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过程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制盐工业手册》第1702页(1411字)
钾石盐母液或制盐母液在料液储槽(1)混合、配水(兑卤),加入含氯化镁较多的光卤石洗水以及其他溶液(制溴母液和其他盐的洗液),使料液中氯化镁和氯化钾的比例保持在3.5∶1以上,其中氯化钾含量50~60g/L,氯化镁含量182~240g/L,氯化钙含量40~60g/L,浓度为27~28°Bé,同时控制硫酸根在2g/L以下;配好的料液先进入预热器(2),预热以后再进入蒸发器(3)。
随着溶液的蒸发浓缩,氯化钠不断地析出;当料液浓度达到38~40°Bé、沸点达到128~132℃时,氯化钾的含量接近饱和,此时必须将其中已析出的氯化钠尽量除去,否则会影响光卤石质量。为此,可将蒸发完成的料液连同已析出的氯化钠一并泵入保温沉降桶(5),沉降半小时左右,再将上层清液泵至真空结晶罐(8)和(13),进行冷却结晶。只要操作恰当,料液从蒸发器泵出到氯化钠沉降分离,温度仅降低约20℃。沉降分离的氯化钠,含氯化钾2~5%,用1∶1的淡水洗涤后,由侧管(7)排出,送制盐车间化卤制盐。
真空结晶罐(8)和(13)是串联的二级真空冷却。第一级结晶罐用真空泵(11)抽成低真空,料液用泵(6)送入,进行真空冷却,罐内真空度维持在80~82.7kPa,料液温度可从110℃冷却到80~90℃;然后用转料泵(12)将料液泵至高真空结晶罐(13),用多级蒸汽喷射泵(15)进一步抽气,罐内真空度达到93.3kPa,罐内料液温度可降到50~55℃,光卤石大量结晶析出,料液成为浆状,由泵(14)送至搅拌桶(17)。
在搅拌桶(17)中用搅拌器(18)强烈搅匀后,用泵送至离心机(20)分离脱水,所得光卤石的组成为:氯化钾18~20%,氯化镁30%左右,氯化钙3~6%,氯化钠4~6%,总酸酸2%左右,水38%左右。然后将光卤石由离心机直接卸进洗涤机(30),加水将光卤石分解,100kg光卤石,一般应加水50~60kg。但在实际生产中,并非每次都要称量,仅控制洗水浓度为29~30°Bé即可。从离心机卸下的光卤石温度较高,约为50℃,光卤石被水分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光卤石加水分解实际操作温度约为25℃。在洗涤机(30)中完成光卤石加水分解后,将分解液(洗液)与氯化钾一并泵至离心机(32)分离脱水,即得粗氯化钾与分解液;粗氯化钾加少量水洗涤,离心脱水后得成品氯化钾;分解液流至储槽(34),其中氯化镁含量很高,可泵至料液储槽(1)作配水用,以提高原料液中氯化镁与氯化钾的比值。
由离心机(20)分离出来的光卤石母液流入转料槽(21),再泵入沉降槽(23),使其中含有的少量光卤石沉降分离。
在沉降槽(23)中澄清后的料液,经过两组多层热交换器(25)、(26),分别用冷水、液氨冷却料液,使料液温度降到15℃左右;然后送至酸化池(27),加入相当于料液量体积8%的工业盐酸,使料液酸化,pH值达到1~2,大量的硼酸开始析出,待沉淀2~4h以后,将悬浮的物料放入过滤池(28)过滤,最后在滤布上得到含硼酸约40%的硼酸糊;母液流入储槽(29),作为制碘的原料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