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225页(2182字)
马铃薯晚疫病是世界性的毁灭性病害,也是一种典型的流行病。在我国马铃薯产区普遍发生。病原菌为Phytophthora in festans(Mont)de Bary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在我国北方,种薯带菌是其主要的初侵染源。因中心病株在病害流行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测报上应将中心病株调查作为重点。
1 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1.1 气候条件
晚疫病为一种典型的流行病。气候条件与发病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暴发,从开始发病到全田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晚疫病发生要求高湿、凉爽的气候,在多雨年份,最易流行成灾。在发病季节,温度条件一般都是具备的,因此,雨水或湿度则是影响流行的关键因素。在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条件下,最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1.2 寄主抗病性
不同品种对晚疫病抗病力有很大差异。病害能否流行及流行程度,首先取决于品种抗病性的强弱。病害在感病品种上发展快、病菌产生孢子囊数量大、传播快,容易流行成灾。寄主的田间抗性,则以芽期最易感病,以后抗病力逐渐增加。到现蕾期抗病力又下降,开花期最感病。田间病害流行也多从开花期开始。
2 调查项目与方法
2.1 中心病株调查
选择低洼潮湿、生长旺盛、成熟较早的感病品种田3~5块,从植株开始现蕾时起,进行调查。每天踏查1次,或根据“标蒙”气候标准(见3.1)预测中心病株出现日后,每块地踏查1000~2000株,掌握中心病株出现日期及初始发病指数。结果记入表4-156。
表4-156 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及病情调查表
2.2 发病初期普查
在发现中心病株后和病害扩展初期,根据入力情况,及时组织病情普查,以掌握面上情况,指导防治。普查田应尽量多一些,普查面积一般不低于栽培总面积的5%。每块田取5~10个点,每点隔双株查10~20株,调查发病情况。根据病情分级标准,计算出不同发生程度的面积。结果记入表4-157。
表4-157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情况普查表
2.3 设立病圃
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病圃,结合大田调查能及时发现中心病株,以更好指导大田防治。病圃应选择当地最感病的品种和低洼湿地,远离一般马铃薯大田地块,以病健各半,进行间行种植,以便观察病害再侵染。出苗后应逐株观察,每隔10天进行1次。发现中心病株后,应立即开展大田全面普查,同时继续每隔2天观察1次,观察再侵染情况。结果记入表4-158。
表4-158 马铃薯晚疫系统调查记载表
3 预报方法
3.1 发病始期预测
利用“标蒙”气候标准,结合田间中心病株调查预测田间发病始期。“标蒙”气候标准:即在生长季节第一次出现连续48h内,最低气温不低于10℃,相对湿度在75%以上,经15~22天后出现中心病株。需要注意“标蒙”气候标准与地区性气候特点有很大关系。因此,应通过长期观察和积累资料,找出适合当地特点的“标蒙”条件。一般情况下,在中心病株出现后,在适宜条件下,经过10~14天,就会扩展蔓延到全田。
3.2 流行程度预测
种薯带菌和中心病株虽然是病害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但它们的数量不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在种植感病品种地区,气候条件是流行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条件下,晚疫病最易流行成灾。一般中心病株出现后仍保持日暖、夜凉的高湿天气,病害将会很快蔓延至全田。
4 预测预报参考资料
马铃薯晚疫病病情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以下;
◆2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1/2;
◆3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2~3/4;
◆4级:几乎全株叶片都有病斑,大部分叶片枯死,有时茎部也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