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花腐病
书籍: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502页(529字)
【症状】 病菌先从花瓣的尖端侵入。发病后,病部呈水渍状,发软,褪色,失去光泽,最后花瓣变褐腐烂,花朵脱落。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表面产生灰色的霉层。
【病原】 为灰葡萄孢的Botrytis cinerea Pers.。病部的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直立,褐色,有隔膜,顶部呈树枝状分枝,分枝顶端膨大成球形。分生孢子聚生于分生孢子梗顶部,呈葡萄穗状。分生孢子卵形或椭圆形,无色至淡色,单胞,大小9~16微米×6~10微米。发育最适宜温度为23℃左右。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为害。低温高湿,通风不良,利于病害的发展。此病在广州3~5月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清除病残株及病花,烧毁或深埋。生长期注意花圃通风透光,降低湿度。病害发生初期,喷1∶1∶2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两周1次,喷药次数视发病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