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的形态结构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第540页(3179字)

脊髓(spinal cord)位于椎管中,成人长约42~45cm,呈前后略扁的圆柱形。其上端从内部结构和外形上看与脑并无明显的界线,但通常人为地以平齐枕骨大孔处,或第1对颈神经的最上根线,或锥体交叉的最下端作为脑与脊髓的分界线;下端逐渐变细称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成人男性第1腰椎下缘平面;女性约平第2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图12-1)。

(一)脊髓的结构

横切面可见到主要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形态特征(图12-5):

图12-5 脊髓各段横切面,示灰、白质分布概况

(1)脊表面有6条不很明显的沟和中央管(central canal),即前、后各一的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后正中沟(posterior median sulcus),它把脊髓分成左、右对等的两半;两侧有对称的前外侧沟(anterolateral sulcus)和后外侧沟(posterior intermediate sulcus),分别有前根和后根出入。

(2)灰质(gray matter)、白质(white matter)轮廓清晰易于区分。从图12-6看出灰质主要为神经细胞,位于脊髓中央,形似“H”形或蝴蝶形,可区分:前角(柱)(anterior horn or column),其内主要为运动神经元,其轴突形成前根(anterior root);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及后角(柱)(posterior horn),主要为感觉性的中枢细胞。中间带有中间内侧核(intermediomedial nucleus)和外侧核(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内侧核见脊髓全长,可能接受内脏传入纤维,并传达至内脏的运动神经元;外侧核仅见于C8~L2~3,属于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主要为上、下行传导束,依表面的沟可粗分为前索(anterior funiculus)、侧索(lateral funiculus)和后索(posterior funiculus)。每个索又有许多功能相同的上、下行传束(图12-7),如侧索内的皮质脊髓侧束(lateral corticospinal tract)、后索内的薄束(fasiculus gracilis)和楔束(fasiculus cumeatus)等。

图12-6 脊髓表面的沟、裂,灰、白质结构示意图

图12-7 脊髓切面结构示意图

(3)脊髓各段的结构基本相同,但头、胸、腰、骶各段在灰、白质的分布、外形和灰质相对量上则有差异。在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和腰膨大(lumboscaral enargement),灰质量极度扩大,胸段灰质薄弱,白质相对较多(图12-5);由于脊髓各段均以长的升降纤维与脑相连,因此越至高的节段白质也越多,所以第1颈段的白质纤维最多。

(4)脊髓切面的结构较明确,以前正中裂、后正中沟通过中央管的假想连线,无论在白质或灰质在结构和功能上均可将脊髓区分为对称的两半。熟悉这一点在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5)脊髓灰质构筑的分层:自Rexed(1952)以神经元的形态、大小及排列,认为脊髓灰质也似大、小脑皮质细胞,同样可分为若干层,提出脊髓灰质分层概念,即板层构筑学(laminar architecture)以来,通过各方面的研究,较普通认为一切高等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亦有类似的分层。由后往前大致可分为10层(图12-8):第Ⅰ~Ⅵ层相当于后角,与感觉传入有关,其中Ⅰ~Ⅳ层为后角的头,第V层为后角颈,第Ⅵ层为后角基部;第V、Ⅵ层又可分为内、外侧部,第Ⅵ层在两膨大部发育明显。第Ⅶ层相当于中间带,此层有中间内侧核及中间侧核,在胸腰段还有与内脏运动有关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第Ⅷ~Ⅸ层相当于前角,其中有小型的γ神经元,大型的α细胞及其他神经元。第Ⅷ层的胸段脊髓横过全部前角,但在其他节段仅占前角内侧区。第Ⅸ层占据前角最前部,在颈、腰膨大部,由于神经细胞数量增多,故向外侧和后侧扩展。第X层位于中央管周围,内含小型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图12-8 脊髓灰质分层示意图

(二)脊髓节段

脊神经根可作为区分脊髓节段的标记。即每一对脊神经根相连的那一段脊髓为一个脊髓节段(segments of spinal cord)(图12-9)。脊神经有31对,故相应的也有31对脊髓节。每一段脊髓节包括相应节段的灰质、白质、脊神经根、脊神经及其所支配的肌与皮肤。其中人体皮肤感觉神经节段性分布在四肢较复杂,但在胸腹部表现得最为明显。自锁骨和胸骨上缘起始至腹股沟韧带为止,每个节段脊神经皮支都自背部中线至腹部中线横行的环带依次有序的排列(T1~L1)(图12-10、图12-11)。

图12-9 脊神经及脊髓节段示意图

图12-10 皮肤的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示意图(腹侧)

图12-11 皮肤的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示意图(背侧)

如果使人像图12-12所示那样四肢着地,此时人好像动物一样,口、鼻在前端,而会阴在后端(尾),使皮肤感觉性分布更符合胚胎发生时皮节(dermatomes)向远端推移的原始情况。我们再人为地在身上用四条垂线,即顶耳前线、经上肢外侧至小指的平分线、经腹股沟线、下肢外侧平分线,加以划分:经耳前的垂线以前的头面部为三叉神经分布;经耳前的垂线至上肢后外侧平分垂线之间的部分由颈神经(C28)分布;上肢平分线至腹股沟线之间为胸神经分布,腹股沟线至下肢外侧平分垂线之间的部分由腰神经分布;下肢平分线以后为骶神经分布。用这种姿势记忆皮肤感觉性分布既容易理解,也便于应用。

图12-12 四肢着地,皮肤感觉的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示意图

在熟悉人体皮肤节段性分布的概况后,从很有特征的、呈带状形排列的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借肋间神经明确反映出病变的节段,是理解皮肤神经节段性分布最典型的例子。但必须明确,脊髓是一个连续性结构,它们之间的支配是相邻节段,有如叠瓦一样不完全地相互重叠。所以,当某一节段神经受损时,不会引起相应的皮节完全丧失感觉(anesthesia),而仅是部分感觉丧失(hypoesthesia)。一般认为,当切断三条相邻的后根,才能出现一个完全的感觉丧失区(图12-13)。熟悉这种人为区分脊髓节段对脊髓疾病的诊断、定位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图12-13 皮肤感觉的脊神经节段性支配互相重叠示意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