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水产养殖手册

其他贝类养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水产养殖手册》第316页(13739字)

一、文蛤的养殖

文蛤Meretrix meretrix(Linnaeus)俗称花蛤,隶属于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帘蛤科Veneridae的软体动物。文蛤肉味清鲜,俗有天下第一鲜之称。它含有10%的蛋白质,1.2%的脂肪,2.5%的碳水化合物以及多量的钙、磷、铁和维生素等。贝肉除鲜食外,又可制干品和罐头。文蛤壳可作药品和化妆品的容器,高标水泥的原料,紫菜丝状体的培养基。

(一)形态和种类 文蛤壳呈三角卵圆形,前后缘近等长。壳外表面平滑,壳顶区灰白色,有锯齿状褐色花纹。铰合部外面有一黑色外韧带。在我国,除了文蛤外,还有丽文蛤M.lusoria Rumphius和斧文蛤M.lamarckii Deshayes等,均可作为养殖种类。

(二)生态和分布 文蛤为广温性贝类,在我国从渤海到南海沿岸的一些内湾和河口附近几乎都有分布。生活于砂质滩涂,营埋栖生活,栖息于潮间带及潮下带水深5—6m处,埋栖深度数厘米至10—20cm。最适宜生长水温是15—25℃,适宜比重为1.014—1.024之间。文蛤有“迁移”习性,壳长4—5cm个体能从水管处分泌出无色透明的粘液,形成袋状胶质浮囊,借助水的浮力顺潮流迁移,从中潮区向低潮区或潮下带移动。迁移常发生在升温及降温期。成贝也常借助斧足在海底缓慢爬行作短距离迁移。

(三)繁殖与生长 文蛤为雌雄异体,一般2年成熟。成熟时的性腺雌性呈奶黄色,雄性呈乳白色。文蛤的生长受水温、饵料等海况条件的限制。一般春天从水温11℃开始生长,秋季水温降至10℃以下停止生长。文蛤生长速度较慢,1周龄达2cm左右,2周龄达4cm左右,3周龄达5—6cm,4周龄达7—8cm。饵料丰富和低潮区生长较快,高潮区和饵料贫乏海区生长慢。

(四)苗种生产与养殖方法

1.人工育苗 在中国和日本已获得成功。采用自然排放、阴干、变温、改变比重或用0.15—0.25‰氨海水诱导亲贝排放精卵。水温28℃左右,卵受精后19h便可发育到“D”形幼体,5天发育到壳顶后期,6天开始附苗。常用的饵料主要有牟氏角毛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扁藻等。育苗过程中要不断换水、投饵、加抗生素、控制适宜光线,作好常规育苗的管理工作。变态的稚贝用足丝附着在砂粒上,在幼体附着变态时需投放粒径0.1—0.4mm左右的砂粒作为附着基。养殖的双壳贝类进入要附着变态的重要特征是在原鳃的基部出现1对眼点,但文蛤的眼点不明显,故应注意观察幼体的生活与行动以作为判断依据。一般说即将附着变态的文蛤幼体行动活跃,足频繁伸缩,匍匐爬行,并不断地用足作掘土状动作,此时应及时向池底投放细砂。文蛤稚贝具有分泌粘液的习性,在育苗池中常因粘液缠身和败坏水质而使稚贝死亡,此时应加大换水量,用分样筛将稚贝及砂彻底筛洗,除去粘液,以保证稚贝的正常生活。

2.半人工采苗 文蛤产卵后5—6天,平整中上潮区滩涂,清除敌害和浮泥,或者撒布细砂,使即将变态的幼体附着变态,发育生长,从而获得养殖用的苗种。苗种采捕的季节应在春冬、初夏或秋季,此时的水温、气温对苗种的运输和放养后的潜居都是适宜的。采捕的方法可用筛子筛洗,较大个体的苗种也可用脚踩法采捕,后者是用双脚频繁地踩踏滩面,边踩边后退,文蛤露出滩面,即可拾捕蛤苗。

3.采捕野生文蛤苗种 一般是用锄或蛤耙子在潮间带滩面上拖拉,撞到文蛤后,再用手扒取。潮下带的文蛤,可下水用蛤耙子拖蛤,也可用拖网采捕。拖网采捕是枯潮时,在刚能漂起船身的浅海拖网前进,由于螺旋桨激起的强大水流,把文蛤连同泥砂一起冲入拖网内,泥砂从网眼中漏出,文蛤留于网内。也可采用卷缆式拖网捕苗,将船抛锚后,卷收锚缆使船拖网前进,至卷完锚缆后起网取蛤。文蛤耐旱力较强,冬季可耐干2—3周,夏季也能存活2—3天。运输苗种一般可装在筐里或草包中干运。为了提高成活率,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4.养成 文蛤养成场需具备下列条件:①海区风浪较小,底质较稳定,②底质为细砂或泥质砂,滩涂平坦;③比重在1.015—1.024之间,无淡水直接流经场地,④交通方便,有利于文蛤销售。场地选好后应平整滩面,清除敌害,并用化纤网片把整个养殖场地围起来,以防文蛤“迁移”。网片底绠要埋入滩内,较大的养殖场应用网片隔开,分为若干小区,以防文蛤移动时大量堆积在场地的一端。

放养密度应视养殖目的而定。属于暂养的密度可稍大,一般每亩放养1t至数吨。长期养殖的则应适当稀疏,以利于文蛤的生长。壳长1cm的贝苗(每千克4000个),每亩可放养90—100kg。撒苗可在潮水退出滩面时进行,将贝苗均匀地撒于滩上,亦可在涨潮时用船装运至预先插好标记的滩涂上均匀撒布。

文蛤养成期的管理工作应作好防灾、防害和防逃。大潮期间文蛤常随潮流落到拦网处,应及时把它们移到养殖区分散放养。也可采用拉网防逃的方法,即在养成区内垂直于退潮流的方向,拉上许多条3×3的聚乙烯合股线,线离地面3cm,粘液带碰到拦线即被割断,阻止文蛤“迁移”。

文蛤长到壳长5cm以上便可收获,除繁殖期外均可采捕。可采取脚踩取蛤,石滚压蛤,锄头扒蛤等方法;潮下带可使用扒具带水扒取,亦有用机动船拖着捕蛤网采捕。

吐砂处理:文蛤生活于流砂环境,其外套腔和消化道内含有细砂,影响产品质量,采捕后必须经过吐砂净化处理,才能出售。捕到的文蛤放在吐砂槽内流水饲养或者放在水池中暂养,亦可盛于网笼内悬挂于浮筏上暂养。水温在20—25℃条件下,约经20h的饲养,即可将砂吐净。吐砂处理后的文蛤,按照其大小分等包装,4—6cm为小文蛤,6cm以上的为大文蛤。

二、蛤仔养殖

蛤仔俗称花蛤(福建)、蚬仔、沙蚬仔(辽宁),它的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鲜肉含蛋白质7.4%,糖类2.9%,脂肪0.75%,无机盐类2.9%,是一种广为人们所喜爱的海产食品。

(一)蛤仔的生物学

1.种类和分布 蛤仔属(Ruditapes)在我国常见的种类有菲律宾蛤仔R.philippinarum(Adams et Reeve)和杂色蛤仔R.variegata(Sowerby)。

蛤仔属种的检索表

(1)贝壳坚厚,高而短,膨胀,壳后缘短,末端呈截状,放射肋约90—100条,水管基部愈合,入水管口缘触手不分叉………菲律宾蛤仔

(2)贝壳稍薄,高度稍小,略长,壳后缘斜长,末端圆,放射肋约50—70条,水管完全分离,入水管口缘触手分叉……………杂色蛤仔蛤仔在我国主要分布如下海区:辽宁省的石城岛、大连湾。

山东省的青岛胶州湾。浙江省的温州湾。福建省的盐田港、三都湾、赘江口、江田湾、福清湾、平潭岛、眉州湾、厦门港。广东省的饶平大沃。

2.生活环境

温度:5—35℃生长正常,18—30℃生长最快,温度上限为43℃,温度下降到0℃鳃纤毛停止运动,不摄食。

表17—1 蛤仔死亡与水温关系

盐度:海水比重在1.015—1.020时生长较好比重在1.000—1.050,两天内无影响,8天后大部分死亡。

底质:以泥质砂(砂占70—80%)为宜,但在砂占1—50%的滩涂上均能生活。底质不稳定或浮泥,蛤仔不能长期生存。

溶解氧:蛤仔在溶解氧仅1ml/L的海水里能正常生活,0.5ml/L以下者10天左右死亡。

3.饵料 蛤仔主要饵料是硅藻如圆筛藻、舟形藻、菱形藻、小环藻等,也可摄食有机碎屑。

4.生物敌害 蛤仔的生物敌害很多,主要有:鳗、河豚、海鲶、梭子蟹、玉螺、食蛤多歧虫、水鸭等。幼贝以梭子蟹、水鸭为害较大,大蛤最大的敌害是蛇鳗。

5.生长 蛤仔的生长与年龄、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不同年龄蛤仔生长速度有明显的区别:第一、二年生长最快,以后,随年龄增加,生长速度相应地下降(表17—2)。

表17—2 蛤仔生长与年龄的关系

蛤仔生长受理化环境的影响:夏季水温较高,蛤仔生长快;冬季水温低,生长慢;潮区低,潮流疏通处蛤仔生长快;潮区高,潮流缓慢生长慢;蓄水养殖,蛤仔摄食时间不受潮水涨落限制,生长特别快,如福建省同安蓄水养殖蛤仔经1年生长达5.1cm。

6.繁殖 蛤仔雌雄异体,1年性成熟。

(1)繁殖季节(表17—3):

表17—3 蛤仔繁殖季节与地区关系

(2)怀卵量与产卵数:蛤仔怀卵量与个体大小有关,一个1—3龄雌蛤一般怀卵量在200万—600万粒。分批产卵,每次产卵量30万—100万粒(表17—4)。

表17—4 蛤仔年龄与产卵量关系

(二)蛤仔的苗种生产

1.蛤苗种类 蛤苗有的以收苗季节定名,有的以个体大小定名,也有的以蛤苗壳颜色来定名。如春苗、冬苗、中苗、大苗、白苗等(表17—5)。

表17—5 各种蛤苗主要特征与收苗时间

2.育苗 蛤仔苗种,以往全部依靠海区自然繁殖,1975年以后采用土池育苗、垦区育苗(表17—6)。目前,在福建蛤仔垦区育苗的产量大大超过了海区增殖的产量。

表17—6 蛤存种苗培育

(三)养成 蛤仔的养成有用白苗,有以中苗,也有以大苗为苗种。不同的苗种养成至商品规格的时间不一。一般白苗养2—3年,中苗养1—2年,大苗养1年左右,生长到每kg200个以内,便可应市。养成方法:

1.场地选择

(1)地势:风浪较小,潮流畅通,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平坦的滩涂。

(2)潮区:中潮区至低潮区。

(3)比重:蛤仔对海水比重适应力强,据试验,比重在1.029,经长期只有少数死亡;比重在1.000—1.005时,2天无影响,8天后才大部分死亡。适宜的海水比重为1.010—1.020。

(4)底质:底质要稳定的以砂为主的砂泥底(表17—7)。

表17—7 蛤埕底质分析

2.整埕播种 在播种前,对含砂量多、底质松的埕地,在靠近港道和向低潮区一边用芒草筑堤或围以低网,以防蛤仔移动散失,含泥量较多底质稳定的埕地,蛤仔潜居移动少,不用围堤。在底质较软的埕地,则挖水沟成畦,防止埕面积水,使底质坚实以利蛤仔生长。埕地整好后便可播种(表17—8)。

表17—8 蛤仔的播种

3.防护管理 自然灾害、生物敌害和人为损害是蛤仔养殖产量低的直接原因。因此,蛤仔的养成应加强防护管理。

对自然灾害应以防为主。根据其发生的规律采取及时防患措施,如受台风威胁的场所,在台风季节前移殖他处,减免损失。

生物敌害最为严重的是蛇鳗,其次是梭子蟹、玉螺、食蛤多歧虫等,防治办法如(表17—9)。

表17—9 蛇鳗、食蛤多歧虫的除杀

(四)收成与加工

1.收成

(1)收成季节:蛤仔的收成是根据个体大小和肉质肥瘦而定,一般个体要长到3cm以上且肉质长肥时收成。在我国南部海域,蛤仔的收成自“清明”前后开始,但在饵料或环境条件较好的场地,可提前半个月左右;反之,要推迟半个月至一个多月才能收成。收成时间一般不超过“秋分”,因“秋分”后蛤仔产了卵,体衰瘦。在我国北方蛤仔的收成盛期在夏季。

(2) 收成方法:由于蛤埕底质的差别和各地作业习惯不同,蛤仔收成可分为:

锄洗法:在泥砂底质埕地,蛤仔的收成可用锄把泥砂带蛤翻起,然后进些海水搅拌成泥浆,待蛤仔上升到泥浆表层后,予以收集。

荡洗法:在砂质埕用蛤荡在水中荡洗,即把蛤仔带砂拖捞进蛤荡内,砂由蛤荡网目中漏出留下蛤仔,捞取后筛选达到商品规格的蛤仔,除去杂质,洗净应市。

挖检法:用短柄锄头挖起埕土,一个个捡取蛤仔。这一收成方法不论蛤埕的底质均适用,又能利用半劳力,但工效较低。

2.加工 蛤仔大都是鲜销的,还有部分加工成蛤肉,蛤干和咸蛤。

蛤肉:蛤仔经洗净,用蒸汽蒸至两壳张开,剥下肉质部,冷冻包装应市。这一产品多供出口。

蛤干:蒸煮剥下的蛤肉经晒干即成蛤干。

咸蛤:蛤仔长到2cm多,达不到鲜销商品规格又需收成者,可用20%左右食盐,均匀搅拌腌制成咸蛤。咸蛤味美可保存数月不变质,是佐饭佳品。

三、西施舌养殖

西施舌Mactra antiquata Spengler俗称海蚌,是一种个体大、肉质细嫩、味道甘美的海产双壳类。

(一)生物学特征 西施舌壳脆薄呈圆三角形。壳表光洁,壳表具有黄褐色发亮外皮,顶部为淡紫色。壳内面淡紫色或白色。内韧带极发达。

西施舌为太平洋西部广分布种,印度半岛、中国和日本沿海均有分布。在我国尤以福建闽江口一带产量为多。生活在低潮区至水深7m处的细砂或砂泥底质,营埋栖生活,埋栖深度成体达7—10cm。索饵和呼吸时升到表层,后端朝上伸出水管,退潮时潜居砂中,滩面上留下一个“8”字形的进出水孔痕迹。

一般在春夏间进行繁殖,福建在4—7月,山东为6—9月。西施舌生长较快,从受精卵发育到1cm的幼贝约两个月。在自然海区生长的个体,1周年体长可达4—6cm,平均体重20g左右;2周年的体长可达8—9cm,体重为110g左右;3周年的体长可达10—11cm,体重为140—150g。最大个体体长可达14cm,重达450g。

(二)人工育苗 选择3龄左右的亲贝,洗去贝壳上的泥砂,进行蓄养,诱导排放精卵或解剖取精卵进行人工受精,均可获得成功。卵子一旦受精后,连续更新海水,洗去多余精子,孵化率可达95%以上。西施舌胚胎发育适温为17—28℃,最适温度20—24℃。适应盐度在15.61—31.68‰,最适盐度20.16—28.57‰。担轮幼体在500—25001x的范围内,具有明显趋光现象。受精卵发育至第二天成为D形幼体,长约69—79μm,第四天壳顶开始隆起长约99μm;15天后壳长146μm,进入壳顶后期幼体。在适温范围内,从D形幼体培育到附着,需要11—13天,适当升高水温,饵料丰富,对幼体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初期稚贝个体大小约在208×189—225×209μm,分泌足丝作临时附着。稚贝附着后,首先出现出水管,当稚贝体长约800μm时,入水管相继出现,此时投入小于0.3mm细砂作为附苗的基质,停止人工投饵,引入200目筛绢过滤沉淀的海水,使稚贝摄食海水中的天然饵料。35天后稚贝长成2.1mm,40天后贝苗长成3—4mm,50天后大的贝苗已长至13mm。9.5mm贝苗的贝壳上出现色素,10mm以上贝苗壳顶附近的贝壳上紫色明显,68天后长至18mm,整个贝壳呈现紫色。

(三)养成 西施舌的养成,目前仅是采捕暂养,将海区中采捕到的幼贝和成贝或人工育苗培育的苗种,放养在打好桩,围上网的海区中,网下纲应埋入土中10cm,以防西施舌移动散失。需要时再行采捕,鲜销和加工。

四、四角蛤蜊养殖

(一)生物学特征 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 Reeve俗称白蚬子。贝壳薄,略呈四角形,两壳极膨胀,壳宽与高几乎相等。内韧带大,并陷于韧带槽中。

四角蛤蜊为我国沿海习见种,以辽宁的锦县、庄河,山东的黄河三角洲一带为最多。生活于潮间带中、低区及浅海泥砂滩中,埋栖深度5—10cm。喜生活于含砂量大的黄细砂滩上,一般含泥量为0.3—1.2%。要求滩质稳定、平坦,风浪较小,潮流畅通,附近有淡水注入的海区。

四角蛤蜊雌雄异体,1龄成熟,精卵在海水中受精、发育,经过20天左右的浮游生活后转入底栖生活,初转入底栖生活的稚贝以足丝附着在砂粒上生活。繁殖期1年有两次,春季为4—6月,秋季为8—9月。四角蛤蜊生长较快,当年春季发生的苗,到9月中旬体长可达1.5cm,1周龄个体可达2.1cm,2周龄个体可达3cm以上。

(二)增养殖方法

1.资源保护 封滩护养,保护产苗场;限制捕捞量,轮番采捕,禁止人为破坏;有计划地移养,增加资源量。限制捕捞季节和规格,繁殖期禁止采捕,捕捞规格应在体长3.5cm以上。

2.改良底质 改良滩涂底质,为稚贝附着提供良好附着基,是增加四角蛤蜊重要途径。在附苗季节,平整滩涂,防止洪水冲击和浮泥埋没。

五、栉江珧养殖

(一)生物学特征 栉江珧Pinna(Atrina)pectinataLinneaus在我国北方俗称“大海红”、“海锨”,广东称“割帋刀”,浙江称“海蚌”。贝壳大,三角形,壳顶尖细,背缘直或略凹,韧带发达。无铰合齿。

栉江珧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生活于低潮线以下至水深20m的海底。多栖息于水流不急,风浪平静,泥砂质的内湾。以壳顶插入泥砂中,用足丝附着在粗砂粒、碎壳和石砾上,后部露出滩面。栉江珧对温度、盐度适应能力较强,干露时气温1℃不致冻死,夏季泥砂表层温高39℃亦能存活。最适宜比重为1.019—1.023。

栉江珧为雌雄异体,一般2—3年性成熟。繁殖期为5—9月。生长速度较快,8个月龄壳长可达10cm,体重19g;2年为19.5cm,4年为26.5cm,体重300g;6年为28.7cm,体重450g。

(二)增养殖 选择中潮区上层滩涂加以改造,利用旧蚶塘或者挖掘1—2m深的蓄水土塘,塘底掺入砂粒,使其含砂率相近于自然海区的栖息环境。将采到的江珧剪去足丝,先用三角形木楔在涂面上凿一孔,然后把江珧壳顶朝下插入孔内,壳后部一般露出滩面1—2cm。播殖的江珧应与潮流的方向平行。要当天采捕当天插播。

六、蓝斑背肛海养殖

蓝斑背肛海兔Natarchus leachii freeri(Griffin)的卵群俗称“海粉”。海粉是消炎退热的良药,清凉饮剂,又可充当名餚,广销国内外。

(一)形态 海兔隶属于软体动物,腹足纲,后鳃亚纲。分头颈、胴和足三部分。体质柔软润滑,体上遍生树枝状突起。体色为淡蓝绿灰色,生有蓝色、绿色、黄色、黑色的斑纹。前触角的后方生有一对嗅角,其基部有一对黑色无柄的小眼。胴部膨大,呈卵圆形。足平坦宽广,位于腹面,向两侧伸展,在体中部形成发达的侧足。

(二)生活习性 海兔营底栖生活,靠侧足的划动及外套腔的喷水而移动,同时体内大量吸水,使身体和海水的比重相接近,以增加其浮力;有时分泌粘液,将身体悬垂于水面,随流移动。在流急风浪大的天气,海兔常匍匐在底部的海藻或礁石间,或缩成一团,随波浪漂荡。

海兔体表的色素,能随生活环境而改变。它能分泌一种挥发性油,对肌肉和神经有毒害作用,使敌害生物不敢接近。海免还能喷射出大量墨汁,迷惑敌害生物,借以避敌。

海兔有群聚习性,因水温和饵料的变化,常成群迁移,并有群聚交尾的习性。

海兔为杂食性动物,以舟形藻(Navicula)、菱形藻(Nizschia)、圆筛藻(Coscinodiscus)等底栖硅藻和沉积的有机物为主要饵料。摄食适宜水温为16—21℃,水温13℃以下或24℃以上时很少摄食。

蓝斑背肛海兔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区较为常见的种类。在我国产于东南沿海,栖息于潮下带的海底或海藻上。冬、春常爬到潮间带产卵。

(三)繁殖与生长 蓝斑背肛海兔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在水温14—23℃时交尾,交尾1天后产卵。1年有两个产卵高峰,一个在春分至谷雨,另一个在霜降至大雪,卵带一般长300—500cm,重6—10g。卵带内有许多卵囊,每个卵囊内有10—20个卵子。受精卵直径为94—104μm。

海兔的生长速度较快,1cm长的幼苗,经5天的养殖,能长到2.5cm,15天长到5.5cm,20天7cm,25天8.5cm,30天达10cm。

(四)野生海兔苗的采捕 立春至秋分期间,很少见苗。秋末寒露至霜降期间出现的苗称为“冬母”。随着气候的转凉,海兔苗增多,在立冬、小雪期间最多,冬至以后逐渐减少,小寒至大寒期间几乎绝迹。第二年雨水左右复又出现,这时的苗称“春母”。

在秋分前后,当海兔苗长至1cm左右,就可捕捞。可用红虾网捕捞,需2船4人,顺水拖捞。捕苗应在大潮退潮时进行。立冬后,海兔苗已长大,可在退潮时,在滩上直接用手捡,一般大潮低潮线附近苗较多。

(五)海兔的人工培育 选择体质健壮的海兔作种,集中养在消过毒的海水中,或以竹、网箱围养在塭中产卵。在海兔产卵后或受精卵发育到面盘幼体中期临孵化前,将卵带取出,移入消毒好的育苗池内进行孵化育苗。育苗期间每日换水1—2次,比重为1.018—1.020,幼体发育到面盘幼体后期开始摄食,每日投喂单胞藻。受精卵发育成幼苗的时间与季节、温度有关,在厦门,秋季温度适宜,一般1个月左右便可育成。

(六)养殖方法 厦门一带在寒露前、后开始放养海兔苗,最迟在立冬结束。每亩放养量1000只左右,瘦区要适当减少。放养前要放干海水,清除敌害生物及杂物,翻松底质,曝晒,每亩再用20—25kg茶粕消毒,挖修沟渠,修补堤岸,作好各项准备工作。

1.海塭式养殖 面积约10亩左右,水深0.8—1.3m。塭内需开宽1m,深1.5m的环沟及数条纵沟和横沟,以避寒、暑及风浪。这种养殖场地位于高、中潮带,管理简便,成本低,潮流畅通,水质新鲜,海兔生长快。豆粒大的海兔苗,秋季放养1个月左右即达性成熟,开始繁殖。但这种养殖方法,海兔流失较重,敌害也较多。

2.标箔式养殖 选择稳静、肥沃的内湾,在潮下带浅水区,围以竹、网箔来养殖海兔。这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养殖方法。

3.鱼池式养殖 在潮位较高的海区围堤或利用洼地及废盐地改建,设置水闸及引水沟与外海相通。池内蓄水1m深左右。这种方法只能在大潮时换水,水质较差,理化环境变化较大,海兔生长较慢。但海兔不易流失,管理、收卵方便。

(七)养成期间的管理

1.巡塭 检查海兔有无流失,塭、箔、堤有无崩漏,观察海兔生长和生活状况。

2.补苗 为维持一定的养殖密度,要经常补苗。一般在风平浪静的天气或小潮时补苗效果较好。

3.防逃 为防止海兔成群迁移逃跑,应及时疏散过大的养殖密度;并刮取底栖硅藻或采收浒苔等海藻,补充饵料的供应。

4.防害 家鸭及鹭鹚等均啄食海兔,危害较大。要及时驱赶,或加高水位,不使海兔露空,则可防止鸟害。

5.防洪 大雨季节,要注意防洪,采取排水、引潮或移到安全海区暂养。

6.设置鱼巢 产卵前数天,沿塭、箔、池堤的周围插高粮杆或树枝等,使海兔产的卵粘附其上,也便于收集。

其他,如调节水位、防寒、暑等也都是养成期间应作好的管理工作。

(八)海粉的收获与加工

1.收获 在产卵季节,最好是天天采收,特别是产卵盛期,更应勤收,否则,海粉搁置时间太长,因胚胎发育而使营养物质减少,生物和浮泥附着增多,干制后质量低。

收法:用海粉钩钩取,一般在无风的早上退潮后进行,此时海水较清,海粉易看到,采收较方便。鱼池式养殖采收不受潮水限制。

2.加工 收上来的海粉,放在竹篓内洗去泥砂及其他杂质,薄薄地摊在铺有一层旧鱼网的竹筛上晒干。晒时阳光要充足,通风,2—3天便可晒干。阴雨天要烘干或加盐腌,天晴后再晒。

七、大瓶螺养殖

大瓶螺Ampullaria gigasSpix又称福寿螺、苹果螺,是一种大型淡水食用螺。原产南美洲亚逊河流域,1982年引进我国。分类上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大瓶螺科。

(一)生态习性

1.温度 大瓶螺喜热怕冷,生长温度13—35℃,最适水温20—30℃。低于12℃基本停止活动和摄食,8℃以下进入冬眠状态,5℃以下难以成活。40℃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2.光照 大瓶螺喜阴暗环境,强光下腹足缩入壳内沉落水底。饲养时注意遮阴以促进生长。夜间较白昼活动频繁。

3.溶氧量 水中溶氧达5mg/L生长正常,溶解氧高则生长快,低于3.5mg/L摄食减弱,降至1mg/L引起死亡。因此,养殖时要考虑放养密度和排灌条件。

4.酸碱度 要求pH值为6—9,最好接近7,过酸或过碱都会导致死亡。

5.摄食 植物食性。喜吃漂浮植物,如满江红、浮萍、凤尾莲(水葫芦)等。此外,其他各种水草、陆草、蔬菜叶、瓜果、配合饲料等均可食用。糠麸为其精饲料。

摄食量与水温变化关系密切,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提高水温能促进摄食量。在同一水温条件下,暗环境的摄食量大于明亮环境,夜间摄食量大于白天。

6.生长 刚孵化的幼螺体重约0.02mg,直径不到2mm。在适宜条件下,饲养3—4个月,平均体重可达50g。

(二)生殖习性

1.副性征(雌雄鉴别) 厣是雌雄鉴别的标志。雌螺厣的边缘较平,雄螺厣的边缘有两处向内凹陷。

2交配、产卵 大瓶螺为雌雄异体,体内受精。体重25g以上的雌雄螺性腺已发育成熟,即可交配、产卵。交配后1—5天产卵,产卵多在夜间进行。多数个体交配1次可产卵多次,有的个体可产25—50次,每次产卵200—700粒,卵粒形成卵块。水温18℃以下停止产卵。水温27—29℃为交配、产卵高峰。

初产的卵呈玫瑰红色,后转为粉红色,再变为白色。卵膜颜色的改变意味着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卵膜变白表明即将孵化。

3.孵化 孵化与气温有关,一般产出的卵经过5天左右孵化。28℃时,约经10天孵化;气温低时,需要20—30天,孵化率一般为50—60%。

人工孵化时,将卵块置于胶丝网片(网目5目/时)上,孵出卵膜的幼螺自行落入水中。不能将卵块直接浸泡于水中孵化。

(三)饲养

1.饲养场地 饲养场地要因地制宜。如家庭简易养殖可用塑料盆、养鱼缸、水簇箱等容器.或在庭院建池饲养。农村可用池塘、水渠进行养殖。城市可建水泥池养殖。水量保持容器的2/3水量。土池水深以50cm为宜。

2.放养密度 每平方米放养10天以内仔螺1500只左右;放10—30天(壳高15mm)幼螺800只;放养30—36天(壳高35mm)幼螺200只;放60天以上亲螺(壳高400mm)100—150只。水缸等小容器养殖密度大约为土池的1/3。

3.投饵 幼螺孵出2天后即可投喂。每天投饵量大约控制在螺体总量的1/10—1/8。

4.管理 注意保持水质清新,注意防逃。

5.采卵 在种螺饲养池中间或周围,插设一些竹竿、木条、草帘等,作为雌螺产卵时粘附卵块。

(四)越冬 北方地区冬季须将种螺移至室内越冬或置于水井中越冬(水井温度5—10℃)。

(编者:王如才、张云飞、李诺 审者:李诺)

上一篇:泥蚶养殖 下一篇:水产养殖手册目录
分享到: