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脱肛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453页(1866字)

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段脱出肛门。好发于老人、小孩、经产妇和久痢不止者。

【发病因素】

(1)气虚下陷 小儿禀赋不足,或老人下元亏损,也可因久泻久痢不止或妇人产育过多,致中气下陷,固摄失职而成脱肛。

(2)湿热下注 热积大肠,下迫肛门,或因湿热盘踞下焦发为痔核而引发。

【辨证分型】

(1)虚症 起病缓慢,初起为大便后肛门有重坠感,但未见脱出,继之则便后欲脱出,但能自行回纳,后则劳累后也能脱出,且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助其回纳,伴有头昏目眩、心悸气短、肢体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剥、脉细弱。

(2)实症 脱出部红肿热痛,可见有烦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

【治疗】

治则:虚则益气固脱,实则清利大肠湿热。

1.体针 取穴:(1)百会、关元、长强、足三里、脾俞、肾俞、关元。(2)大肠俞、阴陵泉、承山、会阳。(3)长强、承山、阴陵泉、委阳。方法:虚证取第一组穴,用捻转补法,留针15分钟,隔日1次;实证取第二组穴,用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肛门局部瘙痒疼痛配第三组穴。

2.灸法 取穴:百会、气海、足三里、神阙、脾俞。方法:行艾条雀啄灸,每穴艾灸20-30分钟,使局部肌肤红润。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埋线 取穴:承山、长强、大肠俞。方法:用铬制肠线1.5-3.0厘米埋入穴位,5-7周后可重埋1次。

4.耳针 取穴:肛门、直肠、大肠、肺、交感、痔点、神门、皮质下、脾、肾。方法:每次4-5穴,针刺后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或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在两耳交替贴压,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5次,以耳郭发热为度。

5.头针 取穴:额旁3线、顶中线。方法:提插泻法,运针3分钟,留针1-2小时,每日1次。

【现代临床举例】

(1)杨氏以艾卷温和灸治疗直肠脱垂18例。取百会、长强、大肠俞、上巨虚等穴,行温和灸5-7分钟,每日2次。收到良好效果。(杨森,中国针灸,1989;(5):51)

(2)方氏等治疗脱肛75例,用梅花针叩刺腰骶部,取得疗效。(方永彦等,陕西中医,1999;(11):520)

【古代文献选录】

《千金要方》卷五下:“小儿脱肛,灸顶上旋毛中三壮即入,又灸尾翠骨三壮,又灸脐中随年壮。”

《针灸大全·席弘赋》:“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次鸠尾。”

《针灸聚英·百证赋》:“脱肛趋百会尾翠之所。”“外丘收乎大肠。”

《针灸大成》卷九:“第七十一、脱肛久痔:二白、百会、精宫、长强。”“第一百三十八、小儿脱肛:百会、长强、大肠俞。”

《类经图翼》十一卷:“脱肛:百会(三壮)、胃俞、长强。”

【备注】

(1)本病多发于幼儿,老人及多产妇女。长期便秘、腹泻、痔疮、多次分娩及体弱、营养不良等均可引起本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症,如体质过虚者,应配合中药调理。

(2)针灸治疗本病早期有较好疗效,对晚期者可结合中药及外科处理。

(3)嘱患者进行腹肌功能锻炼及提肛运动,保持大便通畅,以配合治疗。

上一篇:浅表脓肿 下一篇:乳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