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的作用原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第773页(1672字)

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原理不同。

(一)含氮激素作用的原理——第二信使学说

第二信使学说(second messenger hypothesis)如图15-3所示。含氮激素随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后,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它首先与靶细胞膜上专一性受体结合,再通过G蛋白(G-protein)的作用激活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在Mg2+存在的条件下,腺苷酸环化酶使ATP转变成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cAMP激活细胞内的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PK),蛋白激酶催化细胞内的多种蛋白质发生磷酸化,引起靶细胞的多种生理生化反应,如腺细胞分泌、肌肉细胞收缩、神经细胞产生电位变化、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以及各种酶反应等等。cAMP发挥作用后,被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降解为5′-AMP而失活。激素将信息先由内分泌细胞带到靶细胞,因此激素被称为第一信使(first messenger);cAMP将信息进一步传递到细胞内,使之产生生理效应,故称为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在信息传递的连锁反应中,生理作用将逐级放大,形成一个高效能的生物放大系统。

图15-3 含氮激素作用原理示意图

cAMP是大多数含氮激素的第二信使,但并不是唯一的。有些含氮激素并不使靶细胞内的cAMP增多,而是通过其他“第二信使”起作用。现在提出可能作为第二信使的有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Ca2+、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三磷酸肌醇(inositol triphosphate)和二酰甘油(diacylglycerol,DG)等。

受体的数量以及受体与激素的亲和力(结合能力)可以随体内激素水平而变化。某一激素与受体结合时,使其受体的数量增加、亲和力增强的现象称为上增调节或简称上调(up regulation);相反的称为衰减调节或称下调(down regulation)。例如糖皮质激素能使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β受体数量增加,与儿茶酚胺的亲和力增强,就属于上调;而长期使用大剂量的胰岛素,则淋巴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亲和力降低便属于下调。

(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原理——基因表达学说

类固醇激素是小分子的脂溶性物质,其分子量仅300左右。它们可透过靶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先与胞浆受体结合,形成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再穿过核膜进入细胞核内,与核内受体结合,成为激素-核受体复合物。激素-核受体复合物结合在染色质非组蛋白的特异位点上,进而启动或抑制DNA的转录过程,再促进或抑制mRNA的合成,并诱导或减少新蛋白质的生成,从而实现生理效应。由于这类激素的作用是通过对基因的作用而实现的,因而把这一作用原理称为基因调节学说(gene expression hypothesis)(图15-4)。

图15-4 类固醇激素作用原理示意图

上述两类激素的作用机制不是绝对的。有的含氮激素,如甲状腺激素,也可进入细胞,通过基因表达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有的类固醇激素,如糖皮质激素,也可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引起基因表达学说难以解释的快速膜效应。此外激素还有其他作用方式,不能仅用以上两种学说解释。总之激素的作用原理是很复杂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