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书籍:临床医嘱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临床医嘱手册》第82页(670字)
说明:(1)确定DIC的实验室基本指标有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T、3P试验(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或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I、D-二聚体定量;对早期或疑难DIC,有条件者可加做其他指标,如血小板活化产物血栓烷B2(TXB2)、血小板第4因子(PF4)等,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因子Ⅷ,C活性、纤溶酶与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等。
(2)治疗DIC的根本措施是去除原发病、消除诱因(失液、失血、酸碱平衡紊乱、缺氧等)。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是防治严重出血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抗凝治疗(主要用药肝素)是DIC独特治疗方法,旨在中断DIC病理过程,在一定限度内保持新的凝血-抗凝血平衡,以消除或减轻DIC对机体的严重损害,为病因治疗争取时间。但对DIC患者,肝素使用仍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应结合具体病例合理使用。肝素剂量也应视原发病情况、高凝或低凝状态等因素而定,基本原则为个体化用药、小剂量肝素(50~120mg/d)、密切进行实验室监测(APTT80~100秒,DIC指标改善)和临床观察。对轻型DIC、疑诊DIC以及DIC高凝初期患者,亦可采用右旋糖酐500ml,静滴,每日1次或阿司匹林0.25~0.5g每日3次。
(3)DIC时抗纤溶治疗应慎用或禁用,尤在有急性肾衰竭时,一般仅在DIC晚期继发纤溶亢进占优势时以及病变本身有原发纤溶时考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