道逐步分流企业富余职工。企业非生产性的后勤服务单位和所承担的社会服务职能,要创造条件逐步分离出去,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培育和规范要素市场,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商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一是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商品价格的机制,并通过完善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和风险基金,健全商品价格调节机制。二是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设施与渠道,在重要商品的产地、销地或集散地,形成大宗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积极发展配送中心、产需间的直达供货、代理制、连锁经营等形式,提高规模效益,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三是培育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型商贸集团。国有商业企业和供销合作社要转换经营机制,在竞争中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积极培育和规范金融市场和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逐步实现主要由市场形成要素价格,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关键。要素市场发展对法律、管理等方面要求高,对经济和社会稳定影响较大,因此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一是必须根据经济的发展和改革进程,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二是必须坚持先试点后推广,逐步规范;三是发挥好国家政策的引导作用,尽快建立市场中介组织的自律机制;四是必须与企业改革和财政、金融等改革配套推进。

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和物价监督,规范流通秩序,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制止不正当竞争,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发展和规范市场中介组织,严格资格认定,发挥好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

(四)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九五”期间要以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目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明显降下来,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消除财政赤字,控制债务规模;控制货币信用总量,逐步使货币发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政策,引导和调整财政、信贷资金投向和分布结构,把增加的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国家战略重点方面。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重点是,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能够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的机制。计划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财力、物力可能,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目标,并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及投资政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中央银行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和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财政通过实施财政政策,运用预算、税收手段和预算内外的综合财力,并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建立起比较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着重调节收入分配结构和地区分配结构。

振兴国家财政,发展金融事业。为解决国家财力严重不足、宏观调控能力减弱的问题,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通过深化财税改革,健全财政职能,加强税收征管,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统一管理政府的国内外债务,统筹安排国债的举借、使用和归还。进一步发展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业。强化中央银行的地位和作用,依法维护金融秩序。完善政策性银行经营机制,加快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步伐,规范商业银行行为,稳步发展城乡合作银行,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严格结算制度,改善金融服务。信贷资金不能用于财政开支。完善利率、汇率形成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有步骤地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对银行、信托、保险和证券业实行分业经营,依法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审计监督。

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要真正转变到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上来,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逐步转给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着手制定进一步改革和调整政府机构的方案,把综合经济部门逐步调整和建设成为职能统一、具有权威的宏观调控部门;把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逐步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改为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和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对其他政府部门也要进行合理调整。

(五)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九五”期间,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初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对外经济体制。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基本政策不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些具体办法要有所调整和完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带要培育新优势,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沿交通干线、沿江、沿边地区和内陆中心城市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开放步伐,发展对外经济合作,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振兴。根据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扩大对外开放范围,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统筹规划,加强管理,把对外开放工作引向深入。

继续改革和完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坚持以质取胜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改革进口体制,建立有利于改善进口结构、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创新的机制;提高出口竞争力,增加出口商品附加值,形成出口增长主要依靠质量效益的机制。进一步降低关税税率总水平,调整关税结构,清理税收减免,规范和减少进出口商品管理的非关税措施,完善统一、科学、公开的外贸管理制度和手段。逐步实行外贸经营依法登记制,发展贸易、生产、金融、科技、服务相融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促进规模经营。广开渠道,发展直接贸易和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参与和维护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双边和多边贸易相互促进,实现市场多元化。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以吸收直接投资为重点,改善环境,拓宽领域,引导投向,优化结构,增辟融资渠道,加强国内配套。鼓励外商参与重点经济建设项目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依法管理外商投资企业,保护中外投资者和职工的正当权益。借用外债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和偿还能力,做到适度和高效,建立责权利统一的借、用、还管理体系。

(六)加快经济立法,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坚持改革开放和法制建设的统一,做到改革决策、发展决策与立法决策紧密结合,并把经济立法放在重要位置,用法律引导、推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继续制定和完善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法律。同时,要制定和完善振兴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规范政府行为、保护环境资源、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

五、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

(一)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主要任务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生活质量,扩大劳动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加强环境保护。为了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必须在发展社会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行鼓励储蓄、适度消费的政策;根据社会事业的不同类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运行机制,实行地方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会事业发展,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注意搞好经济发展政策与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

(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搞好优生优育,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2000年全国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2010年控制在14亿以内。

(三)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丰富消费内容,改善消费结构,重点解决住和行的问题,扩大服务性消费,使生活质量有较大改善。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充实社会服务设施,方便人民生活。大力发展各项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和福利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各类卫生保健事业,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加强重大疾病防治,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发展体育运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体质。

认真落实国家扶贫攻坚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到2000年基本解决目前仍处于贫困状态的70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继续增加并管好用好各项扶贫资金,广泛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要认真解决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困难问题。

(四)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统筹规划,妥善解决城乡就业问题。扩大城镇就业和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政策措施是:引导和组织农业劳动力进行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城乡集体经济,继续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增加劳动积累型工程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就业前和在岗培训制度;建立规范化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五)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继续鼓励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通过税收调节等措施解决社会分配差别过大问题。建立法人对支付个人收入的申报制、个人收入申报制和储蓄存款实名制。改进和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规范和完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机制。运用法律、分配政策等手段,协调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九五”期间,要加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相应政策,切实保护妇女、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环境、生态、资源保护。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所有建设项目都要有环境保护规划和要求,特别要加强工业污染控制和治理。搞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地区的综合治理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城镇绿地面积。依法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水、森林、草原、矿产和其他自然资源。城乡建设都要合理规划,严格控制用地。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逐步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加强灾害性天气、气候和地震监测预报,减少自然灾害损失。到本世纪末,力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改善。

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一)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能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要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有力地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巨大热情,振奋艰苦创业精神。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要把提高青少年素质作为工作重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发展前途,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坚持不懈地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倡导敬业创业精神。国家越发展,事业越兴旺,越要发扬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形成艰苦创业为荣、奢侈浪费为耻的社会风气。

——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要使“五爱”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并且建立和推广尊老爱幼、敬师爱生等良好的礼仪制度。加强直接关系社会稳定进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反对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的思想和行为。

——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惩治腐败分子。建立健全防范干部滥用职权的监督制度,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以优良的党风政风推动社会风气好转。

——坚持不懈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普遍进行创建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城市的活动,军民、警民、工农共建精神文明的活动,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大力表彰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坚持不懈地推进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社会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反对迷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努力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方面的工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同时注意防止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加强社会科学研究,特别要加强对“九五”期间和二十一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强教育科学文化队伍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单是思想文教部门的任务,而且是经济战线和一切部门的长期共同任务。要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且建立必要的物质保障,逐年增加投入。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党组织,都必须贯彻重在建设的方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依据宪法,继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提高办事效率。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侨务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发展基层民主。

——加强立法、司法、执法、普法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长期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继续制定和实施同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和改善司法、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积极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与经济犯罪活动,坚决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城乡基层单位。国家工作人员和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滥用职权等现象,建立对执法违法的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加强司法、执法队伍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特别是提高广大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三)继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九五”期间我国将先后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根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各自“基本法”的规定,香港。澳门实行高度自治。我国在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保持香港、澳门的自由港地位和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届时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成为中国的单独关税地区,同内地在经济上更好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这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香港、澳门稳定繁荣,也有利于内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坚决反对“台湾独立”,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两岸同胞的交往,积极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四)要顺利实现上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中国共产党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我们党要充分发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中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组织要继续聚精会神抓好党的建设,切实研究和解决党的自身建设中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体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的章程、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密切的联系。全党必须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纪律,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维护中央的权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素质、努力造就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领导人才。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