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41页(1838字)
【循行分布与所过腧穴、交会经脉】
脾脏足太阴的经脉:起于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承受足阳明经的脉气,沿大趾内侧赤白肉边际的大都穴,过核骨(第一跖骨小头)后的太白、公孙穴,上行至内踝前面的商丘穴,上踹(腓肠肌)内侧,沿胫骨后,过三阴交(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穴,与足厥阴、足少阴相会,经漏谷穴上行交出足厥阴之前,过地机、阴陵泉而达膝内侧,沿股内侧前边,经血海、箕门穴,进入腹部,在冲门(足太阴、厥阴之会)交会足厥阴,上府舍(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会足厥阴与阴维脉,折向任脉的中极、关元(足三阴、任脉之会)穴而会足少阴、足厥阴,再折返沿腹结穴,在大横(足太阴、阴维之会)穴再会阴维脉,折向任脉而交会于下脘(足太阴、任脉之会)穴,复回腹哀(足太阴、阴维之会)交会阴维脉后分为二支:一支会经足少阳的日月(足太阴、少阳之会)穴,足厥阴的期门(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穴而再会阴维脉,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另一支直上横膈,过本经的食窦、天溪、胸乡、周荣而折向下行络出于大包穴,再从周荣上行交会手太阴于中府(手足太阴之会)穴,挟咽喉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再从胃部分出,上过横膈,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本经循行分布,见表2-24。
表2-24 本经循行所过腧穴表
【病候分类与析解】
1.病候分类 见表2-25。
表2-25 足太阴脾经病候分类表
2.析解
(1)本外经病
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脾经之脉,起于足大趾之端,又上膝股内前廉。若经气不通,则出现本症。
(2)本脏(腑)病
食则呕:脉气变动,脾气失运,中州输化无权,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故食入而呕。
腹胀:脾气失于运化,升降失司,故而腹部胀满。
食不下:脾脏有病,饮食不消,故而不思饮食。
便溏、泄泻:脾家虚寒,水湿不化,则为便溏,泄泻。
瘕症:脾气不运,气滞肠胃,忽散忽聚,形成瘕症。
水闭:脾失健运,水气失于输化,阻闭于内而成。
(3)他脏(腑)病
胃脘痛:脾与胃为表里,脾失运化,食积胃腑,发生胃痛。
善噫:心在气为噫,脾病,子邪传母,心气受扰,故动而为噫。
烦心、心痛:脾经之脉,上膈注心中,脾邪犯心,干扰心神,而为烦心,心气不通,而为心痛。
(4)有关器官病
舌本强,舌本痛:脾脉连舌本,散舌下,脾经脉动,经气不能营运于舌本,则筋无所养而成强硬之症;如果经脉有病,气血壅滞,不通则致疼痛。
(5)其他病
身体皆重:脾主四末,脾脉乱动,脉气营运不周,四肢无气以禀,故而全身沉重少力。
体不能动摇:经脏同病,脾气散精不能达到全身,以致四肢懈惰,懒于动摇,严重时水湿困扰,四肢皆肿而动摇不能。
黄疸:脾虚湿困,湿郁化热,湿热郁蒸,土色外现,则成黄疸。
不能卧:脾失运化,胃气不和,所谓“胃不和卧不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