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第385页(4944字)
口腔(oral cavity)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向前经口裂(oral fissure)通外界,向后借咽峡(isthmus of fauces)与口咽相连(图9-3A~C)。口腔的前壁为唇(oral lips),两侧壁为颊(cheek),上壁为腭(palate),下壁为封闭口腔底的软组织。口腔内有牙(teeth)、舌(tongue)等器官。口腔以上、下牙弓(upper and lower dentalarch)为界分为口腔前庭(oral vestibule)和固有口腔(oral cavity proper)两部分。当上下牙列咬合时,口腔前庭仅可经第三磨牙后方的间隙相通。当病人牙关紧闭不能进食时可经此插管或注入营养物质。
图9-3 口腔与咽峡(A、B)
图9-3 口腔与咽峡(C)
(一)口唇和颊
口唇和颊均由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口轮匝肌、颊肌等)及黏膜组成。上下唇间的裂隙为口裂(oral fissure),其左右结合处为口角(angulus oris)。上唇的两侧以弧形的鼻唇沟(nasolabial groove)与颊部分界,上唇外面正中线处有一纵行浅沟为人中(philtrum),是人类特有的结构;其上、中1/3交界处即为人中穴(Ren Zhongxue),是昏迷病人急救时常针刺或指压的解剖部位。在唇的游离面的黏膜皮肤移行处,内含有丰富的微细血管,呈鲜红色;在某些情况下机体缺氧时,呈暗紫色,称为发绀(cyanose)。颊黏膜平对上颌第二磨牙处,有腮腺管的开口(orifice of parotid duct)。
(二)腭
腭(palate)构成口腔的上壁,包括前2/3的硬腭(hard palate)和后1/3的软腭(soft palate)。硬腭分隔口腔和鼻腔,以骨为基础,表面覆盖黏膜,黏膜与骨结合紧密;软腭是硬颚向后延伸的柔软部分,由横纹肌和黏膜构成。其后部斜向后下称为腭帆(velum)。腭帆后缘游离,中央有一向下突起称腭垂或悬雍垂(uvula)。正常的悬雍垂与舌面不接触,如若与舌面接触,则称悬雍垂过长,一般可无症状,但多数有咽部不适感或异物感。自腭帆向两侧各有两条弓形皱襞,前面一对向下延续于舌根,称腭舌弓(palatoglosal arch),后面一对向下延续至咽侧壁,称腭咽弓(palatopharyngeal arch)。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isthmus of fauces),它是口腔通向咽的隘道,也是口腔常规检查的内容之一。
(三)舌
舌(tongue)位于口腔底(图9-4A~C),是肌性器官,表面覆盖有黏膜,具有协助咀嚼、吞咽食物、感受味觉和辅助发音的功能。舌可分为上、下两面。上面又称为舌背(dorsum of tongue),其后面可见“V”形的界沟(terminal sulcus),界沟前部占舌前的2/3为舌体(body of tongue),界沟后部占舌后1/3为舌根(root of tongue)。舌体的前端为舌尖(apex of tongue)。舌下面中线处有连于口腔底的黏膜皱襞,称为舌系带(frenulum of tongue)。若舌系带过短,可影响舌的活动,而致语言不清。舌系带两侧有一小黏膜隆起,称为舌下阜(sublingual caruncle),是下颌下腺管(submandibular duct)和舌下腺大管(major sublingual duct)的开口。由舌下阜向口底后外侧延续成舌下襞(sublingual fold)。舌下腺位于襞的深面,舌下腺小管(minor sub lingual ducts)开口于襞上。覆于舌表背面的黏膜上有许多小突起称舌乳头(papillae of tongue),按形态可分为四种:丝状乳头(filiform papillae)、菌状乳头(fungiformplpillae)、轮廓乳头(vallate papillae)和叶状乳头(foliate papillae)。丝状乳头体形最小,而数量最多,活体时通常白色分布于舌背前2/3的黏膜上,具有一般感觉功能;菌状乳头形体较丝状乳头大,活体时呈红色钝圆形;叶状乳头位于舌的外侧缘后部,人类不发达;轮廓乳头最大,有7~11个排列于界沟前方。除丝状乳头外,其他舌乳头均含有味蕾(taste blindness),能感受甜、酸、苦、咸等味觉。人有“味盲”(taste bindness)对于许多人来说也许比较陌生,其实早在1931年福克斯(Fox Al)医生发现有些人尝到苯硫尿酸(phenylthiocarbamide acid),叫苦连天,但也有一些人不感到什么苦味。福克斯医生称此种现象为“味盲”。由于“味盲”患者有很大的特异性,即仅仅对“苦味”(bittereness)无感觉,而对甜酸等无异常,而在日常生活中尝苦味的人毕竟很少,所以不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有什么不方便。舌根部的黏膜内有淋巴组织集聚而成的突起,称舌扁桃体(lingual tonsil)。正常情况下,丝状乳头表层的上皮细胞不断角化、脱落并与食物残渣、细菌等相混,附着于舌黏膜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白色的舌苔(tongue coating)。病理情况下舌苔的厚薄、色泽可有改变,中医常规观察舌象作为诊病的依据。
图9-4 舌(A~C)
舌肌(muscles of tongue)为骨骼肌,可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舌内肌起止点都在舌内,收缩时可改变舌的形态。有舌纵肌(longitudinal muscle of tongue)、舌横肌(transveres muscle of tongue)和舌垂直肌(vertical muscle of tongue)三种(图9-4B、C)。舌外肌有三对,起自舌外止于舌内。主要的一对颏舌肌(genioglossus),起自下颌骨的颏棘,呈扇状进入舌内,止于舌中线两侧。两侧颏舌肌同时收缩拉舌向前下(伸舌),一侧收缩时使舌尖伸向对侧。如一侧颏舌肌瘫痪,伸舌时健侧颏舌肌收缩使舌外伸,而患侧颏舌肌不能收缩,故使舌尖歪向瘫痪侧。此外,还有舌骨舌肌(hyoglossus)和茎突舌肌(styloglossus),收缩时前者牵舌向后下方,而后者牵舌向后上方。
(四)牙
牙(teeth)是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的器官,并有协助发音等作用,嵌于上下颌骨的牙槽内,是人体内最坚硬的器官。每个牙在外形上可分为三部分:牙冠(crown of tooth)暴露在口腔内部分,牙根(root of tooth)嵌入上、下颌骨牙槽内,牙颈(neck of tooth)位于牙冠和牙根之间缩细的部分,此处的黏膜为牙龈(gingiva)。牙内部的空腔称牙髓腔(dental cavity),通过牙根管(root canal)与牙根尖端的牙根尖孔(apical foramen)相通。牙腔和牙根管内有牙髓(dental pulp),是由牙的神经血管和结缔组织构成,其中的血管神经由根尖孔出入(图9-5)。牙髓发炎时常可引起剧烈疼痛。
图9-5 牙的构造
牙组织由牙质(dentine)、釉质(enamel)(珐琅质)、牙骨质(cement)组成。牙质构成牙的主体,在牙冠表面覆盖有坚硬洁白的釉质,在牙颈和牙根部牙质表面则覆盖牙骨质。当釉质磨损而露出黄色牙质时,可引起感觉过敏。牙周组织(periodontal tissue)包括牙周膜(periodotal membrane)、牙槽骨(alveolar bone)和牙龈(gingiva)三部分,具有保护、固定和支持牙的功能。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是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的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如治疗不及时牙周病是造成咀嚼器官功能丧失的主要疾病之一。牙槽骨属于上、下颌骨的牙槽突。牙槽骨(alveolar bone)是全身骨骼系统中改变最显着的部分,它不仅随着牙齿的发生和萌出、乳牙替换而改变,也随着恒牙脱落而变,并且还因牙齿移动而不断地在改变。牙周膜是介于牙根与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使牙根固定在牙槽骨内。牙龈是口腔黏膜覆盖在牙颈及牙槽突的部分,富含血管。老年人由于牙龈和骨膜的血管萎缩,营养降低,牙根萎缩,牙逐渐松动以致脱落,随后牙槽骨也逐渐萎缩和被吸收。
人的一生中先后有两套牙(图9-6A、B),第一套牙称乳牙(deciduous teeth),一般在生后6个月开始萌出,3岁出全,共20个,6岁开始脱落更换。第二套牙称为恒牙(permanent teeth),约在6~7岁第一磨牙首先萌出,12~14岁逐步出全并替换全部乳牙。而第三磨牙往往在18~28岁或更晚的时间才萌出,故又称迟牙(third molar)或智牙,有的人终生不出此牙,因此恒牙数28~32个均属正常。人类的牙适应不同功能需要,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可分为切牙(incisor),牙冠呈凿形;尖(犬)牙(canine teeth),牙冠呈现锥形,它们都只有一个牙根;前(臼)磨牙(premolars),牙冠呈方圆形,其()面有2个齿尖,一般也只有一个牙根;磨(臼)牙(molars),牙冠最大呈现方形,()面有4~5个尖,上颌磨牙有3个牙根,而下颌磨牙只有2个牙根。临床上,为了记录牙的位置,常以被检查者的方位为准,以“+”记号划分上、下颌及左、右两半,共4个区,并以罗马数字I~V标记乳牙,用阿拉伯数字1~8标记恒牙,如“+6”表示左上颌第一恒磨牙;“Ⅳ+”则表示右下颌第一乳磨牙。
图9-6 乳牙与恒牙(A、B)
(五)口腔腺
口腔腺(oral glands)又称唾液腺,能分泌唾液,有清洁口腔和帮助消化食物的功能。可分为大、小两种。小唾液腺甚多(如唇腺、颊腺、腭腺等)。大唾液腺有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图9-7)。腮腺(patotid gland)是最大的一对,呈不规则的三角形,位于耳廓的前下方,上达颧弓,下至下颌角附近。腮腺管(parotid duct)由腮腺前缘穿出,在颧弓下方一横指处横过咬肌表面,穿过颊肌,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黏膜处;开口处黏膜隆起,称腮腺乳头(parotid papillae),在腮腺脓肿时常呈现潮红,是口腔常规检查的解剖部位之一。麻疹(measles)早期在皮疹出现前,乳头处黏膜可见直径约0.5~1.0mm的小白色斑点,有时有红晕围绕,通常4~5天后消失,此即麻疹黏膜斑,也称Koplik斑,是麻疹早期主要体征之一。下颌下腺(submandidular gland)呈卵圆形,位于下颌骨体内的下颌下腺凹处,其腺管沿舌下腺内侧前行,开口位于舌下阜。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较小,扁长圆形,位于口腔底,舌下襞深面。腺管分大小两种,舌下小管有5~15条,开口位于舌下襞表面;舌下腺大管只有一条,常与下颌下腺管共同开口于舌下肉阜。
图9-7 唾液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