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和植物中锰的测定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土壤农化分析手册》第667页(2289字)
土壤中全锰含量比较丰富,有20-5000ppm,一般在1000ppm以下,很少超过0.6%的。土壤含锰量受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的影响。同一类型土壤,因成土母质不同,含锰量可能有很大差异。
我国土壤中全锰资料:东北白浆土850-1800ppm,黑土590-1100ppm,陕西关中塿土660-1170ppm,江苏黄棕壤42-2270ppm,江西红壤42-2270,广东砖红壤200-3000ppm。
土壤中全锰含量不足以为判断锰的供应力的根据。土壤中的锰包括有水溶性锰、交换性锰、易还原态锰、惰性锰及有机络合锰等多种形态。植物可吸收的有效锰包括水溶性锰、交换性锰及易还原态锰,前二者是供应能力,后者是供应容量。各种形态的锰处于动态平衡中:
这平衡受土壤酸度、土壤通气状况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尤以土壤酸度的影响最大:
pH增加时,便反应向右进行,锰的有效性降低;pH降低时,则锰的有效性增加,在某些酸性土壤中,有时会因有效锰过多而发生锰的中毒症状。因此,一般缺锰土壤pH常在6.5以上,而产生锰害的土壤pH在5以下。
一般土壤中水溶性锰含量非常低,不易测出,一般包括在交换性锰中,不另行测定。交换性锰主要是二价锰离子(Mn2+),土壤中交换性锰含量由痕迹到100ppm以上。交换性锰的提取剂很多,其所提取的锰量依pH及提取剂的性质有关,如表30-1所示。
表30-1 各种浸提剂所浸提的交换性锰量(ppm)
由于锰的活性受pH值影响大,当pH因素和醋酸铵提取的锰量同时考虑时,则1NpH7的醋酸铵是一种较好的提取剂,故为最常用提取剂。
易还原态锰是三、四价锰的氧化物,晶形小并且结晶程度低,所以活性较其它形态的氧化锰大,在土壤中与二价锰保持平衡。易还原态锰的浸提剂常用1N醋酸+0.2%对苯二酚。锰的氧化物与对苯二酚作用如下式:
MnO2+C6H4(OH)2+2H+→Mn2++C6H4O2+2H2O
Mn2O3+CeH4(OH)2+4H+→2Mn2++C6H4O2+3H2O
缺锰土壤大多是质地较轻的石灰性土壤。石灰性土壤上保证植物生长正常须有交换性锰2-3ppm和易还原态锰100ppm。有的研究者认为易还原态锰的临界浓度应稍低;有人则认为最好与pH值同时考虑。土壤pH值不同,缺锰的临界值不同,如表30-2。
表30-2 土壤活性锰临界含量与pH值的关系
植物中含锰量差异很大,由痕迹—1000ppm以上,一般植物约为10-150ppm。同种植物的含锰量有时也有差异,这主要是受土壤条件的影响。酸性土上植物含锰量较其它生态类型的植物高,约200-500ppm,还有含锰量特别高的酸性土植物,如油菜、山茶等,其含锰量可达110-2400ppm,而盐渍土和钙质土上的植物含锰量都不超过100ppm。
一些植物的含锰量如下:
豆科植物(分析数:25种) 80ppm
禾本科植物(35种) 80ppm
十字花科植物(26种) 40ppm
伞形科植物(14种) 60ppm
根据研究,对锰的需要量,可将作物区分为三组:
(1)对锰最敏感的作物:燕麦、甜菜、烟草、马铃薯等,含锰量为50-260ppm。
(2)对锰中度敏感的作物:小麦、亚麻、豌豆、蚕豆等,含锰量为30-128ppm。
(3)对锰不敏感的作物:水稻、大麦等,含锰量为30-60ppm。
植物在不同发育时期以及不同部位,其含锰量都有很大差异。因此确定植物含锰量的临界值时,首先应该从不同发育时期进行研究,其次还应该以植物同一器官含锰量作为指数,才能进行比较。有人指出,以植物叶片的干物质含锰量作为指标最好。
锰常用的比色测定是将待测液中的Mn2+,在酸性条件下氧化为七价紫色高锰酸根(MnO4-),不另外用显色剂,也不需要分离,对于土壤和植物分析来说,灵敏度是足够的。几种锰的比色法见表30-3。
表30-3 锰的测定方法、灵敏度和测定下限
就灵敏度看来,隐色孔雀绿和甲醛肟都较高锰酸盐法灵敏,但由于受铁的干扰,需要萃取分离等以消除干扰,十分不便,目前应用不广。高锰酸盐法较习用,而此法显色时需长时间煮沸,不适于自动分析操作,仍有必要改进。故用原子吸收法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