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60页(1892字)
肢体痿弱无力,活动有碍,或伴有麻木,肌肉萎缩等一类病症称“痿证”,仅发生在下肢者叫“痿躄”。多发性神经炎、外伤性截瘫、小儿麻痹后遗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运动神经元疾病、周期性麻痹和癔病性瘫痪等都与痿证相关。
【发病因素】
(1)肺热叶焦 外感热邪,上乘肺金,邪热熏灼,肺叶焦枯,使转输布散津液之功殆尽,则筋脉失于滋养,经筋弛缓不用。
(2)情志内伤 情怀怫郁,气郁伤肝,肝不主筋,则筋萎不用。
(3)湿热内蕴 素嗜醴甘,湿热不攘,熏灼阳明,致阳明不能束筋骨利关节。
(4)肝肾亏损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伤精,致肝肾亏损,筋骨萎软不用。
【辨证分型】
(1)肺热叶焦 起初为发热咽痛咳嗽,肢节疼痛,继则肢体萎软乏力,舌红苔黄,脉数。
(2)情志内伤 气量狭隘,易郁善感,嗳气频作,肢体瘫软时轻时重,每发总与情绪有关,舌红苔薄,脉弦。
(3)湿热内蕴 肢体萎软无力,伴胸脘痞闷,小溲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4)肝肾亏损 肢体痿弱麻木,伴腰膝痠软,头昏目眩,舌红干裂,脉沉细。
【治疗】
治则:疏理阳明经气。
1.体针 取穴:上肢以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为主,下肢以髀关、伏兔、阴市、足三里、阳陵泉、丰隆、解溪为主。肺热者加肺俞、大椎、尺泽;肝郁者加肝俞、期门、行间;湿热内蕴者加阴陵泉、三阴交、梁丘;肝肾亏损者加肝俞、肾俞、绝骨、太溪、太冲。相应夹脊穴都可加用。方法:捻转补泻,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停针1周后续针。亦可接以电针。局部穴用导气法。
2.水针 取穴:同“体针”主穴。方法:将10%葡萄糖注射液5毫升加维生素B1 100毫克,维生素B12 100微克注入上述主穴,每穴注入1毫升,每次选取1-2对穴位。
3.头针 取穴: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中线。方法:用提插泻法,运针3-5分钟,留针1-2小时,每隔30分钟复运针3分钟,每日针1次。
4.耳针 取穴:肩、肘、指、坐骨神经、髋、膝、踝、趾、颈椎、腰椎、神门、肝、脾、肾。方法:每次辨证选取4-6穴,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日1次,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疗法。
【现代临床举例】
徐氏用电针在受损脊髓节段的上、下两个椎体棘突间隙间各刺1针,深度达蛛网膜下腔,治疗截瘫286例。结果基本痊愈39例,显效157例,好转87例。(徐斌,中国针灸,1990;(2):7)
【古代文献选录】
《灵枢·口问》:“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闷。补足外踝下留之。”
《针灸聚英·玉龙赋》:“人中曲池,可治其痿伛。”
《针灸聚英·肘后歌》:“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
《针灸聚英·杂病》:“痿:针中渎、环跳(停针待气一、二时方可),灸三里、肺俞。”
《针灸逢源》卷五:“痿躄:环跳(停针待气二时方可)、中渎、三里。”
《神灸经纶》卷四:“痿症:涌泉,阴谷,阳辅。”
【备注】
查明原因,对因治疗,必要时结合其他疗法。护理周到,防止褥疮。注重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