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蛎蚧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563页(792字)
【学名】 Lepidosaphes ulmi Linnaeus。
【分布与为害】 分布江苏、浙江、陕西、甘肃、四川、广东、河北、山西、新疆、山东、云南、福建、湖北、湖南等地。寄主有石楠、麻叶绣球、绣线菊、榔榆、女贞、蔷薇、玫瑰、桃等。成虫和若虫吸食枝干汁液,严重发生时,严重影响生长。
【形态特征】 雌成虫介壳长形,前部狭,后端稍大,呈牡蛎形,微弯曲,长3.5毫米,深褐色,表面有1层白色粉状物。雌成虫长卵圆形,长1.3~2毫米,乳白色,半透明。触角较小,具2根毛。腹部第二至四节两侧具高度硬化的齿突。前面4个腹节均具较大的刺状臀棘。臀叶2对,第一对较大,顶端钝圆,两侧有凹刻,第二对分裂成2片,其顶端皆钝圆。臀板第一切口具2根尖刺状臀棘。雄介壳狭长,长约1毫米。成虫体长0.6毫米,翅展1.3毫米,淡紫色。触角、足淡黄色。胸部淡褐色。翅1对。腹部末端有长形交尾器。卵为椭圆形,乳白色,长约0.3毫米。若虫椭圆形,较扁平,淡黄色,长0.3~0.4毫米。尾部有2根长尾毛。若虫蜕皮后,体表产生蜡质物,并与蜕皮形成介壳。蛹为裸蛹,暗紫色。
【生活习性】 1年1代。以卵在母体下越冬。翌年5月下旬开始孵化,6月下旬,若虫老熟。雌若虫于7月下旬蜕皮变为成虫。雄成虫于7月上、中旬羽化。8月上旬开始产卵,8月中、下旬产卵盛期。雌成虫产卵期约50天,每雌产卵90~100粒。若虫孵化后,沿枝爬行,遇适宜部位即固定寄生。
【防治方法】 若虫盛孵期(6月上、中旬)选喷50%杀螟松、50%马拉硫磷、40%氧化乐果均为1000倍液,或喷波美1.5度石硫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