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141页(10165字)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俗称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南北方稻区均有分布。二化螟食性复杂,除主要为害水稻外,尚可为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等作物以及芦苇、稗草、李氏禾等。它以幼虫蛀食水稻茎秆为害,分蘖期形成枯心,孕穗至抽穗期,形成枯孕穗和白穗,转株为害还形成虫伤株。枯心苗及白穗是其为害后稻株主要症状。近年来,随着水稻耕作制度、栽培方式、水稻品种的变革,在我国江淮、长江流域、江南稻区发生为害较为严重,华南、西南、北方稻区也呈上升为害趋势。
1 预测依据
1.1 虫源基数
不同虫源,发生期有显着差异。如越冬代幼虫化蛹羽化期在芦苇、茭白中的发生最早,其次为稻桩中的,再次为春花植株中的,稻草中的发生最迟;二代二化螟在早稻中发育的比单季晚稻中的早,往往形成两个蛾高峰。
虫源不同,发生时期有迟早,为害情况差异也很大。越冬代稻草内虫源羽化迟,本田早稻已转青分蘖,有利二化螟蚁螟的侵入和发育,成活率高;稻桩内的螟蛾羽化早,早稻尚未插秧或刚插秧还未转青,影响二化螟的侵入和发育。
1.2 耕作制度与栽培管理
春花面积的扩大,增加了越冬虫源田;迟熟早稻的扩大,提高了二代二化螟的有效率;早稻插秧季节的提早,有利二化螟的侵入和成活。因此,在迟熟早稻面积大,插秧季节早的连作稻地区,二化螟的威胁不可忽视。
同一地区由于品种、栽培管理情况不同,二化螟的发生数量和为害情况也不同。一般籼稻比粳稻受害重。特别是杂交水稻,秆粗叶阔,叶色嫩绿,卵块密度高,为害重。在秧田、本田并存的情况下,本田产卵多于秧田。但在虫情早、苗情迟、发蛾盛期本田移栽面积小,返青迟的情况下,秧田受卵量也多。本田的卵块密度,稀植的高于密植的,大苗的高于小苗的。在水稻生长后期与二化螟发蛾时期相遇,成熟越迟的产卵量越多。科学用肥和灌溉能减少二化螟的为害。翻耕对越冬代影响较大。同一地区一般免耕田发生重于翻耕田。
1.3 气候条件
二化螟发生的早迟与气候关系非常密切。越冬代二化螟发生早迟,取决于早春3、4月份温度的高低。二化螟化蛹的起点温度为11℃。因此,旬平均温度11℃以上到来的早迟,决定化蛹的早迟。如化蛹后遭遇低温,将延长蛹期而推迟羽化。一般14℃开始羽化。温度与虫态历期通常成负相关关系。
二化螟的发生量与气候关系很大。在早春,若气温回升快,早稻区越冬代的有效虫源将增大。同时也促使一、二代发生期提前,提高了二代在早稻收割前的羽化率。二化螟在大田化蛹时期如遇台风、暴雨、大田淹水,能大量淹死螟蛹,减少下一代的发生量。夏收夏种期间天气晴热,早稻草能及时晒干,可减少早稻草内二代虫蛹转化为三代的数量。夏季高温,特别是水温超过30℃以上,对二化螟发育不利。在气温23~26℃,相对湿度80%~90%,有利螟卵孵化;在20~30℃之间,湿度在70%以上,有利幼虫的发育。晚稻收获之前多雨,往往使越冬二化螟幼虫下移缓慢,结果稻草中越冬二化螟比例大;反之,稻根中越冬的二化螟比例小。气候也影响二化螟天敌。高温干旱、天敌多、寄生率高,二化螟发生为害也相对减轻。
1.4 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能显着影响二化螟发生期和发生量。适时偏早施药,往往使下一代群体发生期推迟;反之,适时偏迟施药,能使下一代群体发生期提早。防治质量好,不仅能大大减少当代虫口密度,而且能大大压低下代的发生数量。而药剂防治面积过大,用药过多,能破坏生态平衡,减少天敌对二化螟的抑制作用,使二化螟发生为害回升。
2 调查项目与方法
2.1 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
越冬前调查1次,结合末代螟害率进行。越冬后调查1次,在越冬幼虫化蛹始盛期(化蛹率约16%)进行。
2.1.1 虫源田内调查 选有代表性的有效虫源田(包括冬闲田和春季作物田)10~15块,每块田采用双对角线10点取样,每点0.5~1.0m2。在翻耕冬种田和未翻耕田内拾取10个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带回室内剥查计数。调查结果经2.1.3统计计算后记入表4-51。
表4-51 二化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记载表
2.1.2 稻草剥查 在稻草虫源数量大的地区或秋季雨水多的地区进行。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秆不少于500根,剥查草秆内虫数,计算虫口密度,死亡率和寄生率。
调查结果参照2.1.3统计计算后记入表4-52。
表4-52 稻草内二化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记载表
2.1.3 调查统计方法
2.1.3.1 田间越冬虫口密度 按式(1)、(2)、(3)和(4)计算越冬虫口密度。
按式(1)或式(2)计算每公顷活虫数。
式中:
P——每公顷活虫数(头);
C——查得总活虫数(头);
Z——每公顷稻丛(或稻根)总数;
D——调查稻丛(或稻根)数。
式中:
P——每公顷活虫数(头);
C——查得总活虫数(头);
S——调查面积(hm2)。
按式(3)、(4)计算当地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每公顷活虫数。
式中:
X——加权平均活虫数(头/hm2);
Q——某一种类型田每公顷活虫数(头);
R——该类型田面积比例(%)。
其中:
式中:
Q——某一类型田每公顷活虫数(头);
M——该类型田调查田块虫数总和(头);
K——调查田块数;
A——该类型田面积(hm2)。
2.1.3.2 越冬死亡率按式(5)、(6)、(7)计算每类型田死亡率。
每块田的死亡率计算公式:
式中:
W——每块田的死亡率(%);
L——死幼虫数(头);
Y——死蛹数(头);
N——总虫数(头)。
每类型田平均死亡率计算公式:
式中:
V——每类型田平均死亡率(%);
Wz——该类型田每块田死亡率的总和;
H——该类型田调查田块数。
观察区内平均死亡率计算公式:
式中:
W1——观察区内平均死亡率(%);
V1——某类型田平均死亡率(%);
S1——各自面积(%)。
2.1.3.3 越冬幼虫寄生率 按(8)式计算越冬幼虫寄生率。
式中:
S——越冬幼虫寄生率(%);
J——越冬幼虫被寄生总数;
Z——被调查越冬总幼虫数。
2.2 幼虫、蛹发育进度调查
在有代表性的主要虫源田内,从化蛹始盛期开始(化蛹率达20%)调查第一次,隔5~7天后调查第二次。
2.2.1 越冬代 将2.1冬后调查得到的活虫进行分龄。在虫口密度低的地区和年份,可在秋播前后,挖取有虫稻桩,并将其置于地势较高的田内,作为预测圃,供冬后剥查。
2.2.2 一般世代 第一次调查可结合螟害率调查进行。剥查活虫数不少于30头,被害株不少于200株。调查时应根据不同为害状的比例拔取被害株。对查到的幼虫、蛹进行分龄、分级。隔5~7天后进行第二次调查。
除调查幼虫、蛹发育进度外,还应剥查寄生情况。
将调查结果按(11)、(12)和(13)式计算发育进度,分别记入表4-53和表4-54。
表4-53 二化螟幼虫和蛹发育进度调查记载表
表4-54 二化螟幼虫和蛹天敌寄生调查记载表
2.3 成虫诱测
用200W白炽灯或用20W的黑光灯(波长3600nm),灯高(灯泡或灯管距地面)1.5m左右,进行诱测。每年从越冬代幼虫初见蛹时开始,至秋季末代螟蛾终见后1周为止。每天黄昏开灯,天明关灯。将诱集物分日存放,并定期取回,置于室内区别种类,清点虫数。观测结果记入表4-55。
表4-55 稻螟蛾灯诱记载表
注:备注栏内注明所用诱蛾灯种类。
2.4 卵块密度、孵化进度调查
成虫始盛期后3天起,每隔5天调查1次,共查3~4次。
2.4.1 卵块密度调查 根据水稻品种、播期、移栽期等将水稻大田划分几种类型田,每类型田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2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定点取5个样点,每样点4m2,摘取样点内全部卵块;秧田划定10m2作卵量观察圃,每次调查在计数全部卵块后,摘除卵块。按公式(9)、(10)计算卵块密度。结果记入表4-56。
表4-56 二化螟卵块密度和孵化进度调查记载表
注:①孵化卵块数指有50%以上卵粒孵化的卵块数;②如查枯鞘,注明数量和密度。
每块田卵块密度计算公式:
式中:
KC——每块田卵块密度(块/hm2);
LC——查得卵块数;
SC——每公顷稻丛总数;
MC——调查面积(m2或调查稻蔸数)。
当地平均卵块密度计算公式:
式中:
KR——当地平均卵块密度(块/m2);
LR——某类型田平均每平方米卵块密度;
PR——各自面积的百分率(%)。
2.4.2 卵孵化进度及寄生率调查 将水稻大田卵密度调查时摘取的卵块按点分放在不同的试管内,管口用湿脱脂棉球塞紧,置于室内,逐日观察卵块孵化情况,累计孵化进度,记载卵块和卵粒寄生数,参照(8)式计算寄生率。结果记入表4-56。
在卵块密度很低的地区、年份或世代,采用查枯鞘的方法代替查卵,调查方法同2.5。
2.5 螟害率、各代虫口密度
枯鞘率调查在分蘖期进行;枯心率调查于当代二化螟化蛹率达30%时进行;枯孕穗、白穗、虫伤株调查于水稻黄熟期进行。按稻作类型(早、中、晚稻)、品种、栽插期、抽穗期或螟害轻、中、重几个类型,在每类型田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2块调查。
2.5.1 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100丛,计数其中的被害株。连根拔取50丛稻内的全部被害株,如枯心、枯鞘、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等,剥查其中幼虫和蛹的数量及其发育级别。按(14)、(15)、(16)和(17)式计算被害率,参照(1)~(3)式计算虫口密度。同时调查20丛稻的分蘖或有效穗数。结果记入表4-57。
表4-57 二化螟虫口密度及被害率调查表
注:备注中注明防治情况。
2.5.2 调查统计方法
2.5.2.1 发育进度
a.各龄幼虫或各级蛹占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式中:
PP——某龄幼虫(或某级蛹)(%);
LP——某龄幼虫数(或某级蛹数)(头);
ZP——剥查活幼虫、蛹和蛹壳总数。
b.加权发育进度计算公式:
PW=E1×A1…………………………………(12)
式中:
PW——某龄幼虫(或某级蛹)平均百分率(%);
E1——每类型田某龄幼虫(或某级蛹)百分率(%);
A1——该类型田代表百分率(%)。
c.该类型田代表百分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
A1——该类型田代表百分率(%);
O1——该类型田面积(m2);
T1——该类型田虫口密度(头);
M1——每类型田面积(m2);
N1——每类型田平均虫口密度(头)。
2.5.2.2 螟害率
a.调查田块的枯心(或白穗)率计算公式:
式中:
Kx——调查田块的枯心(或白穗)率(%);
Cx——100丛稻内的枯心(白穗)数;
Zx——10丛稻分蘖数(穗数)。
b.一种类型田平均枯心(白穗)率计算公式:
式中:
LV——一种类型田平均枯心(白穗)率(%);
Kz——调查田块枯心(白穗)率(%)的总和;
K——调查田块数。
c.当地平均枯心(白穗)率计算公式:
BA=LA×PA…………………………………(16)
式中:
BA——当地平均枯心(白穗)率(%);
LA——一种类型田的枯心(或白穗)率(%);
PA——该类型田面积的百分率(%)。
d.螟害率的计算公式:
M3=K3+(1-K3)×B3…………………………(17)
式中:
M3——螟害率(%);
K3——枯心率(%);
B3——白穗率(%)。
3 预测预报方法
3.1 发生期预测
二化螟的发生期,一般根据各虫态所出现的量的百分比。按20%,50%,80%分别划分为始盛、高峰、盛末三个主要发生时期。各虫态发生时期的预测可采用历期法、期距法、回归法进行。
3.1.1 历期预测法 根据不同温度下的各龄幼虫历期、各级蛹的历期和产卵前期、卵的历期等,做出成虫发生期和卵块孵化期的预测。
①成虫发生期预测:自蛹壳向前累加达到始盛、高峰、盛末的标准,即可由该龄幼虫或该级蛹到羽化的历期,推算出成虫羽化盛期、高峰、盛末期。
成虫发生始盛、高峰、盛末期=检查日期+达到始盛、高峰、盛末期标准的虫龄或蛹级的1/2历期+下一虫龄或下一蛹级到羽化的历期
②卵块孵化期预测:根据成虫发生期,产卵前期和卵的历期,推算出卵块孵化始盛、高峰、盛末期。
卵块孵化始盛、高峰、盛末期=成虫始盛、高峰、盛末期+产卵前期+卵的历期
3.1.2 期距预测法 以上一代某一虫态发生期,预测下一代相应的虫态发生期。
下一代虫态发生期=上一代相应虫态发生期+常年平均期距或相似年期距
3.1.3 回归预测法 根据上一代虫口残留量,预测下一代田间卵块密度。
观察区总虫量=上一代残留活虫总数×(1-调查后的死亡率(1))
观察区总卵量=观察区总虫量×雌虫%(一般加50%)×每头雌蛾产卵块数
观察区平均每公顷卵块密度=观察区总卵量÷分布面积
3.2 发生程度预测
根据田间上代虫量、当代卵量系统调查结果,计算加权平均上代虫量、当代卵量,参照4.4划分发生程度,并做出预报。
3.3 防治适期预测
二化螟防治一般掌握在卵孵高峰期用药,中期预报可根据历期法推算,短期预报可根据卵块密度和孵化进度调查结果预测。
4 预测参考资料
4.1 不同温度下二化螟卵的历期
4.2 不同温度下二化螟各龄幼虫历期
4.3 不同温度下二化螟各级蛹的历期
4.4 二化螟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4.5 二化螟幼虫发育进度分级标准
4.6 二化螟各级别蛹分级特征
4.7 二化螟卵与被寄生卵的区别特征
①孵化前被寄生卵上有黑点,正常卵淡暗红色;
②被寄生卵孵化时间比正常卵迟2~3天;
③被寄生卵上寄生蜂羽化孔口光滑,正常卵孵化口不整齐;
④被寄生卵孵化、羽化后卵壳黑色,正常卵壳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