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和植物中铜的测定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土壤农化分析手册》第700页(1434字)
各国积累的资料说明土壤中含铜量是2-100ppm,平均是20ppm。我国土壤含铜量是3-300ppm,平均含量是22ppm。
土壤中铜的含量因成土母质和土壤形成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如我国华南砖红壤和赤红壤因母质不同含铜量有很大差异。玄武岩发育的土壤(<100-150ppm)高于片岩、页岩发育的土壤(20-50ppm)和花岗岩、砂岩发育的土壤(<15ppm)。在石灰岩发育的砖红壤、赤红壤中,广西龙州赤红壤含铜量为40-50ppm,云南丘北和广西德保的红色石灰土和棕色石灰土则高达200-300ppm。土壤的形成过程则对铜在土壤剖面中的再分配起着积极作用。
土壤中的铜可区分为五种:水溶性铜只占全铜的1%;交换性铜为土壤有机无机胶体所吸附的铜离子;难溶性铜和氧化铜;金属铜—有机化合物。其中水溶性和交换性铜为植物可吸收的有效性铜。
土壤中有效铜含量约高于1ppm,其含最也与土壤母质有关。影响土壤中铜的吸附、络合和固定的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和粘土矿物的性质和含量,另外pH值和碳酸钙的含量也有关系。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和蒙脱型粘土可能使铜的固定和吸附更加严重,pH4.5以上时,铜将以氢氧化铜、磷酸铜或碳酸铜沉淀下来。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对铜的活性影响也颇大,在排水不良的沼泽地上铜肥效果很低。根据泥炭土上试验,铜肥效果都较好。
植物正常含铜量为5-20ppm。在含铜少于4ppm时,可能出现缺铜症状,而在多于20ppm时,则常会发生中毒。缺铜最容易出现在禾本科植物如谷类作物和牧草上。评价植物含铜量时,最好同时考虑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在有机质土壤上例如泥炭土,植物含铜量在4-5ppm时可出现缺铜症状,而在一般矿质土壤上,植物为同样的含铜量却生长正常。
土壤中有效铜的提取剂很多,常用的有0.1NHCl,0.005molDTPA-0.1mol TEA-0.01mol CaCl2,0.02mol EDTA,0.05molEDTA,柠檬酸—EDTA,1molNH4OAc(pH4.8)等等。其中0.1NHCl适用于酸性土有效铜的提取,0.005molDTPA-0.1molTEA-0.01molCaCl2适用于石灰性土壤。
铜的测定方法有比色测定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比色法中DDTC(Sodium diethyldithio carbamate,为二乙基二硫氨基甲酸的钠盐,分子式为:C5H10NS2Na)与铜在pH4-11间形成棕黄色络合物,用有机溶剂萃取后比色。此方法简便易行,稳定准确,是常用方法。另外2,2'-联喹啉(Cuproin,即2,2'-biquinoline或称为2,2'-diquinolyl,分子式为C18H12N2,)与铜反应形成紫色络合物,专一性强,适宜酸度为pH4.0-5.5。双硫腙(简作Dz)也可用于铜的比色测定,但因铜的Dz盐不十分稳定,有时以Dz作为分离试剂,然后用DDTC继续萃取和比色。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以及可以利用浸提液直接测定等诸多优点,是目前微量元素测定较好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