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病毒性肝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38页(1858字)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肝炎等。

【诊断要点】

(1)患者乏力,食欲不振,发热,甚则恶心,厌食,呕吐,皮肤、巩膜发黄,尿色、粪色加深。乙型肝炎可出现皮疹、关节痛、胸腔积液、贫血等肝外表现。非甲非乙型症状一般较轻,但易迁延或以慢性活动性多见。

(2)体检肝脏肿大和压痛,部分患者脾肿大。

(3)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尿胆红素阳性。肝功能检查显示肝细胞性损伤,血清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增高,麝香草酚絮状反应及浊度试验异常等。黄疸型患者血胆红素增加。乙肝患者血HBsAg阳性。病毒性肝炎的确诊需作相应的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

【治疗】

1.体针 取穴:肝俞、期门、日月、脾俞、胃俞、至阳。湿热蕴结者加阴陵泉、三阴交、丘墟;肝郁脾虚者加足三里、行间、阳陵泉;气滞血瘀者加膈俞、气海;肝肾阴亏者加肾俞、中脘、关元。方法:每次选6-8穴,轮流使用,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第二疗程起隔日1次。

2.水针 取穴:肝俞、胆俞、脾俞、胃俞、阳陵泉、足三里。方法:取维生素B1、板蓝根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干扰素等。选择1-2种药液,每次取2穴,总量4毫升药液。急性者每日1次,慢性肝炎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3.灸法 取穴:膈俞、肝俞、脾俞、右期门、足三里、天枢、神阙。方法:每次选择2穴,采用隔蒜灸,每次5壮,每日1次。

4.埋线 取穴:三阴交、期门(均右)。方法:局麻后,将零号医用肠线用埋线针埋于穴位下,深约1厘米,羊肠线约长1-1.5厘米。本法主要用于慢性肝炎。

5.敷贴 取穴:神阙、期门、肝俞、胆俞。方法:用中药如雄黄、斑蝥、当归等制成膏药,贴于穴位上,1周换药1次。

【现代临床举例】

(1)刘氏报道针刺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135例,黄疸期取:①足三里、至阳、肝俞;②阳陵泉、蠡沟、肝俞。另加大椎、太冲。黄疸消退期取:①足三里、三阴交、肝俞;②三阴交、阳陵泉、脾俞。发热配合谷、曲池;腹痛、腹泻配天枢、公孙;腹胀、食欲不振配中脘;恶心呕吐配内关;肝郁不舒配章门;胁痛配期门。针刺组84例,每日治疗1次,每组穴位隔日交换。针刺加穴位注射组51例,穴位注射三阴交,每侧注入维生素B12 0.5-1.0毫升,每日1次;综合对照组60例,采用药物治疗。结果以针刺加穴位注射疗效最优。黄疸期加刺大椎、太冲穴,对泻湿热,退黄疸有较好作用。(刘汉城等,湖南中医杂志,1988;(6):21)

(2)陈氏等以天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5例,取背部与胸腹部穴,用斑蝥发泡灸,三里、阳陵、三阴交注入注射用水,取得疗效。(陈海英等,中国针灸,1999;729)

(3)耿氏等治疗乙型肝炎84例,以三解汤加发泡疗法,取足三里、臂三角肌、肝俞、列缺,用大蒜发泡,取得疗效。(耿钧等,陕西中医,1999;(9):397)

(4)氏等治疗乙肝表面抗原阳性42例,以七星针叩刺大椎、足三里、委中、夹脊,然后用艾条熏灸上述穴位,取得疗效。(马保等,河北中医,1997;(4):32)

【备注】

(1)针灸治疗本病,应防止交叉感染。宜采用一次性针具或个人专用针具。

(2)各种治法在肝炎的不同阶段可以选择运用,如针刺加穴位注射,适用于黄疸期,敷贴疗法、灸法适用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期。

(3)针灸治疗本病,尤其是乙型肝炎,提倡针药结合、灸药结合,以提高疗效。

上一篇:水肿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