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眼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539页(1764字)
胞睑四周的脾轮部(眼睑皮脂腺或睫毛毛囊或睑板腺)感染发炎,红肿热痛,部位极小,形似针头,故称其为针眼,俗称偷针眼。现代医学称之麦粒肿。因外感风热,或过食辛辣,致脾胃积热,熏蒸于上,熟肌腐肉而发为本病。其症起初局部红肿,形似麦粒,仅轻微作痛,但触痛明显,后红肿扩大,少数甚者可伴有发热,数天后肿块顶端有黄色脓点,溃破后脓净自愈,若脓去不畅,则形成僵块,日久难消。
【治疗】
1.体针 取穴:睛明、承泣、攒竹、合谷、行间、阴陵泉。方法:用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2次。
2.刺络拔罐 取穴:大椎。方法:七星针叩刺出血拔火罐。
3.挑针 取穴:肩胛区粟粒样大小的红色或淡红色皮疹。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挑破皮疹并挑断皮下组织纤维,每次选1-2处,每日1次。
4.眼针 取穴:选局部眼区或上焦、脾胃区、心区、肝区。方法:针尖朝向病灶,在皮部针刺,勿碰及眼球,进针2-3分,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5.耳针 取穴:眼、目1、目2、肝、脾、耳尖。方法:用三棱针刺耳尖,使出血2-3滴,每日1-2次。余穴针刺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现代临床举例】
(1)王氏治疗麦粒肿10例,在双足中趾尖点刺放血,结果全部痊愈。(王金柱,新中医,1984;(2):40)
(2)吴氏取脾俞、曲池、太阳、耳尖,用刺血疗法治疗麦粒肿,结果仅对该病之单发者有效。后改用肝俞,同样用刺血疗法,结果对复发性麦粒肿也有效,轻者1次治愈,重者3次即获根治。(吴速新,中国针灸,1985;(3):27)
(3)张氏以针刺治疗麦粒肿700例。取阿是穴,在红肿处消毒后,用0.5-1寸毫针斜向刺进红肿处2-5毫米,留针5-15分钟。治1-4次后,痊愈率达92%。(张淑英,中国针灸,1986;(3):55)
(4)张氏用灯火灸治疗麦粒肿50例。所取穴位为患者胸椎两旁及肩胛附近的反应点(其形如粟粒,色红或棕褐色),如未能找到该点,则取相当于膏肓穴的部位,用灯芯草迅速爆灸该部位,每穴只灸1次,经治疗,痊愈44例,显效6例。(张化南,云南中医杂志,1992;(6):24)
(5)任氏等治疗麦粒肿80例,用梅花针叩刺患侧眼睑局部,使其少量出血,背部心俞、肝俞、脾俞刺络拔罐,耳尖点刺放血,取得疗效。(任岚等,北京中医,1997;(2):44)
(6)尚氏等治疗麦粒肿54例,取心俞、神堂、背部反应点刺拔罐,或点刺放血,或挑刺法,或梅花针叩刺枕骨隆突,取得疗效。(尚季葵等,针灸临床杂志,1997;(11):31)
【古代文献选录】
《针灸聚英·玉机微义针灸证治》:“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差,实解太阳之郁热也。”
《医学纲目》卷十九:“治偷针眼方:南星(生为末三钱)、生地黄(不拘多少),右一处,研成膏,贴太阳两边,肿自消。”
【备注】
(1)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无论是初起或慢性转成僵块者,都有一定疗效。但对一些较重的、伴全身发热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结合其他方法治疗。
(2)本病在脓肿尚未成熟前切忌挤压,以免感染沿静脉途径扩散到颅内,引起海绵窦栓塞、败血症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