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特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西方哲学手册》第163页(1008字)
【生卒】:1762-1814
【介绍】:
18世纪末德国古典哲学家,主观唯心主义者。生于拉梅诺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1774年进波尔塔贵族学校,1780年入耶拿大学,1781年转莱比锡大学神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萨克森、苏黎世、华沙当家庭教师,后到耶拿大学、爱尔兰根大学任教授。1809年发起创办柏林大学,任教授和文学院院长,1810年当选为第一任校长。
费希特最初是康德的追随者。但后来对康德的学说缺乏协调和统一感到不满,将其改造成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知识学”。费希特认为,哲学的绝对出发点和原则是“自我”。是能动性或活动,是现实的经验世界的本原,是人的知识和行为的源泉。由此,费希特提出了“知识学”体系的三个基本命题:①“自我设定自己本身”(正题);②“自我设定非我”(反题);③“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合题)。在这里,“自我”不是自然的物质的产物,而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自己建立自己的、第一性的东西;但“自我”不仅是自身的原因,而且是创造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自我”所建立的“非我”,“自我”与“非我”是对立的;最后,“自我”扬弃了对立面“非我”,回到自身,“自我”和“非我”在“自我”中达到了统一。费希特的全部知识学就是从这些原理中推演出来的。毫无疑问,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但是,在费希特的哲学中也包含着不少的辩证法思想。他最先赋予思辨辩证法以肯定的、积极的意义,他不再把矛盾看成需要排除的主观假象,而是看成追求真理的方法,创造性原则和意识发展的动力。这就为辩证法发展到它的第二种形态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提出的“正、反、合”三段式,是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原理的萌芽。此外,他在阐述精神的主观能动作用时,还包含有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合理因素。
费希特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表达法国大革命的时代精神和能动改造旧世界的火热要求上,较有效地研究了自我意识的发展史,而无暇关顾“客观的东西”,相当忽视了自然界。但他的哲学思想,对当时德国社会的发展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所以马克思一方面称他的“自我”“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另一方面又称他是道德领域中的思想勇士。主要着作有:《全部知识学基础》、《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